APP下载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

2020-07-24代承霞

乡村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贫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代承霞

[摘 要]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我国农村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从扶贫理论与实践历史演化出发,分析两大战略之间的关系,指出鄉村振兴战略是精准扶贫方略的战略承接,从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扩大乡村市场主体等方面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

[关键词] 贫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7-15-3

贫困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形态,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受其困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贫困的抽象判断和描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西博姆·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最早给出了较为确定的贫困定义,即“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存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1]其从收入不足的视角界定了贫困,提出了贫困线,即划分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关于收入贫困和贫困线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也即“绝对贫困”的主张。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这是一种相对贫困的描述[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居多,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在我国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稳定解决了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1 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化

扶贫是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地区实施规划,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扶助改变穷困面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扶贫一直在路上,从最初的“救济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以面为主的“区域性扶贫”到点面结合共同推进,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我国扶贫历史进程如图1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贫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改变单纯经济扶贫的做法,进行教育、科技、物资等综合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由于企业改制大规模工人下岗引发的新的城市贫困建立了低保制度,构建了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政策制度建设主体,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贫困问题新特征,调整重点扶持对象和范围,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此外,瞄准贫困地区村和户,点面结合,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快扶贫进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精准为标尺,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

1978年至今,我国农村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我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认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3]。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的急剧下降,为减少全世界贫困人口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发展生产

救济扶贫][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脱贫

攻坚][点面结合][以面为主][1949年][1979年][2004年][2013年][2015年][2019—2020年][2050年]

图1 扶贫历史进程

2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

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省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其是相对粗放的扶贫方式而言的,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采用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方式治贫。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到2020年使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的融合发展机制,实施“五个振兴”策略,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精准扶贫逻辑起点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旨在通过精准帮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而乡村振兴则是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相对贫困的问题,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精准扶贫的实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精准扶贫方略的延续,唯有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才能真正解决精准扶贫可能会新出现的“增量”及“变量”问题。

2.1 发展农村产业集群,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发展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的重要手段。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农业生产基本是以个体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销售渠道少,农村土地空闲、利用低效,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的意愿低。要想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根本在于发展农村产业。

2.1.1 发展农村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农业产业集群是将地理相互临近、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农业生产者进行集聚形成有机整体。农村产业集聚能解決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另外,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产业集聚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社会分工,能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在产业、地域上存在不均衡性,因此需要强化县(镇)域统筹,使原来的家庭分散承包土地、分散种植向集中地块、规模经营整合,县(镇)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增长极,建设农业园区、畜牧养殖园区,推进特色产业、手工业等乡土产业聚焦发展,促进产镇、产村融合。

2.1.2 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农村产业根植于农村,因此,发展农村产业需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三产融合为路径,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乡村价值充分开发、各主体利益联结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第一产业为依托,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见表1。一是加速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扩大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深加工流通。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前延伸建设农业基地带动农民发展,向后延伸发展商贸物流体系。三是实现资本集约配置,将旅游业与农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有机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四是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效率。此外,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农村应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直播电商、产地直销直配、会员配送和社区支农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2.2 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村镇“造血”功能

我国精准扶贫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异地搬迁、基础设施帮扶、技能培训、医疗救助、教育支援和保障帮扶等措施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的问题。但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精准扶贫后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扶贫重心在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2.1 转变扶贫理念,强化职业教育培训的“价值理性”。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农村人口的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提升、短期内对绝对贫困的消除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要想使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扶贫的“价值理性”职能,强调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强化对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促进提升其综合素质[4]。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供给过程,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仅停留在阶段性短期目标上,应系统长期地为贫困群体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县域统筹,构建乡镇职业(社区)教育中心,为农村人口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在教育和培训行动中,转变单纯重视技能培训扶贫理念,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时关注贫困群体心理资本的积累,注重其创业精神的培训、素质的提升、潜能的开发,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凸显教育培训的“价值理性”作用。

2.2.2 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农村建设,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妇女,留守的群体基本均采用粗放式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无技术含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薄弱,农村劳动力和人才匮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重培育、壮大乡村市场参与主体以及培养职业农民,补齐农村人才短板。一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鼓励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培训学习等提升自身素质与学历,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加大政策支持,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到乡镇挂职、离岗创业,加强城乡、校地合作与交流,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农村建设。三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回乡,年轻劳动力返乡创就业,解决创业人员资金、技术、信息问题,引导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展创业帮扶。通过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的市场参与主体,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B. Seebohm Rowntree. 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London:Garland Publishing,1980.

[2]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周文.贫困地区从扶贫开发到乡村振兴:进程、难点与路径[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0(2):40-49.

[4]马建富,陈春霞.补齐乡村振兴短板:职业教育和培训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16.

猜你喜欢

贫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