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牒文化在宋代兴盛的原因

2020-07-23西霄岫

人文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士族理学欧阳修

西霄岫

学界已公认,宋代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分水岭,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势必对谱牒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变革最为突出,政治领域则主要表现科举大张、士族的衰亡和庶族的逐渐兴起;文化领域,理学的兴起及理学所推崇的孝道则是突出表现。而欧阳修所创五世九宗之法的推广也使得宋代的谱牒文化走上了新高度。

一、士族的衰亡与庶族的兴起

西汉汉武时期,刺史“六条问事”,其中一条即针对地方世家大族。东汉以降,士族势力得到进一步养成和发展,尤其是三国时期世家大族和九品中正制的有机结合,门阀政治大兴,乃至出现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关陇军事集团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随着科举的发展,士族势力受到冲击,庶族士人不断地崭露头角,终于唐末黄巢起义,士族势力土崩瓦解。

宋太祖、太宗兄弟雄才大略,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教训,实行守内虚外国策,文官治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重蹈以往藩镇割据覆辙,但不久出现冗官、冗兵和冗费“三冗”局面。关于宋朝官员的人数,曾巩在《元丰类稿》卷三十《议经费》中言:“(真宗)景德(年间)官一万余员;(仁宗)皇佑(年间)二万余员;(英宗)治平(年间)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由此可见宋代官员数量的庞大。宋代科举制度是士庶平步青云的最重要途径,录取人数远超唐代,其中庶族的数量占据大多数。

与此同时,宋代之前官府有薄状、自家有谱系的局面已经消失了,谱牒文化的政治作用逐渐失去了其地位。为了顺应时代需求,宋代统治者也开始逐渐放松私修家谱,因此宋代修谱之风盛行。取而代之民间修谱,宣扬宗族文化的教化作用。

通过修谱来强化族人的“德行”和“文行”观,也是宋代谱牒之风大兴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宋人重“德行”和“文行”。所谓“德行”是用来评价功过是非的标准,注重考察内涵修养,而不是靠一个人的财富来判断。而“德行”是家族通过谱牒传递给族人的重要精神品质。那么什么是所谓“文行”?即一个人的文化才能。品德和文采兼备的人,是一个家族的骄傲和一个家族精神传承的最好体现。就像子张子所说的“子孙才,族将大。”这就意味着子孙的才能对于其一族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宋代家族对于族人德行和文行非常重视,涌现出大量的文化家族。眉山苏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管窥整个宋代的世风。一个家族的家族传承文化和家族精神所给予家族成员的,都是潜移默化对其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宋代谱牒文化新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丰富了谱牒的形式,同时也保存了一个家族密码。

二、孝道文化突出

宋代理学发达,尽管有抹杀人性,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禁欲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温情的一面,那就是孝道。《宋史》中不仅仅专列了孝义传,而且官吏传中体现孝文化,目的在于倡导孝亲为核心要素的封建道德体系。宋代的统治者崇尚孝悌,这一结论的得出也是经过了历朝历代对人民治理的经验教训。宋朝对孝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突出特性:一是将孝归纳入理学的范围之中,更好的发展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伦理;二是终于完成了移孝于忠,从理论到实际都提出了事君重于事亲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愚忠的思想热潮。随着时间向后的逐渐推移,孝悌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也越来越被统治阶级所重视。正是这种文化的盛行也把愚忠愚孝的思想推向了明清时代的历史高峰。因此,可以说孝文化的转折就是在宋朝出现的。

宋代理学主要突出“存天理,灭人欲”等。宋代的孝道其实相较于前朝更加理性,即使最后趋向于明清时期的愚忠愚孝,但依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孝道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而家庭重视教育的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护家庭等级制度。在家族中长辈所言即为真理,就是要对家长的命令绝对服从,而家中的各个成员也要按等级服从于家中的长者。

宋代理学尤其是孝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谱牒文化。许多宗族的族规对坐立行、语言态度、仪表等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和规范,而这些规范是不可逾越必须遵守的,借此来体现家长的尊严。如郑氏世范中规定当子孙受到长辈的苛责,不管家长对错,都不能进行辨明,必须接受其教导以及责备。[1]这样做其目的很明确, 就是让家族成员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模式,那么思想上的异端是否还存在呢?当然在从小所接受的规范化家庭教育中已经被磨平,从而达到对家族成员的思想禁锢,便于家族家长的管理和教导。婺源清华戴氏世谱家范也规定,家族成员有事外出不能在家者,必须要向长者禀明,不能自己自主行动。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都掌握在家長手中,这样的管理方式,消除了家族中的分裂因素,同时也方便于家长对家族进行管理,家族成员服从于家长的领导。[2]如此,家长们更重视对孝的教育与宣传,只有对家长尽孝了,家族控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五宗九世谱法的推广

欧阳修五宗九世谱法在宋代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在于相较于前朝的各种族谱形式用起来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可有一些生平简述,主要内容包括名、字和号、功名、官爵、生辰八字、配偶、藏地、功绩等。而苏氏家谱吸收了欧阳修的编撰方法,一方面强调从横的方面,对兄弟分支加以区别,推崇合备支谱;另一方面,强调从纵的方面,注意诸多父子相继关系,主张五世则迁的小宗之法。宋代理学兴盛,更加注重宗族传统,而五宗九世谱简单明了、支系分明的记载方式,为宋代各个家族所欣然接受并逐渐推广。上文提及,欧阳修、苏洵明确规范谱牒格式后,“海内之士闻其风而兴起焉者,莫不家有祠,以祀其先祖;族有谱,以别其尊卑。”足见欧、苏二人,尤其是欧阳修五宗九世谱法对当时私修谱牒的推波助澜之功。

结语

三代以降,谱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成为记载传承家族世系、家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家族制度、宗法关系能够流播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的分水岭,政府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文官治国,科举之风大兴,士族衰亡,庶族崛起,诸如此类的社会变革,促成了谱牒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宋代谱牒从世家大族下移到民间庶族,奠定了后世谱牒修订的基本格式和标准。宋代著名大家欧阳修、苏洵二人创新完善谱牒形式,官员与文人家族纷纷效仿,后人相沿成习。从此以后,作为家族历史文化传承载体的谱牒,成为千千万万家族高度重视的必备族物之一,也渗透和浸润了家族精神和风尚,从而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文化意涵。恰恰是因为有不断重修递修的谱牒,使得寻常人家可以追根溯源,关注和思考家族命运、家族精神。

但是我们也悲观地注意到,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逐渐分散迁徙,汇入城市的人流,住进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高楼大厦,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聚族而居的居住形式和熟人社会的格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意义上的聚族而居的“族”都逐渐消亡了,作为家族的衍生物——谱牒又如何能得以延续呢?可以预见,传承数千年的谱牒的命运未来相当堪忧。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而言,幸或是不幸?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王鹤鸣.宋代家祠研究[M].上海:上海图书馆,2013,158.

[2]杨振华.论宋朝孝文化发展的特征[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22-2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士族理学欧阳修
礼学与理学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勤奋的欧阳修
天下第一行书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