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7-23兰波黄玉静牟新利刘昱宏

商情 2020年29期
关键词:生态学改革措施问题分析

兰波 黄玉静 牟新利 刘昱宏

【摘要】为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需要高校加强生态学教学工作。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目前我校生态学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革优化措施,旨在提高生态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学;问题分析;改革措施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态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在最近几百年飞速发展,且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引入,学科理论研进一步得到完善,在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随着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增强,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扰而出现多种生态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土壤-水体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等。针对这些生态问题,人类不断反思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我国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国家战略,预示着生态学将大有用武之地,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培养具有合格生态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将是综合性高校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最近几年《生态学》教学的经验,笔者对如何提高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做了反思,期望为今后生态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建言。

一、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未重视生态学的学科理念

生态学的学科理念指的是生态学所秉承的思想核心以及课程中折射的人生哲理,如人和自然和諧相处原则、物种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相似处等等。高校教学通常仅注重知识点传授而忽略学科理念的树立。生态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科理念方面的树立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也极其重要。学生所树立的生态学思想观念对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可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教材中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经典生态学案例的分析,对新出现的生态学问题涉及较少。例如,生态学的本科教学都涵盖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大模块,对于1950年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态学鲜有提及。分子生态学打开了微观生物之门,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态学问题,是近几十年来的一门前沿学科,推动了生态学向更微观的领域发展。而今,生态学新技术手段快速更新,在解决生态学顽疾方面有或多或少的突破。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

(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不够

生态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学科交叉性较强,既有简单易懂的基础性概念,又涉及难理解的数学推导模型(例如Votka-Voterra种间竞争模型)。学生喜欢死记硬背简单内容,而对复杂的模型缺乏兴趣和思考,对生态学基本定律的实践运用缺乏思考。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生态学有一定的了解但专业素质不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教学的重难点。

(四)实践项目需改进

笔者所在的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理论课时32学时,实践课时仅8学时,实践学时明显偏少。生态学是一门兼具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的学科,需亲身体验野外生态调查流程、生物群落结构的观测等才能深入理解专业原理。实践课受限于实践经费和学时,与学科前沿结合差,实践探究内容偏少。而且先上理论课再上实践课的安排导致学生容易遗忘前期的理论学习。

二、生态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近年来,教育部提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办学特色提出了几点个人方案:

(一)重视学科理念

由于生态学的学科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儒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之道等。我们可尝试结合这些中国传统观念意识,使之渗透到生态学教学中,推广生态学学科理念。我们也可将生态学开设为通识课,加强全体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为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打下思想基础。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生态学的专业知识传授和生态学理念需要双管齐下;而对于非环境科学的学生,则仅需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学科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时和教学方式。

(二)提升教学内容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引入最新的生态学技术手段,接轨国际前沿。这无形中增加了授课教师的压力,但为生态学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让教学效果提升落实到位,教师需积极应对,主动学习新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等。学院和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帮助和资金扶持,例如,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完成专题任务后给予经费奖励,订购最新的国内外生态学专著等。最终,抓住研究前沿,完善生态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始终与时俱进。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针对学生思考不积极,教师应尝试升级教学方式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或互联网教学优势,增加图片和视频观摩;在互联网上积极和学生讨论、答疑;引入兴趣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演讲等。通过这些形象化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及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慕课、微课等)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理论和实践课结合

考虑到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实践课时偏少的现状,建议学院适当增加课时,结合本校本专业实情,建议理论32学时,实践16~32学时。同时,理论课和实践课建议交替进行,这种方式有助于巩固学习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马明,杜红霞.生态学教学改革方式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219-224.

[3] 李毳,柴宝峰.新时代背景下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99-100.

基金项目:

重庆三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B1817)。

作者简介:

兰波(1984-),男,四川遂宁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学和微生物方面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学改革措施问题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