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表演研究的学术力作

2020-07-23谢博杨

商情 2020年29期
关键词:音乐表演

【摘要】《音乐表演艺术论》是国内音乐表演领域的学术力作,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当下许多同类著述难以企及的,加之它提纲挈领,钩玄提要,是音乐表演研究迈向学术之路的桥梁,故而值得一读。文章对该著作的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国内音乐表演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论》;高拂晓;音乐表演

什么是音乐表演?音乐表演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又应以怎样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这是有待深究的问题。为推动着音乐表演研究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言,《音乐表演艺术论》(以下简称《音乐表演》)是高拂晓研究员在国内音乐表演研究相对薄弱的背景下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所作。从《音乐表演》中可以看出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全书视野开阔,资料详实,紧扣现状主线,对音乐表演研究进行了全景式的论述。《音乐表演》研究视野的深度和广度是当下音乐表演研究著述中难以企及的,从学理上阐释了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是中国音乐表演艺术领域中一项重要成果。《音乐表演》在体例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专题式写法,从本质论、表现论、主体论、接受论、发展论和人才论六个章节,从科学、社会、人文多个视角来解读音乐表演艺术。

笔者研读该著作后深刻地体会到,这部容量及其可观的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的关注与研究,它们被置于广泛而严谨的学术架构之中,注重学科原理及方法论的交叉融合,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围绕音乐表演的理论和实践逐一阐发。作者宽阔的研究视角和多元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看似偏孤、单薄的音乐表演研究变得丰满起来。

一、包罗万象,内容全面

该书的一大亮点是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增补了其他著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方面。除了音乐表演的对象(在此指音乐作品)和表演者,作者还将接受者和评价者归入了音樂表演的完整体系中,这也是该书较同类著作中创新的地方。作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接受者需要具备的审美观念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同时也从音乐表演艺术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背景中分析音乐评论对音乐表演的重要影响以及对表演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推动作用。作者还从社会背景中的“职业体制”、“学院体制”、“市场体制”、“政治体制”不同的作用,以及时代影响下中“传统与现代”、“中与西”、“民族与世界”的多元化结合发展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书中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音乐表演主体与风格、实践与理论的历史发展、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总体而言,作者在理论认知的层面上从科学、社会、人文的角度审视音乐表演,为音乐表演的研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二、不拘一格,视角新颖

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元化是作者学识渊博的体现,要想对音乐表演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的探索,首先要求对各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对作者的学术积累无疑是个考验。在学科交叉视域下音乐表演的研究方法应怎样选择?书中对诸多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指出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比较切合音乐表演研究的需要和学科发展实情,且从全书的论证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也让我们对音乐表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应该说达到了研究的目的。此外,把研究视角拓展到对音乐表演的接纳和评价也是《音乐表演》创新性的重要体现。音乐表演是作品、表演者、欣赏者和评论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完整体系不仅包含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和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因此接受者的欣赏、理解与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表演》中广阔的研究视角加强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不仅对音乐表演,对音乐学乃至各个学科的研究都开拓出一个极有潜力的领域。如在针对音乐表现力的研究中,作者列举了国外的分析法、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通过学科交叉来深化和提升我国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可行性,也必会促使和带动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为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培育更多新的生长点。另外,《音乐表演》中论述了应用音乐分析、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音乐表演实践进行的研究,其成果也必将从多层面对各类音乐学科进行丰富和完善。

三、洞察敏锐,思辨严谨

《音乐表演》以“问题意识”对音乐表演进行思考和研究,呈现了作者对音乐表演思辨性认识的过程。该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围绕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一连串的追问与实证。从著作章节的划分来看,音乐的本质与差异、表现与力度、主体与风格、接纳与评价、历史与发展、人才与希望每个章节本身就是一个个具体问题,所有问题既是并列的关系,又可看做是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每一个具体问题,如音乐表演的表现力、接受、评价、人才培养等又都是单独的问题,都具有“问题-论证-解决”的过程。例如,在第六章中,作者提到了如何具体实施音乐学的理论分析与音乐表演的演奏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作者以莫扎特和拉赫玛尼诺夫为例,首先对于莫扎特的钢琴作品进行乐句结构、和声发展和调性布局的分析,不仅是认知作曲家或者是古典时期的创作手法,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分析的目的是为表演阐释服务,通过分析更加明确作品的语气位置,是否需要强调某个段落的情感表达;通过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和声分析可以明确不同和弦的音乐情绪,在复杂的和声中抓住旋律线条,使演奏既有丰厚的音响效果又有层次变化。作者指出,“音乐表演研究中的音乐分析,是具有导向性的分析,不完全是为了探究作曲家创作手法和结构逻辑,而是为了表演中如何更好地把握音乐”。此例说明了音乐表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从作品分析到演奏实践的过程,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也是“问题意识”下的不断思考、分析、解决的结果。《音乐表演》最后把问题的落脚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作者认为“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可以作为音乐表演研究的突破口”,并从培养的机制、理念、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逐一论述,这样的架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音乐表演发展的思考过程。

此外,作者娴熟地采用辨证思维来分析问题,深入恰切的揭示了音乐表演中一些对立统一的关系,显示了较高的论证技巧。再者,《音乐表演》中研究方法的实证性与非实证性、音乐本质的重塑性与创造性、音乐审美的专业性和大众性等分析,都是作者应用辨证思维的范例。总体来看,《音乐表演》注重理论思辨和音乐实践分析相结合,使该书的观点更有依据,既便于理解,又不失阐述的深度。

四、旁征博引,论证详实

丰富浩瀚的实证是支撑理论的强有力的武器,《音乐表演》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很有说服力,这些可圈可点的案例为其提供了有效的论据。比如第三章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创作性问题上,列举了波吉戏谑性的表演被一对大学生组合模仿,呈现出东施效颦的效果,由此可见音乐表演的创作性是无法模仿的,音乐表现力也需要基于表演者技术性和原创性的统一。这个案例分析读之使人豁然开朗,也厘清了笔者对类似问题的模糊观念。

在谈及音乐表演形式中,作者认为突破传统,创造性的將古典与现代、民族与西方、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多元化音乐表演形式可以符合现代人们多元化的审美,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作者列举了谭盾的大型实地景观多媒体交响音乐会——《地图》,青年钢琴家宋思衡的多媒体钢琴音乐会,此外还提及了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大赛中“创意表演”的环节、宋祖英与周杰伦的合作等。

书中运用许多中西方对音乐表演所进行的科学实证研究来证实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行性,如图标分析法、音乐声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扩展了读者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以往我们看到的不少关于音乐表演的研究往往只对表演技法或情感表达进行论述,而欠缺理论和科学实验的支撑,以致音乐表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捉襟见肘。而该书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方法,以多学科综合的实验研究来阐释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突破了音乐表演研究的尘封历史。

五、结语

纵览全书,《音乐表演》是兼具艺术高度和学术深度的著作,更为难得是的书中创见甚多,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为各个学科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和方式,也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理论指导意义。该著作对拓展我国音乐表演研究的学术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思考和解答音乐表演的相关问题提供诸多启示。在这部著作中能看到作者的学术敏锐性以及为推动中国音乐表演学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音乐表演》既体现了学界对此领域研究的多维视域与最新进展,也预示着音乐表演艺术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音乐学界若能有更多学者治此脉络,跨越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中国音乐表演研究的未来也必然会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参考文献:

[1]高拂晓.音乐表演艺术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16.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高拂晓.超越音符的想象——剑桥大学表演研究网络第三届国际会议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谢博杨,女,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音乐表演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流行”的历史衍变
论音乐表演中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美学
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