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素养的提升策略探究

2020-07-23吴晶

考试周刊 2020年6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发展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为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国家教改实施小学科学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激发科学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未来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文章旨在讨论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期通过增强我们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科学能力和良好素养的提升,为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素养建成;人才培养

一、 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是重要的核心科技往往只掌握于少数科技发达国家,历史证明打破科技垄断只有通过自我的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源头就是对少年儿童的科学培养。“少年强,则国强”,国家推行小学科学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在启蒙时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严谨的科学方法,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2017年教育部發布《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并前瞻性地再次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在这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将国民科学素养同国民生产力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相联系,旨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目前的落实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及家长更多的是重视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和分数,科学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农村地区小学,由于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和教师教学思想学术水平落后这两个主要原因,更是造成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淡化遗忘。这使得多数少年儿童丧失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能力都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就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素养建成的重要性来说,一方面,首先需要学校及老师能够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成为小学生自主形成科学意识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要剥夺小学生的思考权与动手操作权。另一方面,作为家长要改变传统偏见,科学教育已经早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互交融,它不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潮流时能够泰然处之。

二、 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素养的提升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由于教授对象的地区文化差异,教师结构差异,学校条件差异等因素,使得小学科学教育往往一味追求系统化和标准化操作,而忽略了科学本身具有的逻辑和创新。有调查研究显示,对科学认知的启蒙教育,100%的学生有好奇心,但只有60%时间的注意力,同时仅50%的学生有自控能力,但有75%的学生乐于展示自己。所以,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只有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才能牢牢抓住他们的“初心”。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或熟知的现象事物进行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

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强行施加于学生,让其自行“消化吸收”。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尤其是那些心智发展和学习能力还不太成熟的低年级小学生。而生活化教学则是通过将教学环境生活化和教育内容生活化,将生活化的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所以,生活化教学就有较强亲和力,容易将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各种生活现象融入教学,通过揭示生活中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科学本质,使小学生从小就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信念,使其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理解,并最终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 实践化的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素养的提升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从最初的认知科学到理解科学,最终都是为了与实践应用相统一,即在实践应用中检验我们的认知,同时促进我们对未知科学的进一步认知。传统学科教学中,我们常常以具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教育,我们更多的应是追求答案的多元化,能够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他创新性想法是否得当,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所以,即使学生提出了错误的假说或者错误的理论,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们自我思考,通过缜密严谨的科学设计,到实践中去检验。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例,很多学生可能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听过,然后认同曹冲的聪明伶俐,但能真正发掘出故事背后科学道理的学生应该少之甚少。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重复检验,将抽象的理论在实践中具体化,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思考,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理解什么是物质的质量、密度及体积。

四、 交叉性的小学科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素养的提升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并推行“STEAM”教育理念,即一种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有机融合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和Maths(数学)的多学科教育并行理念。纵观全球,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绝对是多学科智慧叠加的效果,多学科交叉也注定是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并推行“STEAM”教育理念,即一种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有机融合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和Maths(数学)的多学科教育并行理念,就是为了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小学科学其实就属于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其涵盖有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诸多学科,且各学科间又交叉关联。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为了少年儿童的全面综合培养,让少年儿童在学习初期能够初步探索各学科之间微妙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应变能力。当然由于科学教育的交叉性属性,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过硬的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科学素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而并非科班出身,从根本上导致小学科学教育的不科学。教师层面则应强化自我培训,重视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并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的交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

五、 小学科学教育对青少年的素养建成的影响性

通过近些年的观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在家几乎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原本应该从小培养的一些生活技能如今全被家长代办,把学生养成了长不大的“巨婴”。结果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慢慢地学会投机取巧,推卸责任,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强的挫败感。教育部明确指出,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巨婴”的培养模式与我们培养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但通过有效的科学教育,在培养的初级阶段,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形成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式和方向途径的发散型思维模式,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教育弊端,还能激活学生创新发展的潜能。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以,实践贯穿着整个科学的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面对失败挫折时才会养成勤思考、多疑问的习惯,通过积极主动的合作,最终实现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全新的知识梦,实现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当然,仅通过小学科学教育实现这一目标好像还遥不可及,但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明确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在科技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小学的科学教育就是那颗小小的火种,不断点燃未来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因为这些孩子,使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

[2]中国青年网.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怎样上更“科学”?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4]宁毓鹏.浅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教育科研,2019(7).

[5]罗红.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

[6]刘洋.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课的良好学习习惯[J].情感读本,2018(14).

[7]张广文.创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18(9).

[8]张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9).

[9]曾荷花.品科学教学之真谛 悟有效课堂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7(A5).

[10]李丹.微课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影响[J].科普童话,2018(38).

[11]韩国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普童话,2019(22).

[12]华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8(12).

作者简介:

吴晶,甘肃省金昌市,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东四沟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育人才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