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选学习材料,提升学习质量

2020-07-21赵霞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

赵霞

【摘 要】 教学材料之于数学学习的作用巨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寻求适合的学习材料,让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材料有内涵,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更能让学生以这样的学习材料为背景,促进学生的数学领悟,让他们的知识系统化。当学习材料經过甄别、比较和优选之后,这样的材料可以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让学生真正受益。

【关键词】 学习材料;生活背景;认知现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组优选了教学素材来承载数学教学的任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优选更适合本地区学生的学习素材,这样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为舞台,推动学生的深入探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层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优选教学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就隐藏在生活现象中,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找到生活中与之联系紧密的材料,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规律。当然,在寻找生活材料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材料来承载教学,这样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铺垫。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我创设一个到文具超市购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文件,然后记录下这些文件的价格,在引导学生展示之后,我将学生选择的文具的价格展示出来:0.5元、2.8元、69.9元。请学生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学生很自然地将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的学生想到了画一条线段表示1元,然后将线段平均分成十份,再用大括号表示其中的几份,也有学生采用了正方形表示1元,然后将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色表示出零点几元。在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发现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共性是将元平均分成10份,然后用其中的几份表示零点几,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发现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表示的含义相同。之后我变换情境,在长度单位中找出实例,让学生去理解诸如0.8米、3.5分米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很快将之前的知识迁移过来,从本质上把握住一位小数的含义。

在这样的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价格中的小数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小数的含义,并结合画图、观察、比较等环节来推动学生感悟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学习中不仅掌握了与小数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效果,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作为开端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优选学习材料

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螺旋上升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选择的学习材料要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在学生的知识范畴内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尝试,推动他们的数学建模,这样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展示了情境图中的几个不同的车轮,让学生猜一猜这些车轮滚动一圈时,哪一个车轮滚动的距离最远,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径最大的车轮,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车轮,然后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活动来探索车轮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激烈的交流之后,形成了比较便捷的探索方法:用圆规和硬纸制作直径为整数的圆的模型,想办法得出圆的周长,并将收集到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寻找圆的直径(半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统一意见之后,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实践活动,学生有的制作圆,有的设计实验表格,并在准备就绪之后展开了积极探索,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因为综合各组的数据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所以学生很自然地联想起圆周率。之后教师介绍了圆周率的含义以及圆周率的进化过程,让学生对于圆的周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之所以单刀直入,让学生直接面对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是因为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认识圆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经过观察已经发现圆的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而圆的直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学生经过肉眼观察就做出了推断,这与他们之前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三、联系教学目标,优选学习材料

从满足学生的需求来看,数学学习材料不应当是单一的、单薄的,而应当是复合的,是能够承载学生的立体化发展需求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优选一些开放性的,可延展的学习材料来推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这些学习材料的推动下展开深入探索,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简单的周期”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环节,请学生运用☆、○和△来创设一个符合周期规律的排列。学生很快完成了这个任务,在展示交流的时候,学生都是以三个图形为一组,使之反复不断出现,不同之处就是每组几个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在这个环节完成之后,我在之前的要求基础上添上一个要求:使第20个图形是☆。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从除法算式入手,想到了用20÷3=6……2,这样多数学生就将☆放在每组的第二个位置。但是在挑战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每组不仅可以是3个图形,也可以是4个或者5个以及更多,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在同一组中可以包含几个☆或者○和△,这种思路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还兴致勃勃地创造了几个新的排列。在展示和交流的时候,学生因为要判断这些不同的“作品”是否满足要求,所以他们反复实践了之前的除法算式,巩固了判断方法,同时促进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定的材料虽然简单,但是其中蕴含了无数的可能,学生在这样的开放性的材料的推动下,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推动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之,数学是一门偏重于领悟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寻求适合学生的,可以推动学生数学领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依托于学习材料去展开更深入地、更广泛地探索,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领悟,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必定会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庞东.从“精选”到“活用”的一路追寻[J].小学教学参考,2019(14):45-46.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
巧用学习材料,激活数学课堂
巧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
思维拔节:实现数学价值与学力生长融合的纽带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破”与“立”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策略
巧用学习材料 消除思维盲点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材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