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鄂五十二天 我的抗疫日记

2020-07-21李锐

苏州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队友苏州武汉

李锐

2020年2月12日 第四天

2月8号,元宵节深夜接到命令,消化科需要派一名专家支援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病区,党员优先。我是支部书记,没啥好说的,“我去!”回复信息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妈妈。爸妈身体都不是很好,经历过几次大手术,特别是妈妈,对我特别操心。从1993年来到苏州医学院读书,到留校、工作、生活,对妈妈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2003年“非典”,第一批上发热门诊,电话里妈妈哭得很伤心。这次如果告诉妈妈,实在不忍心让她担心。先瞒着吧,到了武汉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无眠的市卫健委、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同事们,已经把一切安排就绪。出征前的合影、现场记者的采访,都躲开了,担心妈妈看到新闻里的我。特别关照和妈妈互相关注微信的亲友们,千万不要在朋友圈分享关于我出征武汉的信息。电话、信息整了一圈,反复思考是否还有“漏网之鱼”,确认万无一失之后,轻松踏上了开往机场的大巴。

作为苏州二队党支部书记,到达机场后接到通知,出征仪式上,市领导将为“医路先锋”党支部授党旗。激动之余,意识到精心策划的“瞒妈”计划可能面临挑战。仔细回想了一下,妈妈不看电视,关注的公众号又很少,最大的风险依然是朋友圈。再次给“同伙”们关照了一圈,都心领神会。

2月9日晚上,苏州医疗队顺利抵达武汉。我们二队共130人,是由苏大附一院和来自张家港、昆山、太仓多家兄弟医院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重症病区。

2月10日白天,在郭强队长指挥下,二队队友们以“苏州速度”迅速完成了物资卸载、整理、发放,医院会议培训,病区环境熟悉,感控流程完善,医护人员分组、排班。

☉ 奔赴前线的战友们

刚刚准备就绪,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突然接到指挥部通知,当晚我们病区就要开始接收第一批重症病人,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很多。疫情就是命令,第一批奔赴前线的先锋队很快组成。晚上9点,苏州医疗二队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战准时打响。到次日晚上9点,仅仅用了24小时,就收治了42名重症病人。队友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同济医院同事们的赞赏与感谢。

穿上战袍,他们是抗击新冠肺炎的勇士。脱去白衣,他们是父母牵挂的孩子,孩子思念的父母。领命出征的战友们,哪个没有点儿女情长?

担任队长的郭强主任,是我院呼吸重症领域年轻有为的专家。提到父母的担心,无奈地说:“连哄带骗!”

感染科罗二平主任,参加过汶川地震支援,每次接到命令,都是说走就走。这次刚好女儿要去澳大利亚读书,言谈及此,难掩不舍与惭愧。

附一院男神,心内科钱晓东主任,出征前对妈妈详细介绍了同济医院的实力,巧妙地转移了她的担心和忧虑。

呼吸科钱红英护士长,是我们团队的大管家,只是告诉父母,“最近医院太忙了,没时间回家。”

同济医院负责我们病区的陈护士长,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俨然一个“女汉子”。空下来谈到,已整整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没有见过父母孩子,眼眶湿润了。

医护如此,患者和家属又何尝不是?昨天下午我接诊了一个87岁的老爷爷,打电话给他儿子了解详细病史。听得出应该是个中年汉子,对父亲半个多月的经历如数家珍,但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不由得安慰他,“放心!老爷子肯定会平安回家的!”

今天早上醒来,手机里收到很多朋友的祝福。平时很少过生日的我,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方,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下午,收到了妈妈的微信:“多保重!报纸上看到了。”百密一疏,最后是纸媒“破坏”了我的“瞒妈”计划。没有想象中的责怪与担忧,满满的鼓励与祝福。曾经当过县医院护士长的妈妈,当年如果面临这种战役,一定也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为什么?正如这几天给无数送来关心祝福的师长朋友们的回复:“身为医者,国家危难,义不容辞!”

2月12日,武汉,天特别蓝,“瞒妈”计划失败了,而我们的战斗才刚刚打响。还是没有拨打妈妈的电话。

2020年2月20日 第十二天

武汉,阳光明媚,万里无云。13床的老爷爷经过昨晚队友们线上讨论,线下忙活,早上转危为安,露出了笑脸。多学科专家大查房效果明显,受到作风严谨的陈护士长肯定。下早班的队友们晒着太阳,嬉笑拍照。

“听说今天开始指挥部给我们加餐啦!”

“是的,我看到群里照片有蛋饺、虾仁……”

“哇塞,地道苏帮菜啊!”

公交小哥哼着小曲,口罩掩不住笑容。

☉ 指挥部为抗疫医生加餐

☉ 苏州医疗队医生给患者治疗中

☉ 作者在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2020年2月21日 第十三天

阴,白班。48床昨晚上了呼吸机,晓东大夫在隔离病房辛苦了7个多小时,脸上的压痕勾勒出满满的成就感。一夜无眠的郭强队长在工作群里又留下了一条条教科书式的医嘱,早上的血气结果像是公布正确答案。

手机屏幕后躲着很多双关心病情的眼睛,偶尔手滑点个赞。放不下,是种职业病,与奉献无关。

比牺牲精神更值得弘扬的,是职业素养。比高尚更纯粹的,是本能……

2020年2月22日 第十四天

阴,轮休。站在窗前,看看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武汉有好多优秀杰出的师长兄弟姐妹,作为常客,去了这家,没去那边,“一条肥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于红刚教授微信昵称)还会吃醋。就是这条“东湖醋鱼”,敏锐率真,最早发现并向同行们提醒了新冠肺炎的消化道表现。

过瘾地手术,痛快地喝酒,一场两场又三场的小龙虾……在84消毒液与75度酒精混杂的气味中,回想起这些,心里不是滋味,只有桌上指挥部送来的鸭脖,透露出这座城市曾经的鲜活。

武汉封闭对于全国,是取胜关键。对于当地,无异于缺血疗法。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此“英雄”,一语双关。百年前武昌一声枪响,掀开了新时代序幕。武昌起义中,湖北新军不服输不退缩的倔强与坚持,最终改写了中国命运。此刻,缺血的武汉,忍痛笑看全国转好的形势,亦担得起“英雄”的称号。

武汉自闭血管进入缺血状态,一批批国家队在党中央指挥下投身武汉大决战,目标只有一个——赶在缺血梗死之前,灭毒、再灌注、实现复苏。国家队的支援像血管搭桥,有组织、有规划,桥通血畅,是取胜的绝对主力。

有时梗死的时间久或者面积大,架桥的速度不一定跟得上,难免顾此失彼。人体很牛,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每一次机体危机都对应着一种秘籍或解药。生,或者死,不是一个问题,只是解锁秘籍、获得解药的时机。就说梗死,只要能坚持不懈,侧枝循环会默默启动,自发、低调、润物细无声……

担负架桥重任的国家队,踏上逆行之路,收获了无数掌声与赞誉。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另外一群逆行者,他们悄悄打开了静音模式,定位了隐蔽路线,启动了城市复苏的侧枝循环。他们就是此时此刻遍布武汉各个角落的志愿者。谈及志愿者,从来与物质绝缘,只和善良相关。善良,或许就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类自我修复、自我救赎的终极密码。有人说,病毒让很多丑陋都现了形。恶至极,善必显,不留名不求报者,乃至善也,武汉决战中的志愿者们,当之无愧!

130个人的苏州二队,在13天内,完成了“安居乐业”,顺利收治53名重症患者,零死亡,痊愈出院3人。“苏州速度”背后,离不开两地政府、单位和强大后援团的全力支持。可是,生活中怎会没有鸡毛蒜皮,工作中怎会没有磕磕绊绊?此时,志愿者们以路人甲乙丙丁的身份出现了。直到昨天,不记得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姓名,只知道各自扮演的角色:配餐师傅、司机、护工、清洁工、飞毛腿、代购者,同时兼任赞助商,有时还要客串一下出气筒、背锅侠。

眼看着队友们忙着向后方频传捷报,嗅觉灵敏的记者偶尔会问起志愿者们的点滴。昨天,有队友分享了一位志愿者的故事。群友们挨个点赞、分享,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勾勒出志愿者小李模糊的侧面和背影。我只记得微信群里他的头像,是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应景地戴上了口罩。仿佛听到紫霞正在说出那句经典台词,“这不是神经病,是理想!”孤身一人,冒着极大的感染风险,为130名和病毒作战的医护人员,提供24小时服务,事无巨细没日没夜忍气吞声出钱出力……这是神经病吗?不是!他是共产党员李绍川,苏州浒墅关人,在武汉光谷一家公司上班,响应政府号召来当志愿者。父母妻女都在苏州,6岁的女儿当年出生在苏大附一院。队友们都在问他为什么,为了谁?他回答,作为身在武汉的苏州人,力所能及为大家做点事儿。理想,脱掉了光鲜的外套,干净舒服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触手可及,亲切自然。他当下的理想是疫情早点结束,回苏州见爹妈抱女儿。他的女儿也会长大,也会有属于她的理想——“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

☉ 武汉志愿者在搬运物资

志愿者小李比起那些战绩显赫的英雄,不过无名之辈,但他和那些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党员群众一起,筑成了新的长城。国家的强大由精英们决定,像一段段功能RNA,赢者留其名。国家的安危,却也离不开那些非编码RNA片段,一个无名之辈的缺失无足轻重,但集体的沉默或爆发却能扭转乾坤。武汉决战必胜,而且注定是一场无法复制的战局——神经中枢的快速决断,架桥部队的一呼百应,侧枝循环的润物无声,合力弥补了局部器官的失调不畅,共同捍卫大国盛世,民族复兴。

志愿者小李的故事就到这里,关于小张、老王们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所谓,钟南之士坚如山,无名之辈善若水。妖风阵阵毒疫起,白衣飘飘剑驱魂。看明朝,踏新冠,骑黄鹤,下扬州……

2020年2月23日 第十五天

喜欢阅读,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小时候听妈妈读西游记,一遍两遍三遍,直到乖乖睡着……这大概也是“喜马拉雅”的原型。慢慢开始提问,为什么孙悟空勇敢打妖怪,唐僧还要念紧箍咒欺负他?为什么猪八戒好吃懒做,却没有紧箍咒教训他?妈妈开始招架不住了,于是教我认字,自己读书。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妈妈从不打扰,只管投资。

妈妈刚拿到夜班费,赶紧跑到书店帮我买之前看中的新书。上世纪80年代的书,有一种独特的纸张和油墨的香味,可能那时吃肉少,闻闻书香就觉得特满足。现在每拿到新书,还会习惯性地闻一闻,或许是酒肉穿肠的日子太久,书香消失了……朋友们送过几台电子书,实在用不惯,建议可以增加个功能,一键散发书香。这些年的新书,几乎都来自机场书店,在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书堆里淘本好书越来越难。乘机时间,是最适合读书的,没有手机干扰,又不要寒暄应付。

读书肯定没有手游有吸引力。去年春节无意中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茶饭不思废寝忘食,技不如人只好充值买装备,结果花的钱可以买下我迄今读过所有的书。有一天,按着提示又要充值送礼包时,手抖了一下,突然很心疼!为浪费的银子心疼,为荒废的时间心疼。于是,果断退出,卸载APP。

手游和赌博没啥区别,发掘并激活你的欲望,然后收割韭菜。书籍也与欲望有关,但需要分类。上榜的畅销书,特别是成功学之类的,和手游同伙。成功学教你挣钱,时尚杂志引导你花钱。鸡汤呢?如果你挣不到钱,又想花钱,那就喝点鸡汤洗洗睡吧。

有个朋友问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你得到了什么?还真说不出来。远远不像发表论文,十年前日本进修,和现在差不多,满大街的人戴口罩,回到房间一个人。于是认真总结了硕士课题,发了几篇文章,收获满满,余味绕梁,到现在打开个人简历,还有点淡淡的余香。有人说,读书能够帮你解答人生困惑,拓宽人生阅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吗?我4岁时听《西游记》时问妈妈的两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找到答案,孙悟空忠诚勇敢驱魔赶妖能力超强,猪八戒好吃懒做拨弄是非功力平平,可为什么悟空要受紧箍咒的折磨,最终也不过是个斗战胜佛?

读书的关键在于读什么书,选择比努力重要。不能轻易上排行榜的当,套路满满,身边人靠谱的推荐是条捷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游苏宁总编,出生在江苏阜宁,成长在湖北武汉,读书在同济医科大学,工作在首都,游学在江湖。尽管是同济临床医学科班出身,但在刀与笔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足以见得读书是真爱。他利用业余时间,倾心打造了个人公众号“老游评书”,这可能是粉丝中医学院士和专家比例最高的个人公众号。

中国消化和内镜界人士,从资深前辈、院士主委到一线医护,都喜欢称呼他“游总”。从事医学编辑工作30余年,游总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如果只能拿一个来吹牛,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韬奋奖”。上次我在学生面前介绍游总,她们不懂这个奖的分量,就举了个例子,茅盾文学奖知道吧,金鸡百花奖知道吧?除了口味重一点,分量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深厚的武汉情结,这次疫情伊始,游总就非常关注,并且第一时间开始了他的文字抗疫战斗。短短一个月内,为全国疫线输送了各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和营养补给。从小的说起吧,全民宅家第一天开始,除了紧跟形势频频更新的老游评书公众号,游总每天一大早准时发朋友圈,分享一些疫事疫闻的漫画和段子,令人捧腹之余,或深思,或反省。我一直私信问他都是从哪儿批发的,每次都岔开话题,避而不答。疫情初始,国家科技部就及时发文,规范新冠相关科研的开展与论文发表,特别强调“要把优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游总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事实上,把中国临床研究的优秀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有效指导更多临床工作者开展工作,这个目标游总从担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和总编开始,就一直用心推动,并且大声疾呼。身在武汉抗疫一线,作为消化科医生,我和我的同事们对于新冠肺炎的认识以及诊疗措施,很多都来自于最近发表在相关杂志上的文章,这就是母语论文的优势。敌人就在眼前,上边发给你一把先进武器,低头一看“全英文”,什么感觉?毕竟战场上战士冲锋的次序,不是按照英文水平和影响因子分数排序的,是根据忠诚和火力!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段疫史,可能会庆幸病毒无意中的拨乱反正。

游总凭他在医学界30余年的积累与嗅觉,敏锐地判断了疫情走势以及临床应对策略和方向。在他全力指导下,中华医学会相关分会相继出台了针对新冠病毒疫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提倡非职业性阅读,关注医学人文,是游总在过去几年全国各地学术演讲中不断呼吁的。当全国各地白衣战士们响应国家号召,奋不顾身投入到疫线作战时,游总开始深度关注医护人员个人安全以及人文关怀。他一方面帮助多个医学行业协会发布了鼓舞士气、关怀前线医护的倡议书。另一方面总结成文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决策层。在这次抗疫之战中,党中央、国家卫健委以及相关部门对医护人员自身防护、补助待遇以及人文关怀可谓前所未有,这背后离不开游总等医学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和倡议。到达武汉后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游总问候的信息,嘱咐我有任何困难和需要,都可以随时求助他在武汉的亲友。最后他说了一句,“我对你此行唯一的要求就是,完成任务,平安回来!”

这些天身处前线,每天面对着病人和家属,偶尔浏览下网上的新闻和文章。在官方的疫情信息与政策发布之外,充斥着各种谣言和毒鸡汤。如何在数量巨大、来路不明的信息洪流中,不至于迷失,甚至溺水,进而实现自救、救人,远离病毒,保护家人,最起码不给社会添乱?有一点个人建议:多读书,勤思考,穿上知识武装的防护服,锁住欲望驱动的双脚,点燃思想的火花。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待到春暖花开,病毒散去,自由地呼吸、朝九晚五地工作、呼朋唤友地聚会,就是那份迟到的快递……

这次出发仓促,没顾上带书,只能求助APP。下意识在书城搜索了已经看过一遍的《岛》。麻风病的肆虐,让美丽宜人的斯皮纳龙格岛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炼狱。生命与人性,被病魔猖狂地蹂躏与践踏。但是,在善良与爱的微光下,医学爆发出最后的力量,岛民们奇迹般实现了自救,并且盛开了友谊、亲情、爱情之花。因为与世隔绝,斯皮纳龙格岛上的人们,意外地幸免于纳粹的屠刀。从人间炼狱到诺亚方舟,只因为没有缺席的爱与善良。

来武汉刚好半个月,只重温了这本旧书,昨晚刚刚读完,看到了武汉市政府公布的最新指令,明确规定: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必须在指定地方医学隔离观察14天以后才能回家。我们苏州二队“苏武沐阳”医患沟通群,凌晨1点还有等待患者今天出院回家的家属表达着难过与不解,我和队友耐心地做着解释,直到她们稍微平复。今天中午苏州新闻电话连线,主持人也问了这个问题。我从医学角度做了解释,最后提到了医学决策的风险与获益比,病毒死灰复燃,与继续14天的等待,哪个更危险?挂了电话,想起了昨晚那个焦急等待的家属,有一点心酸。坚持到今天,谁不着急?废寝忘食的政府官员,背井离乡的医生护士,辛勤劳动的志愿者……

或许,就像《岛》里的一句话,“很久以来,生活没有这样值得憧憬过了。”

2020年2月27日 第十九天

白班,查房。病人们状态良好,中气十足,一声声“李医生”,亲切、温暖。防护服上寸土寸金,名字就是CBD(中央商务区),醒目、霸气。我的老师有很多头衔,可他最希望听到“陈医生”“陈老师”,慢慢有些理解,这或许也是对职责的提醒、对初心的擦拭。

组里很多病人都恢复顺利,准备出院了。7、8、9 床,年龄 39、41、50,素昧平生的三兄弟约好了一起出院,7床小弟略带羞涩地提出了要求,我说:“当然可以!”

回头问护士,“有点口干怎么办啊?”进口护目镜挡不住她不屑的眼神,“口干总比憋尿强吧?”遥想那种下腹紧绷身体微屈的痛苦,瞬间满口生津。一个多月没喝酒,省去了无数冲动的惩罚,翻翻手机,点了点回复好友们问候的那句“回来喝酒”,焦虑,像气溶胶一样猝不及防,随风飘散……

2020年3月1日 第二十二天

多云,夜班。“中午有热干面”,群里潜伏的队友们一个个暴露了。忍着口水,不忘再提醒一句:“依次去吃,避免聚集。”强迫症般再次完成了房间消杀,空气中弥漫着84消毒液和酒精混杂的气味,安全感瞬间顶格。

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去医院上班,来苏水的味道令很多人闻而却步,和针筒、白大衣一起,成了吓唬熊孩子的必杀技。对于我来说,来苏水就是“妈妈的味道”,温暖、安全、可靠……后来读了医学院,开始见习、实习、工作,还去了很多医院,大楼越来越宏伟,装修越来越漂亮,消毒药水的味道越来越淡……医院努力营造着一种“患”至如归的氛围,以五星级酒店的环境接待着菜市场般的客流。十年前去日本进修,第一次踏进昭和大学横浜北部病院,着实震撼。当我在卫生间留连忘返,频频摁下快门的时候,白发苍苍的义工微笑着候在门口。后来,去了很多很多卫生间,酒店、餐馆、景区,哪怕是全世界客流量最大的东京站,卫生间统统很“卫生”。

两年前有幸和西安交通大学颜虹副校长共进午餐,他是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知名专家,博学而健谈。席间他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近一百年来,人类期望寿命的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公共卫生事业,代表性成果包括马桶与疫苗的发明和普及,带来了传染病发生率的显著下降。当时的我不以为然,心里暗暗盘算癌症的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应该也功不可没。突然很怀念和颜虹校长那顿以矿泉水碰杯的午餐,如果还有机会,我会像富豪们追捧巴菲特午餐一样,认真聆听他的侃侃而谈……

2020年3月4日 第二十五天

多云,白班。光谷院区门诊广场的梅花绽放,随风飘落的花瓣,一片片铺满了草地。疫情延长了假期,却阻挡不了花期。

再次梳理了一下住院患者,合并腹泻有一定比例,但多在起病初期。病毒敏感的ACE2受体主要分布于肺泡和肠黏膜上皮,感染初期出现的咳嗽、腹泻,可能是机体自发性排毒的防御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患者的腹泻表现并非单纯地消化道损害,应该属于保护性反应。

早期咳嗽、腹泻的患者,其自身的“部队”状态良好,忠于职守,及时启动防御,我们所要做的是判断趋势,评估战况,保证粮草弹药,必要时施以援手,过早或过度地干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 光谷院区门诊广场梅花绽放

☉ 苏州市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医疗队合影

每一次传染病的暴发,公众总是寄希望于今日头条的某种神药一锤定音,力挽狂澜。这与一些自媒体的流量受体刚好契合,一旦启动,捕风捉影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瞬间刷屏。自媒体泛滥的后果不亚于传染病。作为医生,医疗工作之余,花心思做些科普,或许能够保护一些“易感人群”,好友闵寒主任这些年致力于科普事业,成绩斐然,值得敬佩。

医学发展到今天,攻克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依然是经典的三板斧——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便是临床救治,也要依靠整体思维,多学科协作,多措施并举,临床诊疗的策略、次序、主次都很重要。比如NCP危重症患者存在排痰困难加重缺氧的问题,前两天看到一篇报道,“如何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某院士提出:‘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用大剂量沐舒坦排痰。’”读后无语。专业人士都很清楚,关键的应该是容量管理,药物可以有辅助作用。院士的方案分析又一次被断章取义,定向导航。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梅花开了,三八节快了,队友群里春意盎然……

2020年3月12日 第三十三天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朴树《平凡之路》)认清生活的平凡底色,依然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调色板,这是我所理解的英雄主义。33天前,苏州二队130名队员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无闻。国难似山,疫情如令,大家一起携手踏上了逆行之路,一路上又遇到了很多平凡之人,坚持的患者、感恩的家属、无私的志愿者……逆行,是不凡的征途;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60后虞大姐

苏州二队援汉整整33天了,每次下班回来,都会用酒精消毒手机。开始是擦拭,随着消毒强迫症加重,改成了喷洒,甚至“洗澡”。前天下午,常受“酒精”折磨的手机罢工了,赶紧请志愿者联系修理,担心着手机里那些珍贵的照片、文字,特别是我们苏州二队队友群那座高耸入云的“楼”,这座楼里珍藏着太多美好的瞬间,有讨论、有欢乐、有段子、有感动,一起组成了我的“疫”地回忆录。

二队像个团结的战斗队,每一位队友都非常优秀,非常努力;二队是个温暖的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顶梁柱。来自昆山一院呼吸科的虞乐群主任,1967年出生,是队里的大姐,第一次见到她,就感觉似曾相识,仿佛记忆中某位热心细心暖心的邻家大姐。有次和虞主任搭班,上班路上听到了她的逆行故事。科里几名业务骨干已经加入了前面几批援汉队伍,元宵节深夜接到通知,身为科室主任,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亲自上阵。出发那天是她专家门诊的日子,那一晚最纠结的不是战场的险恶不测,而是那些已经早早预约挂号的老病人,有慢病复诊的,有等待化疗的。第二天一大早,拎了个手提袋赶到医院,协调着专家门诊的事儿,然后,就出发了……

初到武汉,后方支援物资还没有完全到位,虞主任利用她民盟党员的资源和广泛的社交网络,第一时间帮大家组织到很多紧缺物资,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屋里用的,队友们想到想不到的东西很快就到位了。出发之前,大家都代表各自所在医院、城市。一到武汉,在虞大姐为首的昆山小分队带头下,队友们瞬间无缝融合,物资共享、排班共商、工作共担。有时候看着队友群里大家嘘寒问暖,有福同享,下一秒切换到工作群里的争先恐后,互相协作,暗想这不正是书本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模型吗?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昆山一院呼吸科虞乐群主任(第一排左三)

来武汉这些天,经常会被问到一句话,“你们害怕吗?”答案是肯定的,面对狡猾的病毒,凶残的瘟神,没有人不害怕,不恐惧。而且情绪也会传染,如果打头阵的人退缩了,后面的队友会更紧张。苏州二队是幸运的,首战勇士们成功打胜第一仗,顺利收治了首批14名病人。次日中班,有位年轻护士因为第一次穿防护服不适应,进舱没一会儿就申请退了出来,其他几个小伙伴一时也有了畏难情绪。这时,53岁的虞主任主动申请进舱,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待就待了整整6个小时,和太仓一院钱平主任一起收治了28个病人。这样的队内头条很快就在队员之间传播开来,击溃退缩情绪,一举奠定了二队勇敢无畏的冲锋精神。第二天,我刚好有事和昆山一院医务处长联系,电话中得知虞主任年前刚刚动过手术,还有慢性疾病在身,需要长期服药复查,我一时无语。和平年代的英雄,平凡之路上的伟大,就是如此!

70后顶梁柱

上有老下有小,70后毫无疑问是苏州二队的顶梁柱。

钱红英护士长,是二队护理部主任,护理团队带头人。为了病区早日启用,她是超强待机,三天没有“沾床”的“永动机”;初收病患,她是亲临战场、集结护理战队的“指挥官”;坚守感控防线,她是抓得最严、管得最细的“守护盾”;她还是为队员送餐到门口的“早餐女神”,提供生活物资的“小超市”,舒缓紧张情绪的“心理师”。一个成功的团队少不了这样的“能人”。

罗二平主任,二队感控部主任,一名参加过抗击非典、支援过汶川地震的老兵。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负责的工作态度,时时刻刻帮大家捍卫着院感这条生命线。这些天来,工作时、下班后,耳旁经常会响起来自罗主任的画外音:“当心!注意安全!”

陆兵主任是太仓中医院呼吸科专家,作为医疗组组长,他带领太仓小分队,承担了病区几乎所有危重症患者的医疗管理,病情观察、医嘱调整、病例讨论,还有繁重的医疗文件记录,接连不断的诊疗操作。队员们毫无怨言,积极主动,成功打造了苏州二队“重中之重的ICU”。

郭强队长,二队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领军者,身先士卒,勇于担当。毫不夸张地说,苏州二队的“满月”史,就是郭强队长的战“疫”史,第一例深静脉穿刺,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床边超声,第一例胸腔穿刺,都是在他亲自操刀或主导下顺利完成的,这些ICU里的常规操作,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里,都是极高暴露风险的“地雷”。三天前,他又冒着巨大风险,带领火线成立的气切小分队,仅用一分钟时间,就为一名危重症患者成功施行了光谷院区第三例气管切开术,患者的生命通路打开了,郭强队长的全身湿透了。队友们对着那张经典的“湿身”照频频点赞,我开玩笑说这是来自武汉的武“汗”。

李蕾主任来自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聪明能干的她,是医院的绝对骨干,身兼医务处长和急诊科主任两个重要职务。作为副队长,相当于队里的医务部主任,清晰明了的排班表、网格化的管理思路、精细化的管理流程,有效提升了苏州二队重症救治工作的质量和内涵。在光谷院区17支国家医疗队中,无论是医疗质量,还是核心指标,包括随机抽查,苏州二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屡屡受到院部的表扬。有次和李蕾主任交接班,听着她思路清晰的分析,看着她雷厉风行的作风,忍不住问了句,“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苏医。”“哪一级?”“94级。”“小师妹啊,班主任哪位?”当她说出“徐小乐”时,我低头翻了下手机,看了看十分钟之前和小乐学长的交流。身为苏大医管处处长的他,用我俩惯常的交流方式,寥寥数语,表达了浓浓的关心、鼓励与嘱托。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李蕾小师妹也是个工作狂,经常在休息日带着队友深入隔离病房,受到队友们的一致称赞。

“张家港精神”沿着长江逆行而上,融入了苏州二队的血液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既是我们“月考”成绩的秘籍,也是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

80后男子汉

床位上的小X是个80后,一口浓郁的武汉腔普通话,急切的语速、爽朗的性格,初步印象:酒量很牛。查房时明显感觉到他的焦虑,反复催问着核酸检测和CT复查结果,关心着出院的日子。我一边耐心解释,一边深入了解他的起病过程,一个普通武汉市民的逆行之路缓缓呈现……

1月21日小X组织了大家庭的聚餐,爸爸妈妈老婆孩子,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得很开心!22日正常上班,23日突然出现了发热,身体强壮的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可能中招了。担心会传染给家里的老人小孩,以及单位里的同事,他第一时间就做出了不回家不上班的决定,一个人背起双肩包,开始了漫长的逆行之路。他来到自己刚刚交房不久的一幢毛坯房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地上当床,当晚体温就超过了39度,迷迷糊糊中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骑着电瓶车到附近的医院就诊,白天挂水,晚上回来。起初在小区楼下找点吃的,后来店都关门了,不愿给社会添乱,他选择了待在家里,幸好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在孤独、发热与焦虑中,熬过了除夕、元宵。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开放的第二天,他住进了病房,横跨整个春节的逆行之路终于抵达终点。

始终没去打断他的叙述,有那么几个瞬间,藏在护目镜后的眼睛湿润了。同为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瞻前顾后,感同身受。他的背包,他的床板,他的电瓶车……在脑海里快速穿插着,交替着,像一部曾经看过的电影,又像某一场朦胧断续的梦境。

突然又切换到了元宵节深夜,我的逆行之路开启的画面……拿起手机看到通知的刹那,第一时间回复:“我去!”下一秒,妈妈担心忧虑的面容瞬间浮现眼前,快速制定了“瞒妈”计划,回复了老师的关心,然后睡觉,起床,背上背包,出发……

苏州二队每一位战士,都有自己的逆行故事,大家和80后小X逆行起点不同,抵达了共同的终点,就此开始了平凡之路的命运交集,力量与信心的源头,是彼此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80后小X,就是其中一位勇敢的逆行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90后小美女

前天白班一起出舱的,是一位来自太仓的90后小美女。瘦小柔弱的身躯,包裹在层层的防护服中,很难和“战士”这个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词联系在一起。干净利落地洗手,轻盈规范地脱衣,淡定从容的神情,我在旁边看着,与其说是监督,更像是欣赏,一场战地玫瑰的独舞——“打怪归来”。出舱过程中,小美女开心地和我分享着她的工作心得,一个个来自思考与实践的细节完善,透露出老兵的成熟与自信,这或许就是战斗带来的快进式成长。

出舱前,仔细端详了一下这名年轻的老兵,口罩帽子遮挡下的容颜——单眼皮白皮肤,神似90后金马影后周冬雨,《山楂树之恋》里的青涩纯净,再加上一点点《喜欢你》里的古灵精怪。等车的间歇,门诊广场盛开的鲜花,树丛里的流浪小猫,瞬间让她切换回动感模式,蹦跳着投入了小伙伴们的圈子。一帮90后的白衣战士们,刚刚结束了几个小时隔离舱内紧张地战斗,沐浴在武汉久违的阳光下,无忧无虑,嬉戏玩耍……

☉ 90后小美女们

90后孩子们在这次逆行之路上的出色表现,令人出乎意料!她们中有代父出征的当代花木兰,有勇敢求爱的方舱小护士,战斗时奋不顾身,生活中朝气蓬勃。曾几何时,有人担忧这些温室中长大的一代能否担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使命与重任?正在进行的抗“疫”阻击战中,她们用勇敢与自信、歌声与欢笑,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女神节那天,80后、90后小伙伴们,在宣传委员秦霞护士长精心策划下,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地网络联欢会。我挑选了一首为白衣战士们作的诗《若我归来》,准备献上诗朗诵。原版诗的结尾是:“若我归不来,也如归来一样;倒下的是躯体,站立的是永爱。”彰显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读了几遍,总是没有情绪,后来我试着修改了一下:“若我归来,不!我一定会归来!摘下口罩,擦干眼泪,好好地看看伙伴们的脸,尽情地拥抱,放声地歌唱,永远,永远……”和原版相比,少了些高度和深沉,但多了些温度和明媚。这种情绪的落差,或许就是70年代和90年代之间的代沟,经历了一个月的二队生活,在小美女小鲜肉们的带领下,我也在试着逆行而上,跨过这条岁月的鸿沟……

苏州二队援汉满月了,樱花开了,床位空了……期盼着摘下口罩的那一天,和苏州二队130名队友们来一张合影,时间定格,记忆永存。我会把这张照片冲印,装在相框里,配上最喜欢的《基督山伯爵》结尾语: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2020年3月13日 第三十四天

夜班,晴。来自雪域高原西藏林周的藏域圣水和高原牦牛肉,经过7天时间、4000多公里跋涉,今天顺利到达了苏州援汉医疗队的驻地,“吴医勇逆行,林周心相牵。”

一起帮忙卸货的美女志愿者问,“吴医勇也是一位支援的医生吧?”

“是的,林周心是位西藏美女!”

……

身上穿的,嘴里吃的,房间里用的,都来自苏州及各方支援,感谢!加油!

2020年3月14日 第三十五天

夜休,补觉。迷糊中听到一个声音,忽远忽近,忽高忽低,忽疾忽徐,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盘旋,没有监护仪的节奏感,又不像救护车的响亮急促。脑海大数据系统自发启动,快速搜索比对,答案一下子蹦了出来——“苍蝇!”

掐指一算,这应该是援汉35天,房间里除我之外,进来的唯一动物。以“不放过一枚病毒”为宗旨的房间感染防控体系,竟然如此脆弱不堪,闯入一个体积数十万倍于病毒的生物。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没有接触并搭载病毒?是内部潜伏还是外部输入?是否需要吹哨或上报?一系列比获奖美女记者还要犀利尖锐的问题,连环拷问着我的感控意识和措施。

☉ 西藏林周县物资支援车队

确信没有直接接触史以后,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它从哪里来?16楼,已经远远超过苍蝇的垂直飞行极限。尾随而入?绝不可能!每次进门前,一套训练有素的标准化操作,决绝得不会带进一粒时代的灰,生恐进了屋化成一座山,更别说高调的苍蝇了。纠结中缓缓抬头,目光投向屋顶,那个每次消杀时都心存不安的技术死角——中央空调出风口,嫌疑指数五颗星。输入渠道基本确认,那源头呢?活动轨迹呢?既往接触人群呢?有没有家族性聚集?财新式的追问与求索在脑海里快速闪过,答案只有一个——天知道。

形势紧迫,急需当机立断时,万不能被无法确认的信息干扰,延误战机。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掉一个。当务之急首先是封房,紧闭门窗,防止输出。下一步,关门捉贼,将一切感染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拍死一只苍蝇需要几个步骤?武器,坐标,然后“Action”!武器很快找到了,一个扫把。最最困难的是“坐标”!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经历:武器用力举起,精神高度集中,目光如炬,射向四周;屏气竖耳,雷达扫描……结果呢?只闻其声不见其“蝇”。

☉ 武汉椰岛造型的Tony老师(左一)

细细想来,记忆云盘中关于苍蝇的内容还不少。小时候看《少林小子》,里面有李连杰用筷子夹苍蝇的情节,绝不亚于现在看《速度与激情8》特技的震撼。家属院一帮小伙伴,自此开始苦练绝世神功。筷子折了不少,苍蝇显然是夹不到的。童年时指尖上的武术,到现在混饭吃的指尖上的技术,偶尔自诩为指尖上的艺术,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妙。苍蝇没夹到,也算“童研无技”,中年如愿,恒以遂初。

思绪翻飞间,苍蝇已没了踪影,周围又安静了下来。全副武装,踌躇满志,准备开战,可是敌人却无征兆地撤了,陡生些许失落。怎么说这个不速之客,也是一个多月以来,到访的唯一客人。

惆怅牵挂间,嗡嗡声再起,定位非常明确:空调出风口。迅速搬过椅子,准备站上去开战。感觉不是很稳,想想刚刚在队员群里有感而发的一条警示信息,“安全第一!时刻警惕!处处当心!”赶紧收回了跃跃欲试的双脚。“抗疫战士休息日房间拍苍蝇,意外摔倒”,这头条万一出来,铁定热搜,那可严重拖我们苏州二队的后腿啊!暗自庆幸间,嗡嗡声竟变得不那么刺耳了,又验证了另一个疫线感悟:战胜焦虑最好的武器就是——下一个焦虑。

思维如无头苍蝇般乱飞了半天,周围再次恢复了安静,远处隐隐传来一两声狗叫,那嗡嗡声倒是去得干净,不留一丝余音。休息日的不速之客,就这般悄然蒸发了。意外的杂音如愿清零之后,留下一连串问号:上线是谁?下线在哪儿?面对着桌上的蓝牙收音机,学着《潜伏》里余则成的样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它,还会再来吗?

2020年3月15日 第三十六天

晴,轮休。武汉椰岛造型的Tony老师出手不凡,手起刀落间,发如雪,志愈坚——我愿以我一地卷毛,换战斗风卷残云!

郭强队长指挥推动,医护队友团结协作,苏州二队的危重症救治“慎终如始”,实现网格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今天队友们都很开心!五天前气管插管的老爷爷上午顺利脱机;三周前插管,六天前郭强队长仅用60秒成功完成困难气切的老奶奶,病情好转。

郭队常说:“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

2020年3月16日 第三十七天

阴,白班。下午参加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获益匪浅!苏州二队郭强队长指挥推动的一例拔管成功,一例气切病情好转,分享以后得到了同济医院汪辉院长的高度赞扬。会场内坐满了来自国内各大医院的17支国家队代表。突然意识到,这一定是世界范围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顶级力量,能够参与其中,荣幸,难忘……

晚上听昆山团队伙伴们敞开心扉地聊了各自的援汉故事,起步时的苦涩、艰辛,现在听起来就像咖啡加了糖,今夜无眠……

2020年3月18日 第三十九天

晴,休。各地队员们开始陆续撤离了,今天的武汉,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局面日渐好转,队友们闲聊时,也会各自憧憬回家时的景象。二队像个大家庭,常欢乐,少烦忧;不相聚,却相守。昨晚队友们促膝交谈,互诉衷肠。开玩笑提醒大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战友各东西!

队友中有几个周深的粉丝,群里偶尔会聊起他的歌,我最喜欢那首翻唱木村弓的《千与千寻》主题曲《亲爱的旅人啊》。休息日,单人房双人床,单曲循环:

既然相遇是种来自于时光的馈赠,

那么离别时,

也一定要微笑着,

回忆放心中……

亲爱的旅人,

这一程会短暂却又漫长,

而一切终将,

汇聚成最充盈的景象……

逆行,之于疫情,是一场战斗;之于队友,就是一段旅程,这头是家,那头是国。亲爱的旅人,逆行出征时,不舍家人;顺行复归时,难忘彼此。花自飘零泪自流,一袭白衣,两处离愁。这段旅程,顺行遥望炊烟,逆行却见深情。“苏武沐阳”群里,满载着队友对患者的祝福,患者和家属的感谢。“后勤保障”群里,志愿者、服务员们加班加点的“暖胃粥”“爱心面”,队友们嘴馋的口水交融着汗水、泪水,香味四溢,情谊暖暖。队友群里,严格的纪律,轻松的调侃,温馨的提示,逗人的段子,点点滴滴,短短长长,浸满了援汉的日子,沉甸甸,意浓浓……

☉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疑难病例讨论会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

微信群里都是送别的图片,朋友圈里满是刷屏的视频。游总发来了一张央视新闻的图片,护目镜下方几个闪亮的字:“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是啊,防护服上可爱的卡通,祝福的语言,搞笑的段子,修饰着各自的名字,朋友们看到了开心的评论:“你们真欢乐!”踏入负压舱,凝重的空气、莫测的病毒,所有的“欢乐”刹那凝结成两个字——“拼命”。

昨晚,二队大姐虞乐群主任讲起了她的经历,来武汉后每次和家里视频,先生和女儿都会在边上摄像。她纳闷地问为什么,女儿说:“害怕妈妈万一回不来了……”虞姐哽咽了,我赶紧岔开了话题。

回到房间,开灯,泪流……我的“瞒妈”计划早早失败了,可直到现在,没敢给妈妈打一个电话,文字可以装,声音不行。援汉这段日子,老爸重拾厨艺,蒸包子包饺子,哄妈妈开心。昨天妈妈晒了一盘老爸包的韭菜蒸饺,口水一地,用了两份盒饭才堵住。等到那一天,拨通电话,就一句老话,“妈,十分钟到,饺子可以下啦!”

起步时的苦涩与艰辛,现在听起来,就像葡萄糖遇到了苦咖啡,同舟共济,生死之交。生活,不就像一场先苦后甜的游戏吗?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经典台词:“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出征前慷慨激昂的“武汉,加油”,就是为了赢取今天这句“武汉,再见”,期待一下明年今日的“武汉,你好”。

抗“疫”期间,禁酒令和院感同为我们二队的管理“红线”,无人敢碰。但这阻挡不了兄弟间的意“饮”,病情好转的消息,队友威武的表现,刚有分享,瞬时“群”情激昂,点赞连连,段子横飞,不时有人感慨:“此处应该有酒!”赶快回复一句“回去补上”,像是水浒中那句频率最高的台词,“小二,来壶好酒,二斤牛肉!”光这声音在群中回荡,便已醉了三分。

画外音刚落,我们的牛肉就已到了。历经七天,跨越万里,来自雪域高原西藏林周的牦牛肉,妥妥实现了队友们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上的“牛肉自由”。物质与精神,总是在你来我往此消彼长循环往复中,推动着个体的成长、团队的精进,以至文明社会的滚滚向前。牛肉自由了,酒还会远吗?

唐诗宋词的世界里,送行是最有味道的一幕,不光有酒味,更多了些韵味,成就了无数千古绝唱。觥筹交错,迎来送往,似乎霸占了诗圣诗仙们全部日常。滋养唐诗宋词的,少不了同志友谊,战友情意。那时的诗人们吟诗作赋,相当于今天的微博抖音,互相关注,彼此@,刷刷存在感,偶尔也带带货。比如两千五百岁的苏州,真心应该感谢一下唐朝张继的免费代言。一首诗,一座寺,历经一千二百年,流量滚滚,经久不衰。至少我当年报考苏州医学院,是受到了“枫桥夜泊”的忽悠。

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名句,成了苏州城的文化标签。崔颢选择代言武汉,一首《黄鹤楼》树立了后世“神童”鉴定标准,也成就了黄鹤楼之顶级流量。此诗一出,谁与争锋,后人谓之“唐人七言律诗之首”。连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看到了这首千古绝唱,也自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豪放如李白者,是不会轻易言败的。恰逢挚友相逢,兴奋异常,几杯酒下肚,入酣畅之境,送行诗杰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挥而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挚友、黄鹤楼、烟花三月,天人合一间,诗人已入忘我境界。此诗将东方哲学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再加上诗仙天生的浪漫主义基因,终成绝唱。一直觉得李白的诗中常隐含着朴素的时空观,浅显的相对论。

科学与艺术,在金字塔底分开,又相汇于塔尖,塔尖即哲学。东西方文明,在哲学层面是相通的,区别在于价值取向,一个认识并顺应自然,一个探索且改造世界。东西之差异,没有对错,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医学,又何尝不是?

前两天,远嫁比利时的大学同学在群里着急地问:“儿子同桌确诊了,有什么预防措施吗?”答:“大剂量Vitamin C+虫草”。这场战“疫”中,中西医在金字塔底分开,又相汇于塔尖,塔尖即抵抗力,受之于父母,锤炼于日常。晚上二队例会,郭队布置了任务,希望队员们利用休整时间,积极总结工作,开展临床研究。准备明天早上第一个交作业——我的金字塔学说。

这几天,武汉的花儿就像宅家复出的人们一般,迫不及待,此起彼伏地开放,急切地向铁面无私的春天宣誓忠诚。

2020年3月22日 第四十三天

多云,白班。天气越来越热,气温成为防护服作战最大的考验。同济医院细心地安排了冷风机,队友们自制了冰块,体会是——穿着雨披吃火锅,再来一碗“冰粉”。陪着18床老爷爷去复查了CT,顺利拔管一周,精神矍铄,中气十足,回想起插管前的呼吸衰竭,判若两人。太仓小美女说早上看到25床老太太房间里行动自如,以为进错了病房。亲历了患者们的新生,见证了武汉的重生,值得!出舱打开手机,刘日记领队在群里分享了苏州医疗队准备送给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礼物——苏州书法家陈艺亲笔书写的“苏武沐阳”,文化苏州,硬核光谷,苏武沐阳,同舟共济!

2020年3月23日 第四十四天

多云,休。没发朋友圈的日子就会收到妈妈的微信问候,慎终如始,不能松懈!来武汉最大的收获:认识了苏州二队130位兄弟姐妹和同济医院的老师们,真开心!永难忘!

2020年3月26日 第四十七天

大风伴雷阵雨,休。又到了妈妈体检的时间,医院里安排得非常周到,陶春霞护士长亲自陪同妈妈去做了检查,第一时间发过来报告单,都挺好!爸妈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慰问品。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时间和距离更让我们感受到苏州这座城市的温暖,以及来自单位的保驾护航。坚持!

☉ 栽下“苏州二队”的友谊之树

2020年3月28日 第四十九天

阴,白班。在院病人数减到了6。15床老太太昨天竟然清醒了,二队队友都特别开心,备受鼓舞!在郭强队长指挥带领下,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插管、气切、血透……消化道大出血得到了国内多位专家的电话指导,齐心协力地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郭强队长昨晚亲自护送病人去了新的院区,祝福她能续写生命的奇迹!

和郭强兄一起参加了国家卫健委、同济医院举行的抗“疫”纪念园落成仪式,共同栽下了代表“苏州二队”的友谊之树,同舟共济,生死之交。

2020年3月29日 第五十天

苏州援武汉同济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两个病区今天同时清零了!50个援汉日子,262名队友的坚守,不懈、不易、不悔……赋词一首,致敬中国,致敬湖北,致敬武汉,致敬苏大强!

昨夜东风唤春雨,风雨萧萧,鸣金震光谷。回眸吴医英雄谱,星夜驰援勇入楚。 共剪青丝千万缕,丝缕飘飘,化作锋镝舞。苏鄂同济汉阳树,白衣丹心照千古。 蝶恋花·苏武沐阳(有感于苏州援汉医疗队病区清零)

2020年3月31日 第五十二天

阴,撤。在武汉的最后一晚,没想到一觉到天亮,被闹钟叫了两遍。翻了下小伙伴们一夜无眠的朋友圈,这两天的泪点创历史最低,感(动)控(制)越来越难。和一群善良有爱、多才多艺又情怀满满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感性也好,感慨也罢,写些酸文,读点诗,唱首歌,没人会觉得你矫情做作,小伙伴们这两天纷纷开始吟诗作赋,真好!

猜你喜欢

队友苏州武汉
坑队友专业户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遭遇“熊队友”怎么破?
不怕神对手,就怕萌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