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如何传承和振兴乡村传统文化

2020-07-20陈思雨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农村

陈思雨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乡村传统文化也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遇到一些困境,本文通过分析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原因,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206-02

一、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由于外来文化冲击和自身传承保护不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衰落趋势,甚至有很多乡村文化形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些乡村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消失;二是乡村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感降低,传统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渐减弱;三是对乡村传统文化遗迹、建筑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使之处于被遗弃或者被损毁的状态中;四是一些乡村传统工艺、手工技法因过度商业开发而产生异化,失去传统特色。

二、造成乡村传统文化困境的原因

(一)人口外流导致文化传承主体流失

原始社会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田间劳作,饲养牲畜,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也随之相伴而来。几千年来,农村人口在自己的家园生产劳动,家与家之间、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来往密切,传统文化便随着代际传承流传千年。农村人口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留守农村的以老年人为主,农村中传统的民俗、技艺以及良好的传统道德等似乎已经没有了传承人。文化传承的主体大量外流,人口缺失,意味着文化传承缺失了代际传承的途径。

(二)短期利益至上导致文化价值认同感低

一种文化、思想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让人们产生价值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想逐渐涌入,很多农村年轻人趋向于追逐经济利益、短期效益。加之进城的人们远离农村,远离了之前赖以生存的文化原产地,导致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逐渐降低。传统文化在农村年轻人中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管理不力导致文化传承方式单一

近年来,国家由上到下掀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热潮,对于农村也是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部分乡镇领导者和村两委们对文化建设和传承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文化建设以面子工程为主,农村最主要的是解决物质上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虽想发展乡村文化,但是因文化水平有限、人力不足等原因陷入发展困境。即使有认真传承传统文化的乡村,也因资金和人力有限,没有能很好地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手段,导致传承和发展只能按照落后、老套的方式进行。这种管理不力和传承方式单一的情况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不被外界所了解,缺乏刺激文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四)开发方式不合理导致传统文化被破坏

一些基层政府为追求乡村居住环境的整体效果而简单移植城市建筑元素,严重缺乏对乡村本土传统建筑风格的了解,最终导致传统建筑风貌丧失。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突出,一些独具价值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受到破坏或被拆毁。同时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开发,部分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到破坏。这些破坏性开发行为直接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危机。

三、传承和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的对策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革不断加速,传统文化日益消亡。新时代传承和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应做到“顺应、回应和适应”,积极探寻应对办法和措施,确保文化的原生性及传承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乡村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创新。

(一)在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激活内生动力

文化从创造到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所以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其能动性至关重要。文化传统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从而激发人们浓厚的兴趣和真切的感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便能唤醒文化的灵魂,激起文化的活力。文化部、中宣部、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及教育部曾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意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乡村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学习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指导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努力营造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及文化富民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发挥创造力,实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沟通和融合

对传统文化不仅要保护和继承,更要发展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基因得以永久存活和不断繁衍。传统文化如何与新时代实现沟通和融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用现代新观念新思想指引传统文化的走向

文化发展是有走向的,走向何方,走向何处,决定其未来的前景和命运。利用现代新观念新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指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基因只有以与现代环境相调适所形成的文化常态为存续载体,并接受现代新观念新思想的指引,方能实现健康发展和有效弘扬。这是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并融会贯通的结果。传统文化如果不与现代融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用新技术手段助力传统文化品位的提升

用新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这是传统文化在保住其基因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形貌重塑。对传统文化持保护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又不能让其始终囿于传统的笼子,还应持开放的态度,让其吸收外界的新因素。一些作曲家吸取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艺术创新,创作出很多极具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既具传统价值又能引领时代风尚,经久不息,世代流传。有些传统工匠采用新技术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革新,制作出很多更为精美独特的工艺品,价值连城。

3.通过文旅融合及产业带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

乡村是都市人群放松休闲、静心养神和体验观光的好地方,到乡村游玩的不同人群会不经意地带来很多现代信息和异乡风韵,让乡村民众大开眼界,产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从而形成外向效应,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通。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能够增强文化在社会及经济方面的作用,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延伸和凸显其原本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再通过文化自身的反哺,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弘扬。文化与旅游融合,同时还满足了旅游的需求,实现双赢。

(三)消除不利和有损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当今存在着一些不利和有损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法律保护、政策保护和地方保护等措施。首先是法律保护,如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及各地相关保护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对那些已被纳入国家各级保护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要通过进一步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在全社会彰显法律威严,引导全民树立法律意识。其次是政策保护,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订有关政策和方案,划定保护底线和红线,确保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最后是地方保护,可以通过建立乡规民约等形式,让村民共同签订条款,形成正能量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乡村传统文化拥有良好的地方发展環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09/c_137025846.htm,2018-03-0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3]严文芳,罗萍萍,吴声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J].福建农业,2007,(6).

[4]江立华,陈文超.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5]王立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以宾县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1):165+16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