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漫艺术现实人生

2020-07-18彭冬玲

读天下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摘 要:居于诗歌浪漫主义巅峰的李白给后人留下了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印象,他的诗是浪漫艺术的典范,如何抓住浪漫的足迹,化宏观为具体,如何将浪漫艺术与现实人生有机结合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

关键词:教学研究;浪漫艺术;现实人生

高中生对李白这个诗人的作品和他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认识了,他那种奔腾万里不受拘束的气势,他那种一泻千里毫无羁绊的思想,他那种独居危楼手摘星辰的飘逸,这些都已经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脑海。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讲李白的作品有难度,因为学生是熟悉李白的,所以老师既要承接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又要有所突破。再加上李白的诗是兴之所至、一气呵成,而不像有些诗人那样苦心孤诣地作诗,所以从理出发、去寻找写作的踪迹也有难度。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时秉着化繁从简的原则,从浪漫手法和现实思想着手去设定学习目标,确定重难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有的诗,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忽视读。所以我将反复诵读、体会诗情作为第一个教学目标。讲解时要精讲,不可面面俱到。经过反复斟酌我确定了其他三个学习目标:答疑解难,疏通诗意;分析鉴赏,明确诗艺;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我们高中老师现在讲诗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不去管押韵,也不理会重音,节奏也是轻轻带过,好像更愿意进入結构、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岂不知诗本身是有韵味的,这种韵味是读出来的,所以指导学生读诗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技能。

我除了指导他们读诗外,还开展诵读比赛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我不赞成对诗要字字清、句句明,但要有必要的讲解。什么是必要的讲解呢?学生不懂的就是必要的。所以,关于诗意,学生可以先结合注释疏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难点反馈给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讲解。

讲课过程绝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机械死板的一二三,它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蜀道难》来说,我就抓住了一个核心字眼“难”。我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诗的主旋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紧接着说大家都知道,夸张手法是李白诗中经常用到的,如“白发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而来四万八千岁”等,可以说夸张手法是他浪漫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

那么这种手法在本诗中有没有出现?如果有,那它是如何具体体现蜀道之“难”的。除此之外,本诗还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蜀道之“难”。这种提问更有目标性,而不是笼统地提问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让学生无所适从。

说到这里便引出来浪漫主义手法,对学生而言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他们早有耳闻,陌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浪漫手法怎么会和现实有联系。我进一步说:大家都知道李白是“诗仙”,他是浪漫主义诗风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艺术理想人生的话,那么《蜀道难》就是浪漫艺术现实人生。众所周知,用浪漫表现理想是容易做到的,而如何将浪漫和现实结合起来实在非常人所轻易能为。

而《蜀道难》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将蜀道的难行叹到了极致,远古的那声声叹息似乎还萦绕在耳际。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蜀道之高耸入云,人行其上如穿梭在星宿之间,使人凝神屏气,心跳不已,毛骨悚然。

以人之感受侧面烘托蜀道之“难”。这种丰富而神奇的想象让读者身临其境。悲鸟、古木、子规营造凄清氛围;连峰、枯松、飞湍、转石、描绘惊心动魄的场面。它们从视听角度表现蜀道之“难”。不走寻常路,也不写寻常景。这些奇特的意象是浪漫手法的具体体现。而神话传说更是浪漫主义的孪生姐妹,“蚕丛及鱼凫”言蜀国之历史久远,“五丁开山”言蜀道来历之浪漫,“太阳神回车”言蜀道之高危,“子规哀啼”言蜀道之凄清,这些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本诗的主旨比较隐晦,仅通过诗无法全面清晰地把握。鉴于此,我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所以我没有直接问本诗的主旨或者情感是什么,而是这样说道:本诗表面极言蜀道之险峻、攀岩之艰难,诗人所指是不是仅限于此,如果不是,那深层次的寓意是什么?接下来我也没有笼统地让学生去思考,而是进行了如下提示:请大家联系第三节诗、写作背景、诗题、诗人的经历探究诗的主旨。在讲解本诗的主旨时,我又引入了以下材料:

1. “形胜之地,匪亲勿据”。——张载《剑阁铭》。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公元742年至公元744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2. 《蜀道难》是乐府旧体,原属于《相和歌词·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旧体有功业难成的意思。

3. “……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海,戏沧州。”——《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通过前面的提示和后面的材料,学生便能把浪漫诗人内心的憋闷和政治失意理解得更透彻。他曾“辞亲去乡,仗剑远游”时,满怀政治抱负;也曾自命不凡,“长笑一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彼时的胸怀抱负。

而文名远扬的他却只做了一年的翰林待招,在郁郁不得志中无奈辞官。天真的诗人终归没有实现政治理想,只是做了一个帮闲文人。有些人会将翰林待招和翰林学士混为一谈,高估了李白的政治待遇,所以会理解为李白辞官是质性使然,而其实是形势使然,是无奈之举。这就将一个高高在上的理想形象向人间拉了一下,这就是现实人生。

我觉得讲透一首诗,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要有押韵、停顿、轻重音等诵读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艺术方面的鉴赏能力。讲活一首诗,要有“穿越”的身临其境的浪漫感受。关于基本功,每一位受过正规培训的老师都具备,但要搞穿越,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种忘我境地的。

庆幸的是,我在讲《蜀道难》时有了这样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古人已去,但精神长存。我透过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感受到了那个盛唐才子的豪迈与不甘。这并不是我有特异功能,而是我走出了课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了解诗人,因为了解,才会懂得。

李白虽然不是很伟岸,但他有大丈夫气概,他两眼炯炯有神,贺知章一见面就惊叹为“仙人”,生来不凡的他,自然也对自己的未来也信心满满。虽然他和杜甫分居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峰巅,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远大志向,而他亦有“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所以他绝不仅仅是寻仙访道的世外高人,更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大丈夫。

这个在他的晚年都有印证,永王李璘想借助名人效应,所以邀请当时隐居的李白出山,天真的诗人以为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所以欣然前往,结果反受牵连。所以诗人的仕途正如险峻又有野兽出没的蜀道一样难以行进。

然而失意的仕子往往是成功的诗人,王勃是也,陶渊明是也,白居易也是贬官后更能亲身体味民间不易,写出很多现实主义的名篇。李白的仕途不顺也同样成就了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看似寻找极乐世界,实则是他的理想政治。

苏轼评价:李太白、杜子美以瑛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上帝虽然给他关上了政治这扇大门,却悄悄给他打开了诗这扇窗户。在我们看来他似乎得到了更多,而在当时他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兼济天下”在前,而“独善其身”是其次。

我在讲授这首诗时,对这点的把握是最到位的。学生听了后收获很大,他们学了这么多李白的诗,只是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对李白本人,也只是笼而统之的浪漫主义,学了这首诗以后,学生突然成熟了不少,原来浪漫如李白的人也有苦闷,所以也对人生的不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作者简介:

彭冬玲,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找茬”教研,助力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第三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成果大赛
基于自主实验探究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