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现代诗歌教学回归语文教学本身

2020-07-18毛承延剑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歌语文

毛承延 剑男

毛承延,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中语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研究员,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浦东新区语文名师培训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建平中学首席教师。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和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出版诗集《勇立潮头唱大风》、专著《耕耘路上的一段犁痕》、编著《博士号丛书》共十部。

剑男:毛老师,你好!我知道,你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现代诗歌教学,并力求通过研究、摸索找到让现代诗歌教学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的理论体系、路径范式。我首先想问,你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来研究这个课题的?

毛承延: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价值趋向难免受物质化、势利化影响,思想拔节和笔尖的声音日渐沙哑和边缘,小说和诗歌大多走向解构和疲软的窘境,直至在很大程度上用物质利益衡量一个人存在价值的当下,写诗所能获取的尊重日益菲薄。再则,人对诗歌的认识,黄花少年期把自己溶进诗歌的芬芳之中,慢慢长大了,人的自我意识随之膨胀,与诗歌的疏离和排斥便越来越明显。诸多不健康的空气导致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虚脱、折扣、停摆,因为它未能与新旧世纪之交的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把文学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意愿合拍,难以落实新教材中加大文学作品比例等教学上的具体规定。痛定思痛,前车之鉴,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还墨香飘逸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学阅读与写作”是7个必修课程之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九分之三,选修课程9个中有两个文学教学课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课程内容中的18个任务群直接关乎文学教学的有8个之多,这些势必再次警醒、召唤和勖勉高中语文界的同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且将其落实、落地,进而真正使文学教学尤其是现代诗歌教学摆脱窘境,回归语文教学本身。

剑男:是的,现代诗歌教学的窘境,说到底也是一种语文教育文化的窘境。窘境面前,你认为要依靠什么驱动力去摆脱它?

毛承延:热爱与使命,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何谓“热爱”?即是就情感而言。爱因斯坦在《广义引力论》中说:“存在着求理解的热情,正像存在着对音乐的热情一样……要是没有这种热情,就不会有数学,也不会有自然科学。”同理,如果没有这种“热情”,就不会有诗歌,也不会有语文课堂所理想的现代诗歌教学。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意为文学作为一种人文,它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诗歌也是这样一种让人为之“感动”、不能不“热爱”的文化形态。何谓“使命”?即是就目标而言。目标,意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单个的现代诗歌教学也好,整体的语文教学也罢,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乐陶于他们所能知道的事物,也醉然于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

剑男:概念命名准确,定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你可以展开谈谈“热爱”与“使命”作为摆脱窘境的驱动力的理由吗?

毛承延:對现代诗歌的热爱是语文人的基本情愫。以往,我们有些语文教师经常忘了自己是高等学府里投资了四年光阴,去像热恋一样陪伴诗意化的意象、语言、场景的文学青年,是科班出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文人,是统一文道、得兼理性与感性、以文化人为身份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因而把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和地位视为渺小、虚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捧读那些平俗的、低档的、吹嘘个人价值的快餐书报,却对表现普时价值的现代诗歌不感兴趣,殊不知语文教师的人格师德和文学修养与他读过的文学作品的多少、读过哪类作品(特别是诗歌)密切相关。言至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具备热爱现代诗歌的情愫的人,才是一个持证躬耕于语文教学的忠诚者。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是医治厌世倾向的良药。日复一日地站立讲台,不免产生生活苍白、厌世不安之感,那么请君“以木桃”投与诗歌,终将收获“琼瑶”之报。缘于诗歌中有贯通人类始终的源头活水,有环绕人们不在黑暗、邪恶中被污浊的清流明澈;漫漫求索的人生加之诗意的浸染,当代语文人才算是找到了困厄中破茧的通衢。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是融洽诗歌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润滑剂。诗歌从它诞生之日,就追寻着为历史、为民族放歌起舞,为万物、为世人叫乐喊疼的社会人文价值,正如诗人李壮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海洋诗歌》中说:“二者并置、碰撞,打开了某种互为映照、互为阐释、乃至相互生成的格局;进而,能够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写作和文学图景,提供诸多新的契机与启迪。”而从社会属性和人文质能的层面看,诗歌与语文教学都是“天地之声”,若是对诗歌怀揣热爱的情感,那么语文教学中会有“声”如雷、如风、如雨、如响鼓、如和乐的文化磁场,诗歌与语文教学都是一部民族的思维方式史、文化性格史和审美风尚史:这样,我们作了诗歌的时代选择,在奔放、挚爱、缠婉的情感里,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特有意义——始于怡悦,终于智慧。

而牢记使命,就是不忘育人宗旨。在本质上说,诗学就是人类绵延不休、无限繁衍的各种敞亮之境中的一种存在。在这种不可规避、不可辞绝的存在中,教化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文化精神岛屿上翩然起舞,特别是对一个年青人而言,“诗”就是为个性的释放、抒发而生。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心灵大致有两类活动,一类为推理,一类为想象。人要全面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缺一不可,甚至不可偏颇。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孟子云“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等,从中看到了诗学与读者、作品与阅读的关系是多么的割舍不得,也悟出了学习文学、学习诗学是立人育心的根本之一;读者、阅读与诗歌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动的对话关系,诗歌文本的自身意义与审美效应在问答对话中和视界融合中得以实现,当然要完全把意义从文本内到文本外挖掘出来,需要一个过程,寒来暑往而锲而不舍的过程,恰好有利于培育青少年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人格与胆魄。今天,奔驰宇宙风,壮阔东方潮,宏大的叙事催生了浩瀚卷帧的诗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顺应大势,高擎的文学教育改革大旗猎猎招展,与其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达字斟句酌、词精句准,对学生进一步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等目标的达成度毋庸置疑,而且文以载道的意义已经扩展到了诗学视域。牢记使命,就是不忘落实2017年版新课标中“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就我国当代作家作品若干专题深入研讨”等学习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成引领学生搭好“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知能结构,这种知能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帮助学生形成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看法,进而可以转化为一定的鉴赏、评价的能力;世势在演进,我们还要虑及学生在意识驱动上的恋旧情结,比如今天的学生大多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死水》为自家自珍“旧物”,也有不少学生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臧克家的《有的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不离不弃,不论哪个版本的“老三首”,也不论是否选入教材,教学时都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体悟出热血沸腾或者抑扬顿挫的美感。使命担当,是公众人物的责无旁贷。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大众崇拜的偶像和性格,当下在瞬间化变更、碎片化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唯唯诺诺地顺从广告、游戏、网络和市场的逗引,蜂拥而至地追捧着时尚而品牌的饮料、服装,千篇一律地低头醉摸着手机、电脑;人们心目中最心仪的偶像已经不再是正直、坚毅、果敢、高雅型的,连见义勇为者、默默奉献者有时也被质疑和嘲讽。面对这种种雾霾、浑浊的社会现象,作为语文人,也是公众知识分子,是“为世界喊疼的人”,应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用文化的喉舌和文学的感召力去改正、征服文化正气的羸弱和普世价值的旁落,用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现代理性精神、知识与睿智的艺术理想,坚持弘扬与发展、改革与创造、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去培植鲜花铺地的心灵家园,用诗歌导引青少年学生去文学之海遨游,观赏世界现当代文学的光明清澈与波澜壮阔。

剑男:作为语文人,你有满腔的热忱感、使命感。正因为如此,你数年如一日地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以任劳任怨的精神和春华秋实的耕耘,为现代诗歌教学回归语文教学本身作出了学术回答和实践证实,请你给我们分享分享好吗?

毛承延:好。我只是以读诗写诗为幸福的人,以教语文为业、教诗歌为乐的人,致力于不被待见的现代诗歌教学视域,依据所萌生的一些想法,探摸出了一些路子。首先要用想象跋涉乾坤。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词一句,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是诗,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微妙瞬间与无声的文字符号、无形的画面景观邂逅都能碰擦出诗的火花。诗人娜夜曾说:“人类的视野,当然不是抱着地球仪写作的结果。”是的,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语文老师,天天与文章、文化、文学缠结在一起,仅仅“抱着地球仪”,视野必定逼仄,务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对大千世界用想象跋涉与丈量,进而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例如《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作者顾城显然熟悉木匠劳作场景,方能通过神奇而精巧的想象,把木刨与独木舟、把木匠职业与童话大师让人折服地扣合起来,塑造了“不像又更像”“不真而更真”的安徒生诗歌形象。想象力也在拯救我们熟知的世界——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可以运用再造想象,表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记得建平中學校长冯恩洪先生曾经讲述过一位数学老师从戈壁沙滩而来建平应聘的经历,后来我把它写进长篇诗著的一节《春风度过玉门关》:“……你和他对望而坐/简历上的一排排黑色的宋体/闯入你的视线/随即滚落你热气腾腾的茶杯/喝足了阳光、烽火、晓月与晚钟的沉静/你看到了他的隐忍、淡定/和在一阙宋词里的兀自忧伤/你把目光投向窗外/进入一种更为幽远的交谈/‘零的意义在哪里?……”我省去了路途中很多艰辛奔波的诗笔,聚焦两个人对话的折返,再造了茶杯与烽火、数字与神秘的新形象的想象过程,一个是沉稳睿智,一个是淡定敏捷,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想象力也在拯救我们的陌生世界——需经探寻的未知或预见,可以运用创造想象,表现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感觉陌生,就会拒绝司空见惯的审美习性,就会标新立异地去塑造、创建,就会像歌德所说:“他在思索的时候,是个小孩子。”

剑男:其实生活的源头里有了想象,才有诗作佳篇的鲜活、不竭的诗意。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诗歌中的诗意呈现呢?

毛承延:汉字,作为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一次完整而精深的创造,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它的最大功能就是从形、音、义三个维度兼容并包含了神灵法则、自然法则和人文法则,一笔一画里渗蕴着天行有常的境界和大道合一的状态,与山耸水啸的哲思和春日冬雪的诗意;法国作家福楼拜也曾指出:“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应力求找到最恰切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应力求找到最恰切的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应力求找到最恰切的形容词。”如艾青的《巴黎》:“人们告诉我/因罢工而停电/已经第三天/劳资双方停止谈判/胶着在黑暗里。”“黑暗”一词,容量有二:指停电后的黑暗,名词;谈判限于僵局的一种暗淡,形容词。词性两样、词义双关获得了弹性诗意美。诗,贵在有意境,而意境主要依靠意象的组合来构造。如沙鸥的《登青城山》:“天是树叶织成的,/路是青苔铺成的,/清凉似秋天的池水,/有风的琴声、鸟的细语。”“山”与“路”,“天”与“树叶”,“池水”与“秋天”“琴声”“鸟的细语”等意象均由登青城山时那深情的目光串接起来,构成了清新、幽深、大道无为、天人相谐的诗境。诗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诗的境界。当下,中年人的诗歌即使描写现实,常常伴有一种虚幻感,如殷俊的《中年》:“……在对命运的顺从中保持微笑/……现在,我在回忆时放弃颤抖/宽容拦住流水的石头/在轻微的倦意中坐到天黑”,相仿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情禅意,给人一种独自信步漫游、看风云变幻的感觉,诗句折射出来的宽容、豁达的性格,与作者的年龄有关,也关顾着中年诗人的思维方式、职业性情。“往事越千年”,诗人是一位时间和空间的内心世界充盈的精神旅行者,他们常借古讽今、暗喻用典,助力人们回顾民族传统文化的身影和足迹,点燃人们透视历史想象对现在与未来的验证和预见。

剑男:的确,有一位诗人说过,诗就是词语的表演,无论意象、意境都必须通过词语来传达。但是,当语文教师有想象力,也掌握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技巧,你认为还有必要去动笔写诗吗?把“诗人”作为语文人的追求有何意义?

毛承延:俗话说,天桥把戏,不能光说不练。文学教育亦如此,不仅要学会阅读鉴赏评价,而且要练练笔——创作诗歌。要与生活碰撞,敢于“说”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再者,诗歌的本质功能并非选拔大师,它在基本层面上属于所有的人,著名诗人艾青有一天去车间体验生活,小黑板上一行字挽住了他的脚步:“安明,你要记着那部车”,他欣喜地对大家说:这是最好的诗歌。说明当时的艾青精神集中,内心溢满诗意,把实用的生活提示理解成简朴深情的诗行,也告诫人们生活中诗歌无处不在。一辆拉载建筑工地渣土的大型卡车,拖斗正前方写有红漆“诗涛”二字。工作、劳动之余说上几句有点“诗意”的话,构思、打好几首诗作的腹稿,尝试将几行字修改成诗,可以开拓现实生活平面的多重性,也为自己的精神履历建立了零星而不杂散的回味库,我在教学过程中,喜欢用颁奖辞去解读语文教材文本,例如教学节选《水浒传》的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我即兴给林冲送上一百来字:“一条花枪,像一柄峭石屹立在雪地上,回顾曾被握过的羞辱年月,你拽开庙门,提起枪和喝声,拿自己向草料场作证:这里,在忍与斗之间,比朔风强烈的反抗,带来了冰雪融化的解脱!”这是不是有点像诗?如果再上升一个层面则属于“诗人”,那么语文人追梦于诗人,甚至圆梦于诗人,其意义是诗人用笔表达自己关涉世界的独特发现、深邃思考和高度审美,力图通过对自我生命的观照,直抵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拷问。不错,写诗难,难写诗,现在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诗歌更难写。不过,痴心拥抱生活,专心追求美学,铁心摇动笔杆,也能够在与生活、时代不断激活中形成一种诗作的召唤力。《礼记·学记》中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以教师为身份职业的人,假如能在现代诗歌的文学工程里,创造了从题材的遴选提炼、形象的刻画塑造、意蕴的开发凿琢,到形式的斑斓多彩的功力不凡、水准卓拔的作品,不仅自己有调性、档次、品位地行走于教学与文学两种文化思维的通道上,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继其声”“继其志”,这样教师自身的艺术魅力点燃了学生的吸引力,整个课堂才会葳蕤生辉与生命能量交换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效果。如闻一多是学者、教授,又是新月派诗人代表、作家,一生爱国、敬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有烈火在燃烧,诗歌有相当的思想高度和艺术精度,所以被毛泽东誉为“拍案而起”的斗士,当之无愧,《死水》一直成为青年学生捧诵热唱的“老三首”之一绝非偶然。

劍男: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我也拜读过你的诗集,这些都为你在现代诗歌教学回归语文教学本身奠定了厚实的诗学功底。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课题的上下求索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毛承延:是坦荡磊落地接受、正视和坚守,尽管上文对此有过零星的阐发,但我还要再次重申、详述、强调。因为它不仅仅包含态度、原则、方法等要素,更是坚定教育文化信仰的写照。印度大哲人奥修说:“一个人没有诗怎么能生活?散文是可以的,它是实用的,但它不能成为生命中的庆祝,而只有诗才能给你带来生命的狂喜,没有诗,你不能真正地生活,你只是活着,因为爱是诗。”海德格尔认为,“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大师的语录,揭示了诗歌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与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样式所无法替代、也不能替代的,重视现代诗歌教学,就得坦荡磊落!我们今天常说敬业,实际上敬业就是要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做到艺术的境界,即使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科学事业领域,真正的科学家是像爱因斯坦一样有艺术气质的,南京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冯端先生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有诗人的才情,他的论文、著作中总是时不时地流畅诗意盎然的文笔,再则许多科学现象也可诗意地解说和论证,如二期课改沪版高中语文教材一个说明文单元《说数》《自然笔记》等课文运用了比喻、借代、夸张、拟人、象征等诗化手法,寓理性于感性之中,《零赞》(节选):“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与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作者沈致远本人就是自然科学家,他并没有把数写得单调、枯燥、正襟危坐,而是调动自身较高的诗学修养,以一种文学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教学进度遇上现当代诗歌,还有什么理由扭扭捏捏、遮遮掩掩?一首首好诗是一个新时代情感生活的证词,她们纷纷被邀请入座于新课标教材中,我们语文教师为何不堂堂正正地微笑迎迓之?青春中有诗歌,生命中就增添一份华彩;诗歌中有青春,诗歌就增添一份激情,我们的教学对象就是一个青春与诗歌相拥的群体,现当代诗歌的课文所叙说的多是眼前、身边、现场还冒着热气、发出呼吸声的人与事、景与情、歌与呼,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像往井里扔葫芦瓢,看上去到了一定的深度,可是仍然浮在水面上,这是戏弄现当代诗歌啊,我们理应庄严地宣告:现当代诗歌,我们来了,请坐进语文课堂!我们会珍惜诗歌奉上的抒写的方式和思索的道具,再悉数递送给青年学生,师生一道俯首、凝神地从事物的多面找到阴晴雨雪的因子,从事物的纵深找到刚柔的力道与人文的底蕴。哪怕像课文《春天的故事》(歌词),我也要把改革开放的背景介绍得宽广一些,链接课文的相关文献,适当选择多媒体以营造氛围,以利多向度地回望、溯寻与沉吟纯真而火红的年代。

剑男:你的课题中“回归”一词,有动感、动力足;有流程、沉稳致远;有规矩、力主创新。承载之重,关联之广,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和做法更为有效?

毛承延:在一个纷纷“快步疾走”的时代,我们应驻足、翻阅现代诗歌的书页,深省、沉思、查找、改进现代诗歌教学的态度、方法和质量。在人们趋之若鹜挤入时代聚光灯的时候,我们赶往现代诗歌的行列,含英咀华诗人的社会担当、正义良知和介入现实生活、公共界域的向度。在学校、家长、社会等层面饶有兴趣地盘算“分数、排行榜”的喜忧中,我们吁请学校推行“诗化教育”,所有工作都浸润于诗林、诗意、诗学里,以语文组牵头,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报刊,举办朗诵诗歌、自创诗歌等赛事,要求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不同场合使用诗的语言,班主任在学期末鉴定中给学生诗化评价,语文等人文学科作业、测验、考试的内容必须呈示现代诗歌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的知识、思维、能力等层级,真正实现从“诗的教育”上升到“教育即是诗”的美学境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从艺术借鉴进而跃入艺术创造的通衢。这些措施必须一以贯之地落实与践行。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抱负,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承担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种美唤醒另一种美的重任。语文教师“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不是只用抽象思维范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是常用、多用文学化的思维去诠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审读和见解。且不说他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单单例举他的杂文就足矣,如《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来作譬,并进而以“鱼翅”“鸦片”“姨太太”等来比作需加选择的对象,不但使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形象化了,而且应该怎样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也再明白不过。这一个个比喻就是一个个意象,而这众多的意象又从属于作者所要说明的思想洞见,它构成了鲜明、生动的意象链,贯穿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极深的印象。从高中作文教学的规律来看,到高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作文复习应在逻辑范畴与诗化的思维如何和谐统一起来上下功夫,如果功夫到家,高考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催生的诗歌,新奇、鲜亮,我们也要自觉、及时、主动地把她纳入现代诗歌教学,并回归语文教学本身。例如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脑,比天空辽阔/因为,把它们放在一起/一个包含另一个/轻易,而且,还能容纳你/大脑,比海洋更深/因为,对比它们,蓝对蓝/一个能吸收另一个/像水桶,也像,海绵/大脑,和上帝相等/因为称一称,一磅对一磅/它们,如果有区别/就像音节,不同于音响”,本诗三组类比,八个意象,平面而立体,想象而贴近现实,形象而鲜明地预见了未来可洞悉人类思维奥秘、人与机器将深度融合、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下一个产业新风口。

剑男: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老实说,今天的中学生对现代诗歌兴趣不很浓,他们学起来显得格外吃力,你是怎样引导学生喜欢现代诗歌、爱上现代诗歌教学课的呢?

毛承延:中学生“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活得那么有力、有劲、有情,每一种情感都被夸大、鼓荡、变形,激情似火,有时也激情似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切与诗歌的本质内涵天然地、本然地、自然地吻合,又决定了他们不与诗歌结缘不行。那么,语文人、现代诗歌教学要以渔授之地引导。首先要诱发学生兴趣,每节课的导语与结语确保文学艺术的审美性,如我在教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课后结束语借用了一副挽联:诗人以雪和光,以画和情、以思和虑为时代鼓而呼,堪称“中国新诗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学习和爱戴。敬挽艾青:如牛如驼是岩是礁一代巨星遽殒天人同泪雨;似光似火亦情亦画千篇绝唱长存四海共歌吟。每节课开始三至五分钟轮流让一名学生自选自赏一首短诗。整个教学环节力求有诗化、艺术化的元素,语文教师课堂、课外总会跑出活蹦乱跳的词句,作业批语慷慨几句诗话,有意随意、暗里明里、长短多少,形式不拘,内容中夹杂些感知力、记忆力和理解力,让学生处于脑细胞特别活动、神经突特别兴奋的最佳发展阶段。兴趣生发了,随之而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成了带有感情色彩去探索事物或获得知识的认识倾向和需要。接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诗的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但又高于日常语言,是前者对后者的加强形式,这种加强形式对诗人而言,是对语言进行淘洗和锻打,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巫师,使诗歌成为语言的炼金术,即是常说的语言的精炼美,如贺敬之1956年重返延安后,写了散文《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和诗歌《回延安》,在表现同一内容的一个片段中,散文用了二百字,而诗歌仅用六行(54个字),充分体现“是染着温静的绿情的/那绿树浓阴里流出来鸟的歌声”,在从绿荫里“流”出来而不是“响”起来,听觉沟通于视觉,赋予鸟声以形状,一个“流”字流出了作者对春天里的鸟叫的优美、舒适的感受。再次,诗歌短小却包括多个层面,应告知学生鉴赏时不可忽视声音层面——谐音、节奏、格律、排列等,郭小川认为“诗应当是叮当作响的流水”,“叮当作响”的音乐美便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语言的分水岭般,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真挚、隽永的难分难舍又略带无奈忧伤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流动而稍有涩凝的画面,而且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有一种只可会意、难以言传的音乐美。然后,我要引导学生阅读现代诗歌时,关注创作本身和关注诗作的审美效能应得而兼之,不可割裂,更不能二者只取其一。当下,诗歌在与新时代不断激活中,生态、内部机制和技艺系统受到震荡,其中有一种“新叙事诗”应运而生并形成了较大的凝视力。欣赏这类新诗,不能不考量创作本身:诗人们不啻于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而是力图以叙述呈现“故乡情结”“自然生态”“感动感恩的人与事”“日常性表现”等生活场景与内心世界;同时关注审美效能,“新叙事诗”一般是通过自然、冷静、节制的叙述,将琐碎的生活细节和现代性的、片刻性的阵痛与伤感、无奈与失落、欣喜与惬意等较好地融汇,给读者留下深幽的赏鉴余地。例如诗人王山林的《桂花树》:“今年春天,我在院子里/栽一棵桂花树。/可是妈妈老了,她安静地/坐在板凳上,眯着眼/看我挖坑、培土/再浇上些清水。/栽好后,我和妈妈肩并肩坐在一起看/高高兴兴地看着/仿佛它不是一棵桂花树。”全诗只是围绕“看与栽桂花树”的场景,予以朴实、沉静地叙述,让生活中儿女不能常陪伴年老的父母的愧疚、无奈,有了理性而隐忍的流露。

剑男:刚才是就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鉴赏维度上,给学生授之以渔,你在有效作业——写诗层面上又是如何给学生导之以行的?

毛承延:一是大视野出大手笔,大境界出大作品。诗歌要有大境界,首先需要诗人自己要有高拔之志,以无欲则刚对抗物质给精神的挤压;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爱的根源和生命的力量;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潜在的诗意,追求灵魂的超越:这也可谓是意在笔先、立意高远。二是勤于笔耕,把写诗看作“不会老去的爱人”(作家黄宗英语),经常保持坚强的书写意志。三是活用技巧:含蓄;比拟;联想;锤炼语言;把握诗歌的叙述性;锻造张力,如“一个瘦骨嶙峋的女孩,∕大致不会有人爱她;∕而偏是个痴情女子,∕这是痛苦之所在”。四是大胆投稿:诗稿完成,是骡子是马,拿出去溜溜,纵使石沉大海、音讯杳无,你已有过对社会、对人生认真而且纵向横向的追探,投出去就是一种自信心,一经发表就是自信力,诗作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将坚定你写诗的脚步,从此你的生命和生活里将拥有另一种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剑男:阿巴斯说:“没有诗歌,贫瘠就会到来。”今天,从访谈中聆听了你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学理透析和诗意言说,我想它们也一定能给我们读者以启示。我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诗歌语文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从现代诗歌的核心要素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和谐课堂魅力语文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