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底两万里》的欧·亨利式悬念艺术

2020-07-18陈云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尼摩鹦鹉螺悬念

陈云珍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学生阅读的内容、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2016年9月试行教材在阅读范围与阅读方法上对名著阅读也有了具体的落实。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要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恰当的策略引导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更能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水平。

《海底两万里》作为科幻小说的代表,被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选为初中生必读名著,为此值得对小说突出特征进行典型性分析。悬念是该书写作的突出特征,不愧为引导阅读该小说的典范,以该小说悬念手法进行阅读策略的探讨显得迫切且紧要。

一、开篇布谜文末释悬

《海底两万里》开篇布谜,驱使读者不断亟待往后阅读。在开篇叙述了1866年海上发生了一件离奇、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不久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像紡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形很大,在它运动时难以估计的速度,它转移的惊人力量,它那种像是天生的特殊本领。

“这是真的吗?事实是不可否认”引起读者疑虑。同年,两艘轮船分别在澳大利亚海岸东边和太平洋同时看到了这个大怪物。这个“大怪物”的存在已成事实,那它究竟是什么?“怪物问题”的悬念,像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想一探究竟,满足自己心中的好奇。

可是,接下来,问题出现了不同的面貌,“怪物问题”已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必须认真设法避免的一个危险。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但是它会奔驰的、不可捉摸的、行动莫测的暗礁。1867年8月5日,航船摩拉维安号和斯备脱亚号在海面行驶都被怪物撞击。工程师们开始检查时发现,船底有一个两米长的大洞,这个洞是一个很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缺口,铁皮上的伤痕十分整齐。“海怪”引发读者激动的猜测和想象,它是海蛇?鲸鱼怪?海麒麟?还是人造器械?

作者开篇掀起波澜,制造谜团,运用异乎寻常的事物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一直到第七章才揭开谜底:不明种类的鲸鱼原来是一艘特殊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开篇设悬成功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又想在其中寻找舒缓的诱惑,引人入胜。

《海底两万里》水到渠成的在文末释悬,让读者恍然大悟。当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和尼德·兰被俘虏到鹦鹉螺号上以后,尼德·兰的第一个想法也是最后一个想法——“我们逃!”。从第9章开始,尼德·兰一共计划了五次逃跑,每次计划出逃,读者总想知道:他们能从鹦鹉螺号上逃跑吗?这悬念,一次又一次牵动读者的心。一直到小说的结尾,最终释放:他们成功逃出了鹦鹉螺号,被渔民救起,达到当代影评中“最后一分钟营救你”奇特效果,也让读者为故事的主人公长舒一口气。正是因为三人的成功逃脱,得以让这次海底探险公布于众,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法国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所说:“悬念是一种结构游戏,可以说用来使结构承担风险并且给结构带来光彩。”《海底两万里》恰好用悬念结构了小说,开篇布下谜团,制造悬念,文末释放悬念,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愉悦之感。

二、波澜起伏悬念迭生

《海底两万里》巧设波澜,营造扣人心弦情节悬念,也是阅读小说的重要路径。

狄德罗认为“戏剧情境要强有力,要使情境和人物性格发生冲突,让人物利益相互冲突”。在该小说中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情节让读者置身于险境中,激发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迫切关注和期待。我们以小说中的几个经典险情为例进行分析。

土著围攻。在上部第22章《尼摩船长的雷》中“鹦鹉螺号”潜艇到达加里曼丹附近时,由于食品告缺,阿龙纳斯三人上岸寻找蔬菜和野味。正当他们在沙滩上架起篝火准备烤肉时,突然受到土著人的袭击。“有二十来个土人,拿着弓箭和投石器,从遮住了右方天际的丛林边缘出来,相距不过一百步左右”。危险迫在眉睫,读者也跟着紧张起来。第二天早上,情况更危险了,土人还守在那,比昨天的人还多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左右,二十多只独木舟团团围绕着鹦鹉螺号,声势浩大,且一阵一阵的箭落在船身上。而鹦鹉螺号阵势上远不及他们,况且他们可是会吃人的食人族啊。此时,尼摩船长居然下令打开嵌板,怕人的二十副脸孔现出来了,此处危险让读者屏息凝神,担心不堪设想的后果。但是,鹦鹉螺号的电装置非常先进,那些土人触碰到通了电的栏杆后惊叫着,跳跃逃跑,危险终于结束了,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被困冰山。在下部第16章《缺少空气》中当潜艇驶到南极时,一块冰山翻倒砸到了潜艇,潜艇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冰山封路的困境。他们的船封在冰层下面,船员将面临压死或缺氧窒息的危险。尼摩船长想方设法带大家脱险,他们轮流用铁镐凿底部厚10米的冰盖,按照当前凿冰的进展速度,需要4天5夜,但在储藏库中的空气只够他们用两天的。其次,他们挖了前面的冰,后面又因温度低不断凝固,储藏室中的空气也越来越少了。正如阿龙纳斯说:“我全身发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恐怖,好像我的肺叶中是没有空气了。”情况越来越糟糕,“一种不可以忍受的重浊空气使我难过,其他人也有了同样的症状”。此时正面临生死考验,他们能冲出冰层吗?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拯救呢?读者内心和主人公一样有绝望,窒息的感觉,希望能够快点找到解决办法。

最后,还是科学家兼工程师的尼摩船长急中生智,将鹦鹉螺号的抽水机中的水放出来,提高空间温度,延缓水的冻结。他们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灌满储水舱,增加潜艇的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的冰层,终于脱险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忍受痛苦时的极限,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人类的智慧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勇气是多么了不起。

章鱼袭击。章鱼袭击是整部作品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情节。“鹦鹉螺号”行驶在大西洋留卡斯群岛附近的海域,遭到巨型章鱼的袭击。只見“有一只长胳膊,像一条蛇,从开口溜进来,其他20只在上面摇来摇去”。在他们彼此拥挤着走到平台上时,另外两只胳膊,像双鞭一样在空中挥动,落在尼摩船长面前站着的那个水手身上,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卷走了。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个不幸的人,被触须缠住,粘在吸盘上,让这条庞大卷筒随意在空中摇来摆去。他气喘,他窒息,他叫喊:“来,救我!来,救我!”情况十分危急,谁能从这强大的卷抱中把他夺过来呢?尼摩船长跳在章鱼身上,又一斧子,他把另一只胳膊又砍下来了。

此时情况又发生突转,当尼摩船长和他的副手扑到它身上去的时候,这个东西喷出一道黑色的液体,这是从它肚子中的一个口袋分泌出来的黑水,他们的眼睛都被弄得昏花看不见了,当这团浓黑雾气消散的时候,枪乌贼不见了,跟它一起,不幸的同胞也不见了!给读者增添新的恐惧和焦虑。

勇敢尼德·兰用鱼叉刺入枪乌贼的海色眼睛中,把眼珠挖出来。突然他被一只怪物的触须卷住掀倒在地,枪乌贼的厉害可怕的嘴对着尼德·兰张开来,这个不幸的人要被咬为两段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尼摩船长用斧子砍入两排巨大齿牙里面了,加拿大人出人意料地得救了,站起来,把整条叉刺入章鱼的三个心脏中。经过持续一刻钟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章鱼。在这场惊险的厮杀中,我们看到了动物的凶残以及人类的勇敢无畏和团结奋战的悲壮,他们与海洋生物做斗争时的勇猛深深印在每个读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两万里航行途中,小说设置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扣人心弦,让读者时刻牵挂主人公的命运,最终又在巧妙合理的安排下,化险为夷。文似看山喜不平,就因有这些波澜起伏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感受新鲜与刺激,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勇敢智慧及人性的美好,凸显作品的主题。

三、延缓谜底耐人寻味

西方小说理论家戴维·洛奇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用什么手段,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观众的兴趣。”

《海底两万里》的人物之谜成为带入小说阅读的重要策略。

首先,尼摩是谁?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是小说设置的信息悬念。

关于尼摩身份信息只有一条:他是鹦鹉螺号的船长,其他一无所知。从他的外貌来看,他两肩宽阔、躯体壮健、头颅坚强、胡须浓密、眼光犀利,可见他的自信、坚毅、勇敢,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这让读者更加想探究他身份的秘密。

当阿龙纳斯、康赛尔及尼德·兰三人被俘虏到潜艇上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要把他们关起来,并对他们说“你们盗窃了世上任何人都不应该知道的一种秘密,就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为我会把你们送回那不再应该看见我的陆地上去吗?那永不能!”这是尼摩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一直盘桓在阿龙纳斯教授和读者的心中。作为故事的头号主人公,却有着谜一样的身份和行为,作者故意设置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想了解他的故事。

在后续的故事中,尼摩船长的神秘身份也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逐渐清晰起来。当尼摩船长勇敢营救了印度采珠人时,阿龙纳斯对他无比勇敢和善良表示赞赏,他却有些激动地回答:“教授,这个印度人是一个被压迫国家的人民,我的心还在这个国家,并且,直到我的最后一口气,我的心也是在这个国家。”在半遮半掩的回答中,读者只能猜测他可能是印度人,只有对自己的祖国才会有这样深挚的情感,这是一种朴素又崇高的爱国情感。

其次,他为什么蛰居海底与世隔绝?又如此仇恨人类?这个疑问在开篇不久就设置,却在小说篇末第21章《大屠杀》中才较为明朗,它是通过延缓答案来达到设悬的目的。

最后,尼摩船长在海上发现了一艘没有插国旗的战舰,它向鹦鹉螺号发起攻击。尼摩船长脸色苍白,异常奋激,回头对着那战船用强大的声音喊:“啊!你是谁,你这被诅咒的国家的船!我不需要你的旗就认得你。”他为何如此激动?读者的心中也跟着激动起来。

“我是被压迫的,瞧,那就是压迫者!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亲热过,尊敬过的,祖园、爱人、子女、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他要复仇了。他像野兽一般,在战舰周围转来转去把它引到东方,让它追来。鹦鹉螺号用最快的加速度,从这艘战舰上横冲过去,船壳裂开,海水涌上来,那些受难的不幸的人都跳到桅樯网上,抓住桅樯在水中挣扎,扭弯肢体。这是何等的惨烈!而尼摩船长却沉默、忧郁、冷面无情,他通过左舷的嵌板,两眼注视着。忽然战舰上发生了爆炸,那沉黑的巨体沉没水中,被强大无比的旋涡拉下……

勇敢善良的尼摩船长,此刻变成了可怕的审判者,复仇天使,读者心中内心不能平静,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小说已经给出了答案:尼摩船长是一个有国,有家,有爱,有幸福的人,可是种族压迫,殖民入侵,导致他失去了他的家园,痛失他所爱的一切。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内心隐藏的仇恨为何如此之深,为何要蛰居海底来寻找自由,反抗压迫。巨大的秘密被解开,但也没有完全解开,压迫者是谁?怎样压迫被压迫者的?小说用开放式悬念,让故事扑朔迷离。

小说对尼摩的描述就像是一知半解的谜语,人物信息的设悬,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神秘面纱逐步掀起时,读者又不得不对人物行为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更深刻领会小说反对种族压迫及殖民主义主题。而尼摩(Nemo)一词是拉丁语,意思是“没有此人”“子虚乌有”,更是耐人寻味,引发读者不尽的思考。

综上所述,小说大量悬念的设置,使得该科幻小说传播迅速且深广,小说中悬念手法的结构运用,不仅很容易激发读者感受,更重要的是能使不同层次的读者带来再创造的欣悦,丰富读者感受体验,这些成果的获得都是其悬念手法的高频使用,使得该小说具有无限诱惑。实际上,小说无限诱惑力的彰显,也正是该小说在结构上就有设置吸引读者的策略。总之,《海底两万里》以悬念手法结构了小说,悬念不仅在组织写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传播中,也吸引着人们,正是这些高妙的悬念手法的成功运用,强烈地吸引着读者、震撼着读者,我们相信,这样独具悬念的作品,一定让人心旷神怡。

参考文献:

[1]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郭君萍编.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0.8.

[2]狄德罗.论戏剧体诗.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卢丽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陈瑜.悬念研究理论资源及其问题.社会科学,2008.7.

[6]李鹏飞.中国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及其设置技巧.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

猜你喜欢

尼摩鹦鹉螺悬念
给约翰·克鲁斯的一封信
暴风吹响自由的钟声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奇异的海底夏令营
海底危机
鹦鹉螺的奇迹
小蜗牛“鹦鹉螺”
和我一起当“螺丝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