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向四做”夯实传媒教育的基础

2020-07-17曾庆江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

曾庆江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应当以“四向四做”为总抓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观,培养他们对新闻舆论的认知能力、与时俱进的新闻业务能力、坚定正确的新闻职业精神等,从而夯实传媒教育的基础,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四向四做;传媒教育;新闻工作者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已经成为每个传媒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以“四向四做”为总抓手,夯实传媒教育的基础,才能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其主要内容被业界概括为“四向四做”。所谓“四向四做”,就是“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①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相关人员在2017年2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说:“‘四向四做既是新闻工作者的从业标杆,也是记者采编优秀稿件的根本遵循。”②“四向四做”是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新闻传媒教育的总抓手,惟有如此,才能不断向业界输送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四向四做”应当内化为传媒教育的灵魂。

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新闻观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期,因此加强“三观”教育十分必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更是人类社会实践行动的根本指南。人生观则是以世界观为基础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价值观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基于人的思维感官之上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者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者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在“三观”中,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具体投射,往往成为社会对个体评判的重要依据。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

要强化大学生的“三观”尤其是价值观教育,一是要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三观”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认知上,更要体现在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将理论深度和现实针对性完美融合,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将“三观”教育和现实社会、日常生活对接,将理性和感性对接,进而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三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所谓硬件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各种教学设施的完备,能够充分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所谓软件建设是指学校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除了“三观”教育,新闻传媒教育还要培养正确的新闻观,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在新闻传媒教育中,应当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内化为基本素养,从而运用到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仅在于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样一门专业课,更在于如何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彰显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理论以及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更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到具体的采、写、编、播、控等新闻传播实务中。这就要求在新闻传媒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能仅仅体现在一门课程中,而是应当深度融入到具体的每门新闻传播实务课程教学中。新闻传媒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进一步通过言传身教将其内化为新闻传播学子的基本功。在新闻传媒教育中,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二、培养对新闻舆论的认知能力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或一定的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作为一种软性力量,它具有影响人的行动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束缚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要求。21世纪以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大众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多声部”成为一种常态,各种各样的舆论会迅速进入大众生活并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如何认识大众舆论,成为大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5G、“两微一端”、可穿戴设备等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接收信息日益便捷。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这使得他们在认识舆论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只有提升大学生的舆论认知能力,才能使他们走上新闻传播工作岗位后能够具备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而提升舆论认知能力,首先应当使学生理解国家的主流舆论导向,要把握主流舆论导向,就必须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哪些舆论是在弘扬主旋律,哪些舆论是在释放正能量,这是我们研判相关舆论的重要依据。因此,提升舆论认知能力,要以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化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其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认识往往从个人或者局部利益出发,难免以偏概全。只有以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来看待问题,才能做好相应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国家形势和社会热点、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实践,才能逐步提升引导舆论的能力。

三、培养与时俱进的新闻业务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根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公布的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的基本情况,10名长江获奖者中,平均年龄为45.2岁,最年轻者为34岁,其中有6人新闻工龄20年以上。10名韬奋获奖者中,平均年龄为49.2岁,最年轻者为41岁,其中有9人新闻工龄在20年以上。③虽然比较近几年获奖者的基本情况,平均年龄和最年轻者年龄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奖项垂青于有经验的记者则是不争的事实。这表明,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长时间的历练过程。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接受系统的新闻传媒教育十分必要。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牢固掌握新闻理论。新闻理论既包括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性理论,还包括根据当下新闻传播实践总结出来的相关理论,它们是对既有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要求新闻传媒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把学界和业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实际。

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更要勇于投入到各种层次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去。在大学四年里除了毕业实习外,大学生长时间在校外正规媒体(报刊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实习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抓住各种机会在校园媒体实习历练就是现实需要。当前的情况是,不少学生认为校园媒体的层次较低、水准较差,自己进去也学不到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这正好印证了部分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抱有务实的心态,大学生才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一些新闻院校推出“行走新闻实践”活动。所谓“行走新闻实践”,是指新闻实践者以社会调查的方法,按照预先设计的大致线路,对沿途的多个地点进行体验观察和深入访问,做出多篇连续具有实录性质的新闻深度报道的形式。④这些探索如果落到实处,都会产生实际性的效用。

在掌握新闻传播理论、提高新闻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大学生更应当与社会接轨,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当前,90后、00后是新媒体主要的使用人群。大学生要运用自己掌握的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实践技能,掌握新媒体的运营规律。只有这样,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适应各种角色,经过长时间的历练,进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四、培养坚定正确的新闻传媒职业精神

我国的新闻传播从业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队伍发展了,并不意味着新闻从业者的总体素质和素养得到了根本性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的迅速发展,使得新闻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不少媒体存在明显的浮躁风气,有些还呈现出“庸俗、低俗、媚俗”的 “三俗”之风。整治“三俗”之风的根本在于正本清源,也就是把握住新闻从业队伍的“入口”。在校大学生是未来新闻从业队伍的重要来源,因此培养他们的新闻职业道德十分重要。

前几年,一些媒体过于放大新闻业界的“离职潮”,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新闻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所谓“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新闻媒体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是社会的“晴雨表”和“减震器”。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正是新闻工作者心中的“诗和远方”。我们既要忍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和寂寞,更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韧和坚守,最终才能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感动。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诗和远方”,本质上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就是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在新闻传媒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新闻传播工作的使命感和崇高感,对新闻传播职业产生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要借助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作品来感染青年学子,使其“见贤思齐”。比如有的新闻院校每年定期举办“名编辑名记者进校园”活动,开设“新闻经典作品赏读”等课程,都是希望发挥这样的效果。名编辑、名记者光环的背后,是十几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坚守。同样,优秀新闻作品是敏感的新闻发现、坚定的新闻党性、严谨的新闻表达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名编辑、名记者的“现身说法”,还是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解读剖析,都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担当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为今后成为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将会对其以后几十年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新闻传媒教育来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是使其成为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的前提。

总体而言,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新闻传媒教育机构应当以“四向四做”为总抓手夯实基础,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从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吴晶、王思北:《习近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新华社2016年11月7日。

②《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2017年中国新闻奖评奖工作答记者问》,《中国记者》2017年第3期。

③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解读第十二届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奖者》,《中国记者》2013年第5期。

④羅自文:《论行走新闻实践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东南传播》2012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新闻工作者
深入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
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闻工作者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扩大视野 更新知识
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
论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三个维度
论新闻工作者如何正确把握新闻情感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
新闻工作者要潜心践行“实事求是”
浅谈新形势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