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情性回应的《园艺疗法》社区课程开发探索

2020-07-16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情性园艺陪伴

高 彬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城市建设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405)

一、《园艺疗法》社区课程的意义

园艺疗法,即通过植物、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各种活动,维持和恢复人们身体与精神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1]。园艺疗法主要有体验式、植物栽培活动与园艺操作活动、隐喻—心理治疗三种形式[2]。目前园艺疗法在国内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且大多被划分在园林的范畴[3],对园艺疗法的研究与运用主要集中在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的对象上,主要通过从事与植物相关的各种活动让参与者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参与过程的意义,增加感悟。《园艺疗法》作为社区课程,面向普通大众,被用于促进社区居民提升亲子关系与陪伴质量,国内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实施与研究。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目前园艺、园林专业的押花、多肉组景等活动在社区有广泛开展,并深受社区居民喜爱,但活动大多是孩子参加,针对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的课程较少,并且活动纯属园艺活动,以技术体验为主,而以父母、孩子一起体验,提升亲子关系与陪伴质量为目的的课程则很少。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亲子互动型的《园艺疗法》社区课程活动,有效提供了一个亲子互动的展示平台,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4-5]。

3—8岁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与游戏过程中父母所表现出的情感表现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假如父母亲面对自己孩子表现出来的消极情感,也用消极情感给予孩子回应的话,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者是躲避他人的行为也会增加,而同时分享行为会减少[6]。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程以某一种园艺活动为载体(活动类型主要包括多种押花、多肉组景小创作、艺术插花、家园设计等),在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引导父母学习观察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解释风格、对失败及挫折的归因,从而感知自己陪伴孩子方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建立更平和、积极的心态,与孩子建立共情性的回应。在亲子活动过程中,将园艺疗法与父母心理体验相结合,促进父母改善现在的陪伴方式,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二、课程环节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导入

以一段3-5分钟的适合父母孩子一起观看的小视频作为课程开始的序曲,老师引导孩子和父母展开简短的分享,建立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二)与植物对话

老师带领父母及孩子感受植物生命的魅力,通过与植物的接触,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三)活动设计

老师陈述技术要点,引导父母和孩子展开园艺活动的作品设计。比如押花作品的特色、构图设计要点、素材的使用技巧等;多肉组景小创作中,多肉的种植技术要点、构图设计要点、管理要点等;艺术插花的花材修剪技术、构图技巧、作品创作要点等;家园设计的材料运用技术、设计原理的运用、创作步骤等。

(四)过程参与

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作品创作,老师观察并记录完成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细节,包括肢体动作、语言交流、情绪特征等表现,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五)成果收获与分享

作品完成后,老师引导父母和孩子展开分享,孩子的分享包括创作思路、作品制作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思路、收获的感受等。父母的分享包括参加前的想法、参与的具体环节、观察孩子制作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优势和不足的发现及处理方式、参加本次活动的思考与收获等。

(六)总结与思考

老师对孩子、父母的分享给予明确鼓励,确认核对父母的发现以及收获,进一步总结家庭里亲子互动的方式与技巧,引导父母思考如何与孩子建立共情性回应,更好陪伴孩子成长。

表1 教学活动设计(一般每次课安排2小时)

三、课程特色

(一)适合未来发展潮流的社区居民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改变,社区越来越多地承载着过去由学校和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和教育功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职能不断向社区集聚,相应地,人们从社区获得学习、就业、娱乐和交友等多元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提供高质、高效、可持续的社区教育成为社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社区教育迎来发展机遇与巨大挑战。

《园艺疗法》社区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开放性,以社区低年龄段(3-8岁)孩子及其父母为主要授课对象,各种职业层次均可参加;(2)感知大自然生命的宝贵历程,向大自然学习如何疗愈身心,这是久居城市的居民越来越需要的体验;(3)课程的模块化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4)提升亲子关系与陪伴质量;(5)自主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目标设置使每一次课程都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减小参与者的创作压力。

从2015年开始,该课程已经连续在广州多个社区开展,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不少居民深有感触,纷纷反映课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入课程,学习到了与孩子相处的重要法则与技术细节,而这些宝贵的法则与技术,在以前却是被忽略的,甚至不被认为是正确的。

(二)以建立共情性回应为目标的课程设计

《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调查显示:在中国,98.4% 的家长认同“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一观点[7];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教育”与“兴趣发展”是父母最关心的三个方面。但如何陪伴孩子,却是中国父母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陪伴的效果也往往令双方都不满意。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长都把“互动”二字看得太简单,真正的互动,并不是一味地“教”或“说”,而是要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反复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些有效方法让孩子有兴趣和家长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大都在兼顾其他的事情。当“陪伴”和“工作”冲突时,“忙工作”还是“陪孩子”,大部分父母难以抉择。现如今儿童的大部分时间被家庭作业支配,因而在他们有限的休闲娱乐时间内,更倾向于接触全方位渗透生活的信息技术,如看电视、玩游戏等。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忙于其他事物或选择旁观,使亲子陪伴变成一种“形式陪伴”。

共情,又称神入、同理心,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识别,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过程。共情性回应更关注孩子的感受与回应的质量。老师观察并记录园艺作品完成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细节,启发、引导家长充分理解孩子的行为,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与孩子形成共情性回应,共情互动[8]。

(三)不同专业领域的高效结合

跨学科性的研究模式对激发新的科学发现、产生新技术、创造新知识、繁荣科学文化、培养创造性人才等科学效益均有积极作用[9]。《园艺疗法》是对心理学与园艺学两大学科的综合应用,具体说来,是以园艺技术为媒介,运用心理学原理,对个体的身心给予必要的支持。

课程运用的园艺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的种植、设计、养护等,根据课程具体开展的内容不同,涉及不同的园艺技术,比如,押花涉及押花技术,多肉组景小创作涉及多肉植物的种植、创意设计及养护,艺术插花涉及插花技术,家园设计包括家园微景观的设计制作等。

课程主要是将心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到园艺技术中去,比如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解释风格,父母的共情、互动对孩子的性格影响等。亲子互动是评价养育照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互动质量对于儿童早期发展,包括安全依恋形成、社会情绪及认知发展等方面都至关重要[10]。

四、存在问题与探讨

(一)不确定性制约课程发展

社区课程不同于学校课程的统一和固定,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参与者的不确定,虽然大部分社区会提早列出授课计划,但参与者多是临时决定参加与否,连续性的、长期坚持参加的人数有待提高,这个为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社区课程安排的不确定性,受管理导向以及经费等原因影响,本来已经安排好的课程有时会做调整,导致课程不能完全落实。目前,承担社区课程教学的大多为高校教师,社区对教师的后续管理跟不上。

社区招生一般通过社区公众号对外发布提供招生服务,对服务对象有明确要求,但最后走进课堂的人员有时会发生变化,比如要求父母带孩子参加,但是有时候却是家里的老人带孩子参加,降低了课程实施效果。

(二)课程系统性有待加强

社区课程建设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开发总体上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目标不够明确、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课程结构比较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园艺疗法》社区课程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的课程虽然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需要,但课程系统性还不够。它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从社区的未来发展着眼,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各方资源,设计出更符合具体社区学习特点和需求的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多种押花、多肉组景小创作、艺术插花、家园设计等,具体安排根据社区要求而选择,社区选择的依据是课程实施之后居民的反馈。课程设置前期社会调查力度不够,宣传不够,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过渡,每一项内容的渐进与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提炼。课程以共情性回应为目标,但在实施时,缺乏科学的评估量表进行系统而量化的评估。

五、结语

总之,《园艺疗法》社区课程以社区家庭参与为主,以园艺体验为载体,以分享为主线,从心的交流开始,以心的感动结束,情感体验贯穿始终。老师协助父母以共情性回应与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既能增进亲子之间感情,又能通过父母觉察来发现自身问题,提高亲子陪伴质量。不仅如此,《园艺疗法》社区课程还是一个感知生命的动态过程,相对于人的复杂性而言,植物作为一种更加简单和直接的对象,它本身具有的强有力生命,更易接近和打动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人,特别是在一起的有着万般情感的父母与孩子,这是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猜你喜欢

情性园艺陪伴
刘月华
陪伴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荷风
陪伴
园艺系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