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这样做

2020-07-14潘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手机依赖家庭教育

潘瑾

〔关键词〕手机依赖;家庭教育;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7-0074-02

你家孩子有下面这些情况吗?孩子只要闲下来就拿起手机;一句话说几遍还是置若罔闻;每天央求着多玩一会或者买一部自己的手机;节假日更是变本加厉,怎么说都不听……谈起孩子的“手机控”问题,恐怕不少家长深有体会,更是连带着对“手机”也恨之入骨,“总这样玩手机怎么行?反应都变迟钝了,耽误学习,眼睛都近视了,不爱跟别人说话了……”

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移动通信工具,已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装备。据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2.2部/百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拥有1.12部手机,且逐年递增。根据一些机构的调查数据,中学生手机拥有率较高,初中生的手机拥有率接近70%,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手机拥有率已经接近100 %。

不可否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确实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如颈肩、视力、听力损害,以及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想到这,很多家长又着急又生气,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开始讲道理了?但效果怎么样呢?恐怕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置若罔闻而已。

难道我们真要“谈手机色变”?手机是否真的成了威胁孩子成长的洪水猛兽?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也在社交、购物、娱乐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从另一角度想,这也恰恰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带来了新的契机。《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这种灵活的做法也为我们家庭教育提供了启示。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着按下面的方式去做,也许手机不但不会害了孩子,反而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呢!

一、理性包容,尊重孩子玩手机的心理需求

其实,我们要看到不少大人已经加入了“低头族”,这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 “手机控”的孩子们了。究竟看手机可以满足哪些心理需求呢?研究发现,孩子使用手机主要希望满足4个方面的心理需求:沟通、归属、情感需求;放松、娱乐需求;个性、时尚需求;信息、认知需求。其中,放松、娱乐需求和情感需求最常见。

比如我们发现孩子主要喜欢玩关卡紧凑、升级打怪的游戏,经常在过关时欢呼雀跃。孩子对娱乐、放松的需求比较强烈,有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缺少一些新奇有趣的元素,那么我们不妨选择室内外的有趣活动,主动陪孩子参加一些智力游戏、棋牌,做些科学小实验,或者参加一些有趣的竞技项目。这样不仅减少了他们玩手机游戏的次数,也能培养其丰富的兴趣特长,提高实践能力。

如果孩子总是不断地找人聊天,在朋友圈求赞等,他想要满足的是沟通、归属、情感需求,家长们应该首先想到积极地关注和陪伴。每天孩子回家后可以问一问:“你今天开心吗?作业多不多?”走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且认可孩子每天的努力。想象一下,孩子听到“你这张卷子竟然全对,字写得也很清楚”,一定会力量倍增吧。同时尊重孩子的同伴关系,多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共同学习、出游或参加兴趣社团,让孩子在与同伴的社交中获得归属感和相互认同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机里的应用软件功能越来越强,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学校里各科作业和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在线完成,比如一起做作业、观看微课、英语听力和朗读、查阅资料、发起投票、古诗朗诵、志愿服务等,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当允许孩子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手机还可以作为促进孩子保持好习惯的奖励措施。笔者身边的一位朋友,同时也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允许孩子当天背完单词之后,玩一段时间的手机游戏。孩子整个寒假竟背会了2700个单词,同时学习自信心也提高了,还开始主动和家长讨论自己开学后的目标和学习计划。这样一来,我们既教会了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也让孩子学有所得。

二、使用有节,相约“放下手机一小时”

父母的行为、态度的作用,已在以往大量青少年行为领域的研究中得到证实。有研究指出,孩子往往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符合父母期望的方式做出一些行为,也就是说,父母对长时间上网、使用手机的态度越宽松,并且父母自己越经常长时间使用手機,青少年就越容易成为“手机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依赖手机的孩子旁都会坐着一个比他还痴迷的爸爸或妈妈。

另外,父母的严格监督也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形成手机依赖的可能性。所以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得用之有度。比如,与孩子一起协商看手机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给每项约定附上积分,制定奖惩措施。契约中可以这样写:

1.每天晚7点到8点约定为“陪伴时间”,在这一小时中,每个人都不能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3分)

2.除非接电话,工作日回到家,每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节假日不超过两个小时,遇到特殊情况想要延长时间,要说明理由进而获得其他成员的同意;(3分)

3.每人手机上下载的游戏少于两个,要安装新的应用软件也要说明用途,家人允许后方可安装;(2分)

4.使用手机时,家人与自己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并抬头看着对方回答;(2分)

5.说明:自制定之日起生效,如果连续一周时间都遵守约定,可以奖励10积分,违反则扣除相应积分。每个月积分最低的人要帮助积分最高的人完成一个心愿(比如买菜、洗衣服、多看一集电视剧或动画片等,可以根据家中实际情况制定),也可以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现金或奖品等。

这样一来,不仅强化了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也突出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同时在无形中促进亲子沟通、密切了家人间的关系。

三、循序渐进,聚焦正向资源,接纳退步或反复

根据在青少年中应用广泛的短期焦点解决疗法,青少年有足够的经验与资源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老师、家长要学会尊重并帮助孩子利用自己的能量解决问题。其中“量尺技术”可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启示,即将这一过程量化,同时分小步走,多鼓励孩子的进步。

具体而言,既然看手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想改也不可操之过急,需要一个过程。按照约定去做的时候,我们评判的标准不能要求一下达到10分,而是6分、3分,甚至1分,只要发现小进步,就值得肯定。

比如订立契约后,孩子已经玩了一个小时手机后又闹着要继续玩,千万不可以硬抢过来或直接指责孩子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明确提醒他:“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事先约好的。”这时,孩子心中一定会考虑之前的约定,如果执意要看,就要扣分了。他如果能够不再争辩,遵守约定,我们就可以说:“你本来很想继续看,还是忍住了,这真是个好开始!”及时的赞美与肯定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强化孩子的进步。相信慢慢地,孩子也会乐意遵守约定,甚至于会提前几分钟停止看手机。过程中,偶尔不顺利或者孩子出现反复也不用灰心,毕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温和而坚定地陪伴孩子学会合理用手机。

“酒不醉人人自醉”,手机本身没有错,如何指导孩子合理、有效使用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具体的做法:先要理解、包容孩子使用手机的心理需求并适当满足,然后订立家庭契约共同约束,进而逐步实行,发现并肯定孩子的小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北京,100012)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手机依赖家庭教育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