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丰碑

2020-07-13余宗巍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钱学森话剧

余宗巍

摘 要:话剧《钱学森》的剧本这些年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主创团队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与打磨。文章主要讲述了笔者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舞台设计的缘由及其对重新打造《钱学森》话剧舞台设计的总结。

关键词:话剧;《钱学森》;舞台设计

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首演于2012年9月,并于当年获得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普通组最高奖——“优秀剧目奖”。之后,该剧在北京、武汉、西安、重庆、南京、呼和浩特及上海等地进行了多轮巡演,均收获了不错的反响。笔者受导演钱正教授的邀请,有幸担任该剧的舞台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的成长,笔者发现自己设计中的有待提高之处,平日在和钱正导演的讨论中,也流露出重新设计一稿的意愿。2016年,该剧的演出主场上海交大菁菁堂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剧场的改造也为舞台设计提供了升级换代的可能。机缘巧合,在首演结束的七年之后,在钱正导演与上海交大校方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得以大展拳脚重新打造了《钱学森》的舞台设计,在此对本次创作进行一次总结。

话剧《钱学森》的剧本这些年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主创团队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与打磨。全剧由“序幕”“国难当头”“毕业歌”“冯·卡门家的圣诞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重逢”“难忘那一夜”“轰动世界”“尾声”九部分组成,生动展现了“两弹一星”元勋、上海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的传奇人生与爱国情怀。时长两个小时的剧目讲述了钱学森从小立志造出真正的飞机,大学时目睹中国军队因为没有飞机和国民政府的无能而被日军欺侮,萌生“航天救国”的想法。到美国后,天赋异禀的钱学森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科学天地,并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和妻子期盼早日回国报效祖国却受到美国政府的无端迫害,在此期间,他拒绝了导师的恳切挽留与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机智应对来自美国军方的威逼利诱。最终,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各方斡旋下,钱学森一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归国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剧中也穿插描述了钱学森与夫人蒋英携手一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民科学家生活中浪漫的一面。

2012年版《钱学森》的舞台设计(图1、图2)在平面效果上以两个活动平台和三层高度递增的固定平台为主,活动平台的位置和大道具会根据场次的变化而变换。因为改造前菁菁堂的吊杆设备比较简陋,它的副台空间也不大,所以舞台设计主要在平面空间上做文章。在立面效果上,舞台的背景有一个8m×4.5m的LED屏幕,它起到了天幕的作用,LED屏幕上的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会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变化。另有两个景片,分别用在民国时期上海交大、美国码头大厅的场景,配合LED屏幕上的图片,丰富了舞台效果。因为有较大体量的平台和LED屏幕,剧组每次巡演时的成本不低,如何简化舞台的搭建流程、降低巡演的开销,也成了2019年新版《钱学森》舞台设计(图3、图4、图5)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因为上海交大剧社的学生并非专业演员,所以导演要求演员的调度不做调整,这对舞台设计等于又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旧瓶中装新酒。为此,笔者想到了舍弃使用新媒体,更多地借用传统布景手法以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在舞台立面效果上多做文章,力求做到与2012年版完全不一样的观演体验,还可以在不牺牲视觉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巡演成本。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舞台设计师来说,扎实的前期工作会让设计师在后续的创作中更有的放矢。在今天看来,2012年版《钱学森》的舞台设计较好地用中性的平台结构解决了功能性的问题,但在2019年版中,笔者想挖得更深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在对全剧的场景进行分析后,将剧中所有的主要场景根据时间顺序划分为三大类,即钱学森“青年时期的中国”、“在美期间”、“归国后”。之后笔者顺势想到了可以将视觉形象放在三棱柱这个载体中。三棱柱景最早出现在距今久远的古希腊时期,柱体的三个面上有不同的装饰,根据需要转动三棱柱即可实现画面的变化,以此表现不同的场景。在笔者的设想中,三棱柱上的画面要处理成浅褐色花岗岩质感的浮雕,表面肌理层次丰富,产生褪去浮华、带有沧桑的感觉,力求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史诗般的画卷,整体充满震撼、向上的正能量。浮雕的结构、中性的色彩也会更有利于后期灯光设计师的塑造。笔者决定采用12个较大体量的三棱柱(每个边长215厘米,高度500厘米),其中3个并排居中摆在舞台的最后起天幕作用,左右两边各摆3个起侧幕作用。 第一个场景“青年时期的中国”以民国时期上海交大校园风光为主,选取早年校内有代表性的或和钱学森有过交集的建筑。第二个场景“在美期间”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美国城市景观为主,画面上建筑的位置相比前一场上海交大的建筑整体下移,上方留出的空间刻画密布的乌云,以此暗示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的压迫及大环境的不可确定性。第三个场景“归国后”描绘了戈壁沙漠中的发射基地,力求写意地反映出那个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年代。为了配合演员的调度走位,保留了老版本中的两个活动平台,但是缩小了尺寸,使它们能从三棱柱间移出。三棱柱景优点良多,在工人装台安装时工序不复杂,在演出时迁换也十分轻巧,虽然单个体量较大,但是学生也可以轻松操作,演出结束拆解后体积较小,运输与存放相比原有方案都更为便捷。因为均为落地的景,不与剧场的吊杆发生关系,会大大降低对巡演演出空间的硬件要求,也可以根据场地尺寸的变化,适当减少三棱柱的数量,巡演成本的下降也会更有利于本剧进行推广。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最终本次舞台设计呈现出来后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新时代主旋律演出的舞台设计,以这次《钱学森》的创作为例,笔者认为外在要做到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标准,它可以是经典的,也可以是新潮的,但不能徒有其表空有样式感。它的内在也要做到能打动人心,能紧密贴合情节的发展与剧目的气质,要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对舞台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需要日积月累加强提高自己的素养,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表面的标新立异,要多做功课深入挖掘剧情与人物,对剧目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增加作品的“厚度”,做到内外皆“美”。一个时代需要大师,一个民族需要大师,钱学森的故事镌刻在了丰碑之上,我们愿意将大师的故事永远传颂下去。

作者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

猜你喜欢

钱学森话剧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钱学森:富有领导艺术
再见啦,秋天!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晚年钱学森:“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话剧《惊梦》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