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资源型农村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规划对策

2020-07-13王欣何乃翔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产业转型发展困境

王欣 何乃翔

摘 要 资源型乡村作为一类特殊类乡村,其转型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大冶市秀山村为例,探讨该村庄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该地在产业、用地与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污染治理资金和监管制度等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其他资源型村庄的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资源型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困境;多元共治

引言

随着可开采矿产资源的枯竭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成为近些年来我国规划建设关注的重点。资源型地区分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乡村”,后者通常处于资源型地区的研究边缘,关注度不够。与资源型城市相比,资源型乡村由于经济体量过小,产业结构单一脆弱,一旦出现资源枯竭,暴露的问题更加突出[1]。与一般传统乡村不同,资源枯竭型乡村空间治理的难度要更大。在国家提出以绿色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型村庄的转型势在必行[2]。本文将以湖北省大冶市秀山村为例,探讨资源型乡村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和规划对策。

1秀山村概况

秀山村位于大冶市还地桥镇东部,东邻红峰村,北接黄石市鐵山区,南与松山村、西与红光村交界。秀山村距镇区6千米,距黄石市市区25千米,东邻长江20千米,南距铜绿山古矿遗址22千米,因村紧邻秀山得名。

大冶市作为一个以矿业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吸纳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大冶市产业对于采矿业的过分依赖,经过长期的开采,矿产资源急剧缩小,导致了城乡产业因矿而衰。此外,矿业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倒逼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呼吁着资源型乡村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全域化与生态乡村相结合的道路。

2资源型乡村转型面临的困境

2.1 第二产业衰败,产业转型升级困难

(1)产业衰败带来的人口外流问题日益严重。

通过对秀山村各村民小组人口总量及就业类型的调查,可以得到图1。每个村民小组中,在本地工厂务工的人口数量远大于其他从业类型的人口数量。这表明,尽管村内第二产业处于衰败阶段,但是在秀山村经济总量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比对秀山村2012~2016年间的人口变化数据(图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均增速始终大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速,迁出人口的年增长率从2012年的-33%上升至2016年的60%,人口外流步伐显著加快。因此,如何解决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外流问题,以及如何协调近期发展仍需要传统工矿业的支撑这一客观现实与绿色乡村规划需求之间的矛盾,值得思考[3]。

(2)一三产缺乏特色,二产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

关于第一产业,秀山村的农产品资源尚算丰富,但是未打响知名度,只在镇域范围内销售,且个体化的经营方式注定了第一产业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利差较小;关于第三产业,目前只有秀山水库东侧的一处度假山庄,经营良好,但是商业业态较为单一。而第二产业,因为可开采资源的日益枯竭,产业面临衰败,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和外资引入,不是长久之计,村民的人力资本需要得到提升,村庄的发展也需要内生性动力来维持活力。

2.2 土地粗放式发展,村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村庄建设用地149.69公顷,占总用地的27.19%;非村庄建设用地15.45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458.74平方米,严重超出常规数值,第二产业的衰败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荒废地、用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低下。

过度采矿导致环境污染。工矿产业的发展也带了诸如山体破坏、扬尘污染、噪声污染,路面破损等方面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村域北部山体的生态环境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工矿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严重的扬尘污染、噪声污染[4]。

2.3 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交通出行层面,秀山村镇区南部和东部对外联系道路路面较差,部分路段破损严重,村域内部缺乏交通设施,无公交站、停车场,无法满足村民出行需求。

在公共服务设施层面,村内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村委会、小学、幼儿园,它们相邻布置,位于秀山新村,毗邻秀山水库。部分村民小组缺乏公共活动场所,而已有的公共活动场地建设和使用情况较差,部分场地地面破损严重。公共活动场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

在市政基础设施层面,由于早期采矿引起地面沉降,区内的沟渠破损、淤积较为严重,失去排水功能;秀山村各村民小组出入口均设置有垃圾收集点,但垃圾收集点没有被定时清理,垃圾也没有进行分类;村内目前没有公厕,大部分农户均有厕所为旱厕,对整个村域环境品质有较大影响[5]。

2.4 污染整治资金不足,各方诉求利益不一致

工矿产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污染防治和整治资金不足,监管制度和机构不成熟,环保意识不强给秀山村环境整治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6]。

农村污染治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诉求多元化:政府以推动产业转型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但资金及基层执行人员有限;农民有志于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认知和技术都不到位且缺乏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则因为个体信用和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环保项目的低利润空间对农村环保项目的热情不高;而环保企业作为污染治理的操作终端,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或许会因为对政策的响应以及自身的生存需求而投身其中,但是,由于利润太小而成本太高,无法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7]。

3规划对策

3.1 兼顾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依托原有一、三产业基础实现产村一体的发展战略

将产业转型需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延伸第一产业的产业链条,扩宽第一产业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合理的就地转化[8]。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对闲置厂房进行招商引资,村集体入股企业,以入股收益推动产业的绿色生态转型,以新增工厂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实用人才,增强农户内生创造力。

在一产方面,建立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与第三产业联动,使得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关联度高,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

在二产方面,以绿色生态为理念,加快工矿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保育、综合治理为理念,关闭原先不符合生态保育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传统采矿业,通过统一招商,引进先进制造业等高科技、高产出、少污染的工业企业,升级二产业态,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道路。同时,利用秀山村是锦冶大道出入口的门户优势,加强与还地桥镇、铁山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经济社会上增强交流,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

在三产方面,对村域内众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发展复合型旅游产业。可以将工业遗址、生态农庄、休闲运动等多种类型旅游业整合,形成连续的旅游活动内容,引导村民个体、村镇集体和外来投资相结合,将旅游经济的带动辐射效应扩散,增强其产业集聚优势。同时,将秀山村的旅游发展融入区域大环境中,实现区域联动。

产业转型与绿色生态理念相结合,农业、工业、旅游业协同发展,推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与农户的多方合作,多渠道促进全民创业带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当地农户切身利益问题[9]。

3.2 保育生态环境,适度整治人居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乡村环境

从宏观上拟定适于秀山村地域特点的功能分区指引,全方位引导村庄的环境整治,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规划对接,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结合乡村发展要求和经济财力,确定整治内容,分时分类逐步推进。

在用地整治规划方面,对秀山村现状工矿产业用地进行整合,推进村庄西北角产业园的产业升级和分布在村庄各处的小工厂的集中布置,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对村域北部工矿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置换,依托工矿遗址和山体资源,打造工业遗址公园,实现废弃矿山再利用;针对传统物流仓储产业管理效率低、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建立现代化自动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物理仓储成本,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物流和信息的高速传递;对秀山水库周边湿地、裸地和水库下游农林用地进行培育改善,依托旅游业赋予其观光、体验等功能,提升用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意打造特色空间节点,提升村庄形象,建立彰显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3.3 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在充分结合现状的基础上,按照 “外部交通道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及步行道”五个层次进行规划。对外交通道路主要考虑对路面进行修复,对路旁景观进行塑造;村庄内部主要道路完成路幅的扩宽和水泥硬化,公路村村互通;村庄次要道路注重节点空间的塑造并考虑浏览路线的可能性;村庄支路及步行道联系村内各个居住组团,打造宜人的步行系统,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感受[10]。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针对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问题,提出以下规划建议:秀山村村委会保留现状设施,增设图书阅览、老年活动、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等设施;工业遗址公园依托废弃工厂厂房,展示秀山村工业发展历程,为村民保留村庄的核心记忆,同时注入时代元素,增添新功能;医疗站布局在秀山村水库旁,对现状医疗站进行扩容升级;规划两处旅游接待中心,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在村庄北部路口和在村庄北部路口和村东入口处设置了2处加油站,为村庄内外车辆提供服务;在各个村湾规划布置了供村民日常活动、休憩、交往的公共场地,并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门楼牌坊,起标识和美化的作用。

(3)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针对地面塌陷导致的排水障碍问题,對治理区内原有的排水沟渠进行恢复,并适当增加部分排水沟渠,以形成网状的排水系统,对全域实现雨污分流处理;针对垃圾处理问题,规划区内垃圾采用“户收集、村存储、镇转运处理”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自行分类投掷到垃圾集中点由专门的清洁队伍运输至垃圾转运站处理;选址新建公共厕所,拆除旱厕,改造家庭厕所。

3.4 完善绿色产业价格制度,推动多元共治

完善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支付体系,弥补政府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的不足。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推进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推动农村绿色生态产业的实施。

除了地方政府、污染产业和环保治理产业,激励更多层次的利益主体参与村域环境治理,实现政府、市场、村民多元共治的局面,以市场倒逼村民放弃污染较大的产业,政府保障环保产业的收益,村民负责实时反馈和监督,三者共同构建一个权责分明的平台,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的出路,放大环保价值产出。

4结束语

资源枯竭型村庄作为特定类型的村庄,由于经济基础单一脆弱、规模小等缺陷,使得它们的治理更加复杂。在面临在资源型村庄转型治理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问题交融。资源型村庄的转型要以“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为契机,不断挖掘产业潜力和增强发展后劲,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要同时兼顾,形成人口、产业、用地相和谐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通.联根式流动:中国农村人口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的隐蔽性特征[J].求实,2018(5):77-89,112.

[2] 刘倩,孙世芳,张国春.资源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北马冢村为例[J].调研世界,2010(7):39-40,42.

[3] 姜雪纯.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4] 董江爱,霍小霞.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经济问题,2011(10):89-91.

[5] 张改枝.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困难和对策[J].山西财税,2015(10):9-11.

[6] 赵康杰.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7] 王威.《以绿为底,泼墨美丽乡村——从环保视角解析乡村振兴》.广大证券,2018,8.

[8] 韩逸采,陈利洪,舒帮荣.乡村振兴下资源型农村绿色转型——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J].农业工程,2020,10(3):116-119.

[9] 何丙洲.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困难与对策——以山西省沁水县下峪村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31.

[10] 荣玥芳,梁晓东.资源枯竭型村庄发展规划对策探析——以山西蒲县太林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2):95-98,104.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产业转型发展困境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