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校生物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2020-07-13李常健闫荣玲袁志辉蒋琼凤

山东化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知识点生物微课

廖 阳,李常健,闫荣玲,袁志辉,蒋琼凤

(湖南科技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等学校生物学专业肩负着为我国培养21世纪生命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课堂学习是在校期间获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生物专业人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的凸显以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突破课堂教学仅在教室进行和仅在安排好的规定时间内进行的时空限制,思考、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1-2]。湖南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设置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两个生物类专业,本文作者长期从事这两个专业的一线教学。近年来,团队适应新形势,大胆创新,构建了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一整套策略,在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生物技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中效果显著。

1 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

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可使课程教学资源及其运行平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利用[3]。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

1.1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无线网络完成校园全覆盖,以及移动终端普及率与网络带宽的增加,师生利用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交流、讨论、答疑变得简单而便捷。目前生物专业已建设生物化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应用生物技术等近10门课程的网络课程,且每年均有新课程完成在线网站建设。

1.2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具有精短、公开、共享、易懂、形式多样、适合自主学习且可重复进行等特点,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4]。近年,我们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及课程特征,推进了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的微课资源建设,制作了“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RNA的结构”、“酶的专一性及其应用”、“噬菌体”等微课视频并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共享与下载,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的学习效果。

1.3 虚拟仿真资源建设

部分成本高、破坏性强、设备昂贵且台套数有限的实验,或实际生产中的关键工艺流程模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2016年我校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省级立项后,近年持续推进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菌种基因改造、发酵车间设备与工艺、提取物分离纯化工艺、精密仪器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于课中实际操作结合课后的虚拟仿真模拟,有效地延伸了课程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显著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2 以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近年来虽有改观,但依然普遍存在,十分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角色及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对于教学型地方院校则尤为如此。团队近年采取系列措施狠抓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是这些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教学竞赛、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赛、实验实训教学比赛等校级、省级教室技能竞赛,既营造了重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近三年,团队教师获得了包括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国家级微课大赛三等奖、省级微课竞赛二等奖、省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校级研讨式教学比赛一等奖、校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励20余项,并荣获了省级教学能手、市级优秀教师、校级教学能手、校优秀教学质量奖、校优秀教师等系列荣誉。参赛获得奖励和荣誉的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效应,参赛未获奖的老师则收获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技能、丰富了参赛经验。

3 以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研讨式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仅关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实践证明,以探究式问题导向的课前自主性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效的策略。教师课前设置具有逻辑联系的系列探究式问题,并提前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发送给班级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分小组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各小组以探究式问题为驱动,阅读教材、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展开组内交流与讨论,并总结学习成果。课中,各小组对课前自主性探究式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包括对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结构的理解,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体会与收获,以及学习过程中所思、所想、所感,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讨论、质疑、交流。相对于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阐述,课前自主性学习加课中组间研讨的方式效果更佳。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5]。目前团队在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应用生物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运用了这种教学策略,效果显著。

4 巧妙运用教学方法贯彻“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

教师主导课堂且仅注重知识灌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每一门课程,或某一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指出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6-7]。虽然在短时间内完全颠覆这种传统模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既需要教师突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束缚,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观念,也需要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适应新教学方法带来的改变。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在线课程平台开展的研讨式教学法(课前分组探究式学习,课中各组阐述与分享学习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开展组间交流与讨论),以及启发式教学法(课中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与联系生活或身体实际启发学生多思多想)的效果显著。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巧妙应用,同学们课后反馈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高,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更深刻。近年来,为更好地发挥前述“三”所述探究式问题的引导作用以及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法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作用,鼓励团队教师大胆尝试和摸索经验,近年立项了普通生物学、应用生物技术等课程为研讨式课程,效果显著。团队基于在线课程平台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荣获了省级教学成果奖。

5 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误区

课程知识点是否被正确掌握会影响后续课程(章节)的学习,因此,及时发现并纠正某些知识点的学习误区(错误的认识、理解、总结、推测)十分必要[8]。教学中发现,几乎每个章节的教学均会有部分同学产生学习误区,而造成这些误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期(包括中学阶段)基础不扎实、课上听课开小差、对关键性概念理解出现偏差等。如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同学们就易形成“微生物都采取无氧呼吸的方式”、“细胞内基因表达以及新陈代谢的调控是”“糖酵解只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生成乙醇或乳酸的反应属于糖酵解途径”、“所有细胞均有线粒体等细胞器”、“蝙蝠属于鸟类”、“自然界所有氨基酸均为α-氨基酸”、“所有RNA均为单链、线状”等学习误区。对同学们学习误区的搜集、整理、解答可以利用课堂上的部分时间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基于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在线答疑的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教师专门撰写针对性的教学论文对学生本课程常见误区进行解析的形式进行[9-10]。近年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方式及时、恰当地对这些学习误区进行解答,显著地提高了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6 利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 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一些可有效提高生物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这些策略中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课中的也有课外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发挥好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和夯实好专业知识条件下,拓展自身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遵循高等教育内在规律、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继续摸索和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策略。

猜你喜欢

知识点生物微课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