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灾祈福仪式的生存与传承现状

2020-07-10罗浩文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关键词:生存传承

罗浩文

摘要:龙兴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浓厚的巴渝民俗传统文化和显著的人文景观特色,至今仍保留着多种民间仪式。本文以龙兴镇地区较为广泛的消灾祈福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采访、综合研究等方式,研究其生存和传承现状,抛砖引玉,为当代民间仪式的传承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消灾祈福;民间仪式;生存;传承

消灾祈福仪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和仪式,同时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至今,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是肯定的,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灾祈福仪式的价值功能

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消灾祈福仪式中事实上包含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仪式的传承同时也是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面引导,发扬光大,让仪式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做出贡献。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民间信仰通过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形式,使其所包含的文化理念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形成一种文化习惯,也就是常说的信仰。这一重要的文化因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进而产生民族认同感。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不管是对未来的预知和祈福,还是对现实的祭祀和禳解,其基本的目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音乐,来调节受众的负面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心理调节,自觉约束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而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消灾祈福仪式中的文化认同

“认同”一词最先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eik Erikso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的关注点是个人的发展阶段,并提出 “认同危机”。在民族音乐学专业最先引用“认同”这一术语的是克里斯·沃特曼(Chris Waterman)。在消灾祈福仪式中有道教的文化还有佛教的文化,融合了两教的文化,当地居民对仪式的认同就是文化认同。

龙兴镇上不信奉宗教的人较少,他们相信无神论。在他们眼中消灾祈福仪式是假的,仪式做了并不会消灾减难,如果通过法事就能改变人的命运,那每个人都能过得很好。在这部分人中,他们的家人有信奉仪式的,他们并不会阻拦家人做法事,但也不会支持,他们的角度就像民族音乐学者研究一个仪式音乐一样,站在一旁做一位看客,并不会对此事有任何的评价。

结合镇上居民对仪式的认同来看,他们信仰佛教或道教并不影响他们信仰消灾祈福仪式,因为仪式结合了佛道两教,吸收了佛道两教的精华,“神力”会更大。相信消灾祈福仪式的居民逐渐增多,其他居民也被慢慢同化,也开始相信仪式所带来的“神力”。

三、消灾祈福仪式的生存现状

笔者通过对镇上居民随机采访的形式发现,消灾祈福仪式在龙兴镇的流传非常广泛。龙兴镇现有人口10万左右,但有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所以镇上老人居多。镇上的居民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大约有3万人,通过对镇上老人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镇上约90%的老人信奉佛教和道教,10%的老人信奉的宗教不明确。在对信奉佛教和道教的老人进行采访时笔者发现,其实这些老人们并不明确自己信奉的是佛教或道教,而是在这两个教之间徘徊。

由此可以看出,消灾祈福仪式在龙兴镇流传较广,人们认为信奉佛教和道教并不会与消灾祈福仪式相冲突,相反,这三者的文化是相互交融的。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很多消息都是一传十,十传百传开的,消灾祈福仪式仪式也是如此。镇上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当家中的老人遇到一些无法表述的事情时便会去找法师算上一卦,如有灾难便通过仪式来消除。当他们做完仪式之后感觉身心舒畅时,就会跟孩子说仪式可以消灾解难,年轻人会跟同伴说,这样一来,仪式的灵验便慢慢传开了。

四、消灾祈福仪式的传承现状

主持仪式的李贤名法师1945年出生,1972年跟随贵州的王一安师傅学习八字、易经,1988年回龙兴镇后跟随当地的马成凤师傅学习法事。笔者曾试图联系王一安师傅,但李贤名法师说王师傅已在90年代去世,且家中的后辈均无人从事这一行业,王一安师傅的儿子也不太清楚父亲的师傅是谁,因父亲从事这一职业时他的年龄较小,记不清其中的细节,只是知道父亲曾经从事这一职业。马师傅也因年事过高不再从事这一行业,且因身体原因,神智稍显模糊,笔者试图通过身边的亲戚了解马师傅的学习经历,但通过走访得知,马师傅并无子女,且妻子已经离世,因此不能进行访问。

笔者曾询问过李文城师傅成为法师的条件有哪些,他是这样说的:

“想要成为法师首先要有师傅教,其次还要自己刻苦。师傅教授经文是口传心授,并没有书本,现在你所看到的经书都是我自己在师傅的教授后自己写下的。仪式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仪式所唱、所念的经文都不同,所以需要自己在师傅的教授后自己琢磨與复习。除了师傅外,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师傅所赠与的章,如果没有章那么我所写的文疏就是没有用的,就是一张废纸,信人的诉求也无法完成。”

李师傅还说,师傅的章是不随便传的,因为法师所做的法事,既能害人,也能救人,所以必须要经过师傅的考察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将章传给弟子。“佛法僧宝”章应是佛教法事专用章,道教法事的专用章为“道经师宝”,但在龙兴镇的消灾祈福仪式中都是统一用的“佛法僧宝”章,没有使用道教的专用章。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消灾祈福仪式吸收了佛道的文化,仪式中也结合了两教的仪轨,但并没有形成有体系的文化,所以法事中使用“佛法僧宝”章还是“道经师宝”章取决于法师的选择。

综上,消灾祈福仪式在龙兴镇地区的流传较为广泛,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也有向年轻人扩散的趋势。其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传承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并且在传承人的选择上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愿意学习仪式且符合师傅要求的“弟子”少之又少,仪式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第1期).

[2]杨民康.“音乐与认同”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与认同”研讨专题主持人语[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第2期).

[3]杨民康.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与身份认同 ——以中国西南与周边跨界族群的比较研究为例[J].音乐研究,2019,(第1期).

[4]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第1期).

猜你喜欢

生存传承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生存?爱情?女人们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困境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