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2020-07-10孟密密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孟密密

摘  要:农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关系着农村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农村的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过去的172年中,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并且已经出版了数百种版本。它已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和迅速地传播。共产党宣言向世界的广泛传播,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階级进行大革命的权力斗争的武器,是人民群众的武器。共产党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思想向中国传播后,他从中国走向普遍普及。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具有独特而不同的内涵。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典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指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我们可以破除外国的陈规定型,避免唱空洞的、高度抽象的曲调,保持教条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活泼、热情奔放的中国风格,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风格。

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高度现代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各个理论阶段的又一重要成果。主要原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报告指出,要加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建设有内在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然后继续迅速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任务提出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农村这一特定场域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开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以持久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普及,实现农村居民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认知,并自觉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从理论自身看,新时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多样化、科学化、通俗化的方式普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体系,通过讲解案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抽象变为具体,通过口语化的语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深奥变为浅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认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指导农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必须建设以产业繁荣、宜居、可持续有效治理、丰富生活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总体要求共有20字,包括五个方面,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振兴,必须着力发展现代科技农牧业。核心主题是整合和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建立农村相关产业核心体系。现在,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的不断发展是为了促进人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努力消除农村经济贫困,促进农村生活和繁荣。生态宜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的农村文明是农村振兴的保证。我们要深入挖掘农业地域文化中比较好的思想观念,传承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促进乡村振兴。要突破创新,完善农村社会积极治理形式,确保广大农民在土地上安居乐业,农村人民生活在稳定有序的社会中。农民的富裕生活是农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正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销售渠道,全面、逐步改善农村人民自己生产生活的两个条件,让亿万农民朋友共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具体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乡村振兴的思想和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美丽乡村的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和农村统一制度的领导。社会生活及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快速进步,都不可缺少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为农村其他农牧业工作提供了全面、坚强、勇敢的政治保证。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五级领导要建立农村领导负责制。这是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中的政治保障。二是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村的总体战略定位。党中央反复强调,新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期目标至关重要。农村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同农村农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是全党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要坚持知行合一,优先部署领导干部。坚持基本要素优先配置、保障资金再投入、群众服务优先安排,显著加快完成“三农”工作。三是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兄弟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主要是调动亿万农民种地的主动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护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携手致富,促进人的发展,农民群众不断增加人均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四,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质量战略规划,促进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促进一、二、三产业在农村全面持续发展,构建农业发展服务新格局,促进小规模农业经营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五是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当前时代对农业和农村群众工作的要求,面对新的问题要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倒逼制度和体制的完善,保障农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激发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的无限活力。六是着眼于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加强突出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核心问题的系统治理,保持农村农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优势,也是振兴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第七,实现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农村特色,保留非常优秀的传统生活和文化特色,走适合农村生活发展的振兴道路。[1]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

从大城市到农村农民,从少数人到广大群众,农村人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普及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人民中的普及已逐渐成为当务之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意义,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在农村中推进。

(一)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思想理论的创新和进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对于中农村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党的第十九大报告首先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抓手。意识形态是行动指南,理论体系是实践的权威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被田间劳动的农民和群众掌握,才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普及,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政治素质,培养农村高端人才,实现人才振兴。在乡村在市场化、城市化、网络化背景下,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多变,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尤其是一些落后思想观念,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宗教迷信、宗法观念的蔓延,因此,导致一些农民的物质化和肤浅化,一些人的理想动摇,精神世界空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威受到强烈冲击。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强势介入和引导,用科学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武装农民的头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精神追求和实践能力。使群众群众直面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观点时具备辨别是非、区分利害的能力。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党的政策主张和方针,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五大振兴,人才振兴非常关键。毕竟,其他领域的复兴有赖于人才这个支柱。在我国的乡村振兴产业中,要培养一支始终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政治人才和坚强工作队伍。要做好新时期新农村新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三)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普及,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实现组织复兴的需要。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乡镇和基层领导机构是保证党的基本方针、新政策、决策过程和部署落实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是凝聚群众、领导群众的核心,即列车运行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工作在基层开展的基础,是党与农村农民之间的主要桥梁和情感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弱,直接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强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下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为指导,建设思想更加纯洁、纪律更加严明、作风更加优良、党内生活更加规范、组织能力更强的基层党组织。把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基层新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科学理论水平。充分发挥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力引擎作用,使基層党组织振兴成为带领当地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社会的强大战斗力。

(四)全面推进马列主义在农村的普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需要,是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振兴的需要。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讨论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挖掘优秀的农耕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和习近平的讲话,是马克思列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为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新时代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乡村文化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3]发展乡村文化,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在文化建设中,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认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村农民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农村文化振兴。在我国乡村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现象错综复杂。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时代新风。

在中国农村地域文化中,传统生活文化与地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交织在一起。各种文化现象错综复杂。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使广大村民群众能够充分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方法,能够甄别乡村文化的精髓,提高农村文化发展水平,确保乡村文化振兴不走偏。

(五)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建设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态家园,实现农村生态振兴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仍有赖于粗放稳定的增长。它不仅给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和影响,也给农业发展带来污染危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彻底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关键的环节和重要内容。推进农村生态振兴,必须依靠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在农村的普及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普及,强化农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系统认生态识,建立绿色发展的思想共识,为乡村生态振兴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活动中时刻注意生态问题。积极营造农民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农民的一致追求。

参考文献

[1]  郭燕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延安乡村产业振兴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2]  白金朋.中共中央 国务院 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8/09/26/020660105.shtml,2018-9-26.

[3]  新华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2017-10-2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专项“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8CMYJ11)”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场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180127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