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

2020-07-09周瑾瑜

天津教育·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周瑾瑜

教育部1999年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国民素质,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人才。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群体层次各异,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弄清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干预,是建设平安校园、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校园治安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犯罪的多元因素分析

(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同步

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正是生理方面发展的巅峰时期,女生身体逐渐发育丰满,男生身高快速增长、变声逐渐完成。身体虽然得到了快速发育,心理方面的发展却滞后缓慢。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因为胸部发育丰满而走路含胸不自信的女生,或是因为处在变声期声音变细而自卑的男生。加之我国心理教育尚未普及,家长、教师往往更注重身体变化和成绩高低,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难以得到及时纠正,且内心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对沟通交流方式的正确把握,所以很容易使用带有攻击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二)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

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在青年时期、大学时期尤为凸显,是正常存在的心理状况。具体表现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寻求刺激及感官愉悦、敢闯敢拼、干劲足等,例如:善于使用新兴媒体、喜欢挑战极限运动、积极创业等。对于这三种心理,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得当可以帮助塑造三观、充分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引导不当则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刑事案件中,时常可以看到受淫秽影片的影响而好奇强奸的案例,或是模仿暴力恐怖片为寻求刺激而进行抢劫偷窃的案例,或是心存侥幸找人替考及用其他方法作弊的案例。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心理失衡,虚荣心作祟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逐渐出现唯利是图等拜金主义倾向。大学生作为半踏入社会的象牙塔群体,需要独立生活却受学业限制而没有收入,绝大多数都是靠父母的支持以维持在校生活。现如今的高校校园存在着很大部分的不良攀比情况,攀比吃、穿、用等一系列外在的肉眼可见的物品,一部分家庭条件稍弱的学生,在同学穿戴时尚、吃用奢侈的对比下,感受到自身的家庭条件难以供应其想要的高消费,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状况。在自尊心驱使、难以向父母开口要更多生活费的情况下,许多学生会剑走偏锋,通过偷盗抢劫,甚至代孕、卖肾等来获得金钱购物,满足内心的虚荣。

(四)三观塑造关键期,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今后行于社会、为人处世的标杆和价值取向,因此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正值三观塑造的关键期,而从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普遍可以发现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例如:前几年震惊全国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分析吴谢宇的成长环境,可以发现严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塑造孩子正确三观的根源所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有责任对孩子的三观进行矫正。

(五)高校心理疏导困境或成诱因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共七个方面的内容。而许多高校虽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处,却形同虚设,许多心理咨询教师也并非专职。就笔者周围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状况不尽如人意,学生们不相信学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度和可信度,且出于对自身隐私的考虑,担心在学校心理咨询会泄露隐私,因此更多会考虑选择校外医院,而校外医院的心理咨询通常费用高昂,且质量参差不齐,由此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拖再拖,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学生若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则很有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导致犯罪。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具体办法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教授专业知识的义务,更应肩负起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的责任。高校应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系统灵活地抓好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同时,高校更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积极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对思想出现偏差的学生予以及时纠正、正确引导、积极帮扶。

(二)积极推进高校普法工作,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高校应加强普法工作,积极推进高校的普法工作不应局限于课堂,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构建“学校—学生—家庭”三方干预机制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影响,需要发挥学校、学生、家庭的作用,构建稳固的三角形干预机制。学校方面,加强信息收集,及时发现关注在校学生的心理异常,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上下联动,加强宣传,收集报告学生的异常心理状况和举动,及时派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干预,情况严重的应通知家长。学生方面,要加强对人际关系的把握,遇到问题多沟通多交流,主动寻求帮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独立于集体之外,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家庭方面,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提高对孩子心理状况的重视,不片面地提高要求、标准,注重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把握,积极主动、情绪平稳地进行沟通,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引导、纠正,遇到困难可以向学校反映,寻求學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四)家长提高对学生心理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多方面引导成长

大学生作为刚成年的特殊群体,内心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家长从孩子上大学开始就放松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监管和关注。家长应该及时转换思想,在给孩子更多自主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孩子心理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发现异常要及时讯问,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取温和平等的沟通方式,保护其自尊心。同时,家长应主动调整心态,多鼓励、多支持孩子的选择,减少心理上的压迫,不只是片面关注成绩,更要关注思想品德、精神状况、人际交往等心理层面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五)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制度,积极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

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业上的问题,更要面对人际交往、抗挫抗压、就业压力、三观塑造、恋爱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心理咨询的功能,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作用。提高心理咨询的师资水准,保障心理咨询的质量;严格落实心理咨询保密制度,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鼓励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配合校园普法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犯罪心理的干预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观念。

三、结束语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日益多元,如何降低大学生犯罪率,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充满阳光的群体,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悉心教育,积极引导,防患于未然,将大学生犯罪的萌芽扼杀在摇篮,并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三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