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

2015-10-21沈燕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玉兰余华三观

沈燕

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描写了许三观因为遭受了生活的苦难而去卖血的经历。这十二次卖血各有其目的,而在卖血过程中血的象征却又各不同。通过对去卖血、卖血时、卖血后的人物的具体描写,使文章既悲剧又不乏幽默。探究这部作品中血潜在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血;象征意义

在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苦难,由于无法克服困难,而采用卖血的方式度过难关。从一开始没有卖过血到后来知道卖血代表身子骨强第一次去卖血,直至最后一次卖血。在这十二次卖血过程中,许三观卖的不仅仅是血,更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体现出来。许三观卖血更多的是为了他人,体现了许三观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和精神。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朴实的形象。

一、血是力气

许三观原是不知道卖血的概念的。这个概念是许三观在去村里看望他爷爷那段时期知道的。他爷爷问他有没有卖过血,到后来看到桂花母女,再到后来问他叔叔,才确定在村子里,没有卖过血的男人是娶不到女人的,卖血代表着身子骨强。正是这样的观念,促使了许三观第一次卖血。这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与阿方和根龙一起去的。第一次卖血的经历可以说对许三观影响重大,包括卖血前要喝很多水、要给血头东西、卖血后要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以此来补血等等的规矩。为许三观后面的十一次卖血作下了铺垫。与后来许三观遇到来喜、来顺时,教他们卖血的规矩是形成对应的。

“我们卖掉的是力气,你知道吗?”[1]这是阿龙对许三观说的。因此,在这里,血象征的是力气。第一次的卖血,许三观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把力气卖掉得到的钱来娶老婆,这是为了自己。而许玉兰就是这个女人。这个后来使许三观丢人却陪许三观走完一生的女人。

在这里,要提到的是卖血过程以及人物言行体现出的落后的思想。村子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卖血到底代表着什么,只知道卖血可以赚钱,并且是比种田耕地多好几倍的钱,体现一种盲目;他们在卖血前喝大量的水,虽然知道这样对身体是不利的,却仍然固执不前,不改习性,体现了村里人的思想落后性;去卖血时为了不检血,送血头东西,以及书中描绘的血头的“私事”,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的状况。

第一次的卖血,血是力气。

二、血是债的偿还

许三观因为许玉兰的背叛以及许玉兰不给他留面子,弄得他做“乌龟”的事众人皆知,从而讨厌起许玉兰,却想起了曾经的林芳芬。以至后来与林芳芬发生关系。

因为觉得林芳芬对自己好,就把卖血得到的钱给林芳芬买了肉骨头、黄豆、绿豆和菊花。在这里,血是许三观对林芳芬的偿还,也因为这样的偿还,才弄的这私情人皆知,卖血钱被许玉兰拿走,导致了后来家里家外的活都由许三观干。

这是许三观第三次的卖血,血是债的偿还。

三、血是无私的付出

在许三观十二次的卖血中,大多数是为了他人。那是无私的付出。

出于多种原因,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住院需要医药费,可是没人出医药费。一乐的亲爹何小勇不承认一乐,许三观也不肯付钱。后来,方铁匠叫人把家里的东西搬完了之后,许三观下定决心去卖第二次血,把家重新弄回来,替一乐还债。虽然他在卖血之前,叫两个儿子长大去做一些事情解恨,但是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情有可原,毕竟许三观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我想起来了,许三观就是你?你就是那个乌龟……”[1]这是李血头说的话,在这里,许三观面子上是挂不住的,心里是难受的,但是却还是卖了血。这足以看出其憨实的品质。这是许三观第二次卖血,血是无私的付出。

书中写道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等等时期,人民的东西被全部拿去交工,有了大食堂,大田。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可以一起享福,是当时人民所想的吧!可是最后,生活过得并不好。就如许三观说的:“吃一顿饭比打架还费劲,把我们的三个儿子都要挤坏了,我里面的衣服全湿了,还有人在那里放屁,弄得我一点胃口都没有……”[1]。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无奈。

后来,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已经喝了好几天的粥了。一天,是许三观的生日,那天晚上,许三观给全家人做了一顿幻想中的饭菜,一家人和气融融。这样的场景在大荒之年是很难见到的。第二天,许三观为了让全家吃上一顿好的,又去卖血了。书上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现在眼前一阵阵发黑,心跳得像是没有力气似的……”[1]还有:“许玉兰掉出了眼泪……然后举起手去檫脸颊上的泪水,再用手指去檫眼角的泪水”[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以及动作描写,写出了当时生活的艰辛,也写出了许三观为了这个家庭无私付出,虽然说,“从中国传统的伦理体系上说,父母卖血养家糊口符合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生存概念”[2]但是许三观朴实却善良的形象仍然如此闪亮。这是许三观第四次卖血,血是无私的付出。

许三观后来的第五次到第十一次卖血,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深沉的父爱,是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帮孩子、救孩子的。准确地说,文革时期许玉兰受到批斗,家庭面临着破碎;后来,知识青年下乡,使一乐和二乐下乡去了。直到后来,一乐生病,二乐的队长来家里,使许三观接二连三的卖血。虽然已经濒临死亡,却仍然想着一乐,对于这个不是亲生的儿子,许三观并没有吝啬,并没有放弃一乐。这种付出是无私的。

值得一提的是,许三观在这段时间认识了来喜和来顺两兄弟。许三观把自己所知道的卖血的规矩教给了两兄弟,可以说,又有了卖血的“继承者”。

四、血是油漆

“我老了,我的血没人要了,只有油漆匠会要……”[1]

许三观最后一次去卖血,却被当时的年轻血头嫌弃,他想着如果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眼泪无息地落下了,在城里的街道走了一圈又一圈,他的人生仿佛在一瞬间崩塌了。

书上讲到三个儿子对许三观的行为,只觉得丢脸。不禁在想,难道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只是卖血吗?许三观一辈子都在卖血,他用他的血养活了一家人,到了老年,就只是得到儿子们冷漠地对待。这就像是农村里的老一辈们,辛苦劳作了一辈子,到了老年,还不能安享晚年。

许三观虽然老了,他的血的确是死血比老血多了。可是那些老血在它們还是活血时,是载着一定意义的。因此,这是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没有卖成,但它绝不是油漆,他的价值是远远超过油漆的价值的。

综观《许三观卖血记》,通篇写了许三观的悲剧人生。许三观的一生是离不开卖血的。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许三观的意识以及生存方式只能依赖卖血。卖一次血可以得到三十五元就这样使一家子坚持了下来。许三观的血不仅仅是血,那是一种对家庭的负责,一种对品质的诠释,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无奈。《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写出了许三观一生卖血生存的故事,也折射了这么一批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大跃进以及十年文革的社会现状。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2]洪治刚.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玉兰余华三观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三观壁画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责任、价值与力量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