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的思考

2020-07-09张荷洁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生实际学习材料数学思考

张荷洁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数学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学习材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载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又存在许多的困惑: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处理,但却偏离了学生实际;有的教师选择了“绚丽多姿”的学习材料,却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有的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热热闹闹”,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等。文章试结合本区教学的课堂实践,谈谈有效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学习材料;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数学思考;蕴含价值

一、呈现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照本宣科”,但应该贴近学生实际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情况下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但尊重教材不是“唯”教材,学习材料可以是“基于”教材,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呈现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照本宣科”,但应该贴近学生实际,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需要来调整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

例如在本区的一次校本研修活动中,有三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执教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由于教材上学习材料是静态的,三位教师都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时,三位教师使用的学习材料分别是:●、小棒和立方体,意图通过数数让学生感受1000有多大。

在讨论交流时我们认为:粗看这三种材料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实●的排列方式主要是并排和相接两种,用圆片数到1000面积太大,不易观察;而小棒和立方体排列方式不仅可以并排和相接出现,还可以是重叠排列出现,占据空间小,易于观察。但相比之下,小棒本身自然排列单位性不强,要以人为的10根或100根扎成一捆来数数,而小立方体还可以用三维重叠排列(拼成一个大的立方体)的方式呈现,不仅可以横着、竖着数数,还可以用不同计数单位来数数,应用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能让学生更便捷地发现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还有利于立体空间观念的渗透。

因此我们认为用小立方体来数数,图形排列更整齐、简洁、直观。这种学习材料的处理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应该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努力的方向,我们认为在学习材料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例如本区在“实践与应用”领域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的“简单的测量”。预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米和厘米的认识,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经历观察、猜想、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思考方法。为此我们选择和使用的学习材料很简单:一是实际测量工具;二是学生自己身上的“活尺子”(如一柞、一庹、一步的长度等);三是教室里学生身边的物体(如桌子、门窗和地面等)。在学习中学生经历的数学活动是:一先测量“活尺子”;二用“活尺子”测量身边的物体,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三选用合适的实际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知识与技能,还经历了观察、猜想、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了数学的魅力与作用,得到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较好地達成了目标。

三、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热热闹闹”,但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数学思考

教学实践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简洁有效的学习材料,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数学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更要提倡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由浅层思维自然提升到深层思维。

四、学习材料的利用不应“匆匆而过”,而应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习材料对不同的孩子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价值,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深层次发展。

例如本区一位教师在浙江省组织的“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四年级“折线统计图”,就是有意识做到了对一个学习材料的分层使用,深刻挖掘其蕴含的价值,教学片段如下。

1.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用屏幕展示:陈东同学0~14岁身高统计表。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数据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生:画统计图。(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能非常清楚地看出陈东几岁时的身高具体是多少。

师:如果不比划,你还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一个年龄段的身高吗?

生:画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你们有没有听过?老师把它画出来。(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2.学习新课,探索新知。

师:请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你看得懂了什么?

让学生静静地看图并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反馈交流(略)。

引导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用线的变化来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预测一下陈东12岁身高会怎样变化?

……

然后教师提供12岁的身高数据是135厘米。

师:请你将12岁时的身高也画到图上去,你会画吗?(引导学生描点和连线)

师:想象一下14岁时的折线会怎样变化?

生:稍微陡峭一些。

师:如果继续长,接下去的身高会怎么样?(课件表示出20岁以后的岁数图,是一段水平线平)

师:14~20岁没有画出来。你预测一下身高怎样长?

教师出示数据14~20岁身高数据,让学生在练习纸上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师:看图说说哪些年龄段身高长得最快?

师: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学生提建议)

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一个材料的分层使用,深刻挖掘所其蕴含的数学价值,至少有以下几点:(1)数学生活化;(2)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3)学会一种推测;(4).渗透一次品德教育。

综上所述,正确把握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握好有效学习的第一关。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鱼塘”,使学生在“鱼塘”里快乐地捕获,让学生在获得“鱼”的同时,获得“渔”的本领。为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投入知识学习的海洋,数学教师对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要精心预设,课中要善于发挥教学机制,把握课堂生成,使学习材料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海琼.数学课堂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26):44-45.

猜你喜欢

学生实际学习材料数学思考
小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做法
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