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探讨

2020-07-08邱艳林张梅琳邓小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替代性妇女困境

邱艳林,张梅琳,邓小华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培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群团组织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的改革是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以更实的举措推进妇联改革,深化基层妇联组织改革,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加大攻坚克难力度,确保改革在基层落地[1]。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妇联改革的重心在基层,目标是提高服务能力,关键是攻坚克难、出实招。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组织改革的决策部署,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相关制度,围绕“强三性”“去四化”①的要求进行系列改革,进一步增强团结教育妇女群众、宣传发动妇女群众、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组织功能。

如何推进妇联改革?存在两种学术思路。

思路一:时间维度、微观视角把握妇联的多重制度逻辑,思考妇联改革的方向。陈佳俊[2]从时间维度梳理了新中国群团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和特征,指出新时代群团组织改革要突破旧有逻辑和路径依赖,调和国家—组织—社会等方面的多重逻辑。如何突破和调和?毛丹和陈佳俊[3]的后续研究对此进行了推进。通过观察L市妇联改革实践,他们发现妇联在2015年前的改革中呈现出“钟摆”现象,时而向党政部门趋同,时而又向社会组织趋近。其成因在于制度安排、上级指令和妇联干部行动的共同作用,妇联改革应从制度和行动者两个方面寻找方向,可维持现有格局不变进行局部改革,也可开展全面改革(在党政机关设置妇女工作部门,将部分妇联干部纳入公务员系统,其他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思路二:妇联组织的“结构—目标—机制”调整。关注妇联组织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的运作机制是否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陈伟杰[4]认为在党群整体结构中,妇联组织结构调整主要通过组织扩张、组织吸纳、科层再造、组织延伸等途径进行,实现妇联对妇女群众的可见、可及,从而解决妇联组织的邻近性问题。与邻近性相对应的是替代性困境,需要妇联调整和聚焦组织目标。运作机制上,妇联可立足于科层制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层级妇联组织之间的合作,保持不同层级妇联组织的侧重点,不同层级的妇联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体系。概而言之,妇联改革在理念层面要理顺中心任务与基本职责之间的关系,在机制层面要由结构调整转向机制调整,在策略层面要兼顾立足妇联的内向式下移与同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开展合作的外向式扩展[5]。

两种思路都看到了妇联组织目标的分散性,组织行为的多样性。 “正式组织是基于多种利益和目标之上的政治联盟。一个组织内的偏好和目标时常是不一致的, 又是变动不居的”[6]。在多重制度逻辑下,妇联的组织目标是动态调整的、服务对象是多元的、业务是泛而不专的、部分妇联干部是争取进入体制内的积极行动者,因此妇联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是被打折扣的。随着党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增强以及社会组织成长,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具有了多种选择。现代化进程加速,妇女群众身份更加多样,身份认同更加多元。在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受到削弱,形成了替代性困境。

突破这一困境,妇联需在性别平等领域占据结构洞位置,形成在这一领域的排他性优势,确立妇联组织的不可替代性[7]。然而,比占据结构洞位置更重要的是维护结构洞位置。结构洞位置上的参与人具有增强“连带”战略优势的行为能动性[8]。妇联需要发挥行为能动性,在党政相关职能部门、其他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建构的竞争环境中,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工作格局中,找到维护结构洞位置的方法。这就如同银行在完成营业网点布局后,思考如何设计拳头产品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让客户产生信任。对此,现有研究暂未给出明确的回答。

图1 既有研究的替代性困境分析框架

高勇[9]提出的“关切式参与”对从产品设计角度破解妇联组织的替代性困境提供了启发。关切式参与是以公共关切为驱动、更具“批判性公民”色彩的参与行动。在关切式参与模式中那些对政府持中立甚至怀疑态度者,出于公共关切进行的制度化参与行为,促进了政府治理,进而提升了城市整体的政府信任水平。

从妇联的项目运作来看,“三学三赛”、“双学双赛”、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孵化园[10]等项目存在着关切式参与的逻辑,即运用符号资源进行群众动员,群众以公共关切为驱动力参与行动。“组织越是运用符号资源进行动员就越容易形成有共同价值的群体”[11]。关切式参与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妇女群众对妇联的信任,形成有共同价值的群体。以公共关切为源动力的关切式参与是破解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一种行动方向。

图2 关切式参与视角下的替代性困境分析框架

综上,本文将在国家—次级群体—社会的框架内,探讨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如图2所示,关切式参与视角下的替代性困境分析框架强调以关切式参与来破解替代性困境,妇联的工作领域和方向以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为指引,而不必限定在性别平等领域。预期结果是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性优势,而不是某一领域的排他性优势,进一步增强妇联组织的群众性,提升妇联组织作为群团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

二、研究策略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首先要对关切式参与和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这两个概念进行操作化。

对关切式参与的操作化,采用主客体结合的原则进行。既从关切式参与概念本身剖析,又考虑服务对象的特征,逐步实现关切式参与与妇联工作情境的结合。从概念本身来看,关切式参与属于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政府信任的范畴。与政府绩效论强调政府有绩效才会有信任的观点不同,社会资本论认为发生连接才会有信任。边燕杰认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是联系性,这种联系性体现在成员联系性、结构联系性和资源联系性三个方面②。三种联系性可理解为成员间的互联、结构上的互嵌和资源上的互通及共享。发生连接就是要力求在以上三个维度产生联系,关切式参与可以成为妇联与妇女群众产生联系的有效途径。从服务对象的特征来看,妇联运用关切式参与争取和团结的对象是那些对妇联工作了解不多、甚至持怀疑态度的妇女群众,而不是具有精英色彩和代言人性质的妇女代表、妇联执委。此类对象的常见行动策略是中立和沉默,背后的动机是不相信依靠妇联能够满足自身工具性需求,而更倾向于依靠血缘、业缘组织甚至民间各种非法组织。

综合主客体两方面的特征,并借鉴边燕杰对联系性的维度分析,关切式参与被操作化为参与的内容倾向、参与密度、参与效用、参与深度四个维度。参与的内容倾向即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主题才能将妇女群众聚集起来,采用问卷中“妇女群众关心的事”和“最希望从妇联获得的支持”两个问题对参与的内容倾向进行描述性统计。参与密度分为个体密度和组织密度。个体密度是个体(参与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能够参与活动的频数,表现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从不参加。组织密度是组织方在有限的接待能力下能够接纳参与者的数量,表现为报名人数、实际参与人数。要反映妇女群众对依据公共关切设计的活动项目的参与意愿,组织密度比个体密度更具优势。故选取“是否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是否愿意参加‘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两个问题对参与密度进行描述性统计。

参与效用即依据公共关切设计的项目能否满足妇女群众的工具性需求,由群体层面的满意度体现。选取“妇女之家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否给生活带来了积极变化”和“对两癌救助工作的满意度”两个问题进行测量。参与的内容倾向和参与密度回答的是成员间的互联,而参与深度回答的是结构互嵌和资源共通、共享的问题。对参与深度的探讨,定性研究方法比定量研究方法更加适合。因此,本文不对关切式参与中的参与深度进行测量和探讨。

图3 核心概念操作化过程

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本质上是竞争力问题,这种竞争力体现为参与度(人气)和满意度(口碑)两个方面。参与密度和参与效用回应“人气”和“口碑”这两个竞争力的核心要件。至此,对关切式参与和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操作化完成(见图3)。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探讨也具体为三个递进问题: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是什么?公共关切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妇女群众是否对依据公共关切设计的项目表现出更高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关切式参与可以成为破解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一种行动方向。

(二)数据与变量

本研究使用了2018年S省妇联开展的“S省妇联组织在妇女群众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调查”的调查数据。该调查的纸质问卷面向全省22个市州定向发放,网络问卷进行随机补充发放,共收到针对妇女群众的有效问卷为3 641份(其中纸质问卷3 505份,网络问卷136份)。将问卷中的年龄变量按照通用划分标准划分为5个年龄段,形成年龄段变量③。将居住地为县、乡、镇的个案归为农村组,居住地为市(区)的个案归为城市组,形成城乡变量④。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的性别、年龄、年龄段、城乡和民族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见表1)。总体而言,样本的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均占样本总量的90%以上。样本的城乡分布接近7∶3,城市居民占67.1%,农村居民占32%。样本的性别分布以女性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0%。

三、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

(一)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

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以问卷中“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和“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两个问题进行测量。对于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询问被访者是否关心子女教育、妇女就业、健康养生、婚姻家庭关系、邻里和睦、理财、厨艺以及手工艺制作等事宜,数据处理时将每个问题设置为二分变量,1代表肯定性回答,0代表否定性回答。运用统计软件制作出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频数分析统计表(见表2),获得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描述性统计。具体而言,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呈现以下特征:

(1)高度关注子女教育。3 641名被调查者中有2 933人表示关注子女教育,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0.6%,位居妇女群众公共关切首位。

(2)普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3 641名被调查者中有1 898人表示关注妇女就业,有1 849人表示关注健康养生,百分比分别为52.1和50.8,位居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第二、三位。

(3)婚姻家庭关系仍占有一席之地。3 641名被调查者中有1 731人表示关注婚姻家庭关系,百分比为47.5,接近50%,位居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第四位。

与上述关注相比,妇女群众对财富增值、邻里关系、厨艺制作以及手工艺品制作的关注不具有普遍性。

选取问卷中对“妇女群众期待妇联提供的支持服务”一题来明确妇女群众的服务需求。询问被访者是否期待妇联提供学习机会及技能培训、孩子管理及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就业支持、法律援助、文艺活动、生活救济及帮扶、妇女儿童救助政策宣传及研究以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等支持服务。数据处理时将每个问题设置为二分变量,1代表肯定性回答,0代表否定性回答。运用统计软件制作出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频数分析统计表(见表3),获得妇女群众期待妇联提供支持服务的描述性统计。

表3 妇女群众期待妇联提供的支持服务的频数分布(N=3 641)

续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各项期待妇联提供的支持服务中,学习机会及技能培训占据首位,其次是孩子管理和家庭教育。这与“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一题采集的数据是一致的,侧面检验了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信度。

(二)公共关切的城乡差异

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是否具有城乡差异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城乡变量将样本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组别(城市组中共有2 443条个案,农村组中共1 176条个案,未填写居住地信息的个案被处理为缺失数据),对城市妇女群众和农村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形成了表4和表5所示的频数分布。

表4 城市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的频数分布(N=2 443)

表5 农村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的频数分布(N=1 176)

对比表4和表5发现:总体上看,城市和农村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排名前两位的都是子女教育和妇女就业,但在排名第三的关心事项上出现了差异。在子女教育和妇女就业之外,城市妇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是健康养生,其次才是婚姻家庭关系,而农村妇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是婚姻家庭关系,其次才是健康养生。从细项上看,妇女群众关心的事情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以下差异:

(1)农村妇女群众对妇女就业的关注高于城市妇女群众;

(2)农村妇女群众对邻里和睦的关注高于城市妇女群众;

(3)农村妇女群众对婚姻家庭关系的关注高于城市妇女群众;

(4)城市妇女群众对健康养生的关注高于农村妇女群众;

(5)城市妇女群众对财产管理的关注高于农村妇女群众;

(6)城市妇女群众和农村妇女群众对厨艺和手工艺制作的关注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关切式参与对替代性困境的作用

破解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需要确立两个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一是妇联对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妇联对妇女群众的不可替代性。前者由制度设计确立,具有稳定性。后者由妇联的竞争能力确立,具有可塑性。运用关切式参与增强妇联的竞争力、破解替代性困境,除了准确把握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主要方面外,还要验证关切式参与对提升妇联组织竞争力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反映在妇女群众对依据公共关切设计的项目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上。

(一)妇女群众对依据公共关切设计的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意愿

基于妇女群众公共关切而设计的项目能够获得妇女群众更高的参与意愿吗?数据给出了肯定回答。妇女群众对“是否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回答显示,3641名被访者中有3403名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占到了被访者总数的93.5%。而妇女群众对“是否愿意参加‘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的回答显示,只有58.2%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41.9%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参加。这与表2所反映的妇女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关切相一致,证实了妇女群众对符合自身公共关切的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意愿。

(二)妇女群众对依据公共关切设计的项目具有更高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92.34%的被访者认为妇女之家开展的技能培训给她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变化,对妇女之家开展的技能培训表示满意。有64.8%的被访者对“两癌救助”工作表示非常满意,26.6%的被访者认为基本满意,合并计算有91.4%的被访者对两癌救助工作表示满意。项目设计符合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是高满意度的基础和前提。

可见,关切式参与能够提升妇联组织的竞争力。关切式参与视角下的妇联工作聚焦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设计符合妇女群众公共关切的精品项目,吸引不熟悉妇联工作甚至对妇联工作持怀疑态度的广大妇女群众参与到精品项目中来,提升精品项目的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妇联组织的群众基础。“群众性是妇联的生命线”。群众基础的增强实际是妇联生命力的焕发,在与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群团组织的公平竞争中产生竞争性优势。妇女群众虽具有多种身份认同,但作为理性选择的个体,在多个服务供给商面前,会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身关切的供给商。妇联组织的替代性困境得以破解,不可替代性确立。

本文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以妇联组织的替代性困境为研究对象,提出运用关切式参与破解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分析框架。运用S省妇联开展的“S省妇联组织在妇女群众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调查”的调查数据,对妇女群众的公共关切进行了统计描述,从妇女群众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

统计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妇女群众高度关注子女教育、普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仍然重视婚姻家庭关系。从城乡上看,城市妇女群众更关心健康养生和财产管理,农村妇女群众更关心妇女就业、邻里和睦和婚姻家庭关系。城市妇女群众和农村妇女群众对厨艺和手工艺制作的关注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来看,妇女群众对符合自身公共关切的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意愿,对符合自身公共关切的项目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关切式参与对妇女群众参与意愿和参与满意度的提升可以巩固妇联组织的群众基础,有益于妇联形成竞争性优势,进而突破替代性困境,增强其政治整合功能。

关于未来研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本研究主要是对妇女群众公共关切以及关切式参与的效果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没有对影响关切式参与的原因进行解释。受限于调查数据中变量的测量层次,也没有对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进行假设检验。二是没有对影响关切式参与预期效果的具体因素进行探讨。比如,关切式参与的预期效果除了与项目设计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公共关切外,还与妇联组织提供的社会资本有关。为此,未来研究可使用测量层次更高、信息含量更丰富的数据,从原因解释和影响因素分析角度探讨关切式参与对妇联组织替代性困境的作用空间。

注 释:

①保持和增强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着力解决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和娱乐化等问题。

②边燕杰教授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做的题为“关系社会学与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的学术讲座中的讲话。

③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44岁以下为青年,45岁-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④城乡变量的有效个案数为3619,缺失值为22;年龄段变量的有效个案数为3522,缺失值为119。

猜你喜欢

替代性妇女困境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困境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当代妇女的工作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