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

2020-07-06周冰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摘要】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人心,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只重视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开始向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素质化方向发展。为了能够满足新时期国内基础阶段数学教学的需求,文中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来对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并结合我国基础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给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旨在提高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120-02

引言

在教师的思维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步骤去学习、掌握新知识,这个过程只是延续或者重复前人的教学活动而已,并不能够把它与创新精神划上等号。但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却是思维独立的重要起点,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创新。那要如何才能够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让学生保持对数学课程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呢?关于这个问题,较为常用的办法就是利用数学问题的设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是以问题作为基础进行的。陈景润之所以摘得“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就是源于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考。由此可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就要从数学问题开始着手。

一、利用问题构建“困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困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克服难题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之情。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学生一旦遇到不懂或者难懂的题目,就会向老师、同学请教,对于自身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了“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依赖性,给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严重阻碍。例如教师针对学生在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出现“胡拉乱扯”的情况,设置了一道这样的数学题:“同学们,在小镇上有一个渔夫,他有一艘很大的船,他在这艘船里装了43只山羊,绵羊25头,那么请问大家,这位渔夫他有多大的年纪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有许多学生抢着回答:“老师,是68岁。”此时教师不要急着回答问题,而是把黑板上的问题中所涉及到的数字后多加了一个“0”,改成了430和250,再提出问题“现在渔夫的年纪有多大?”此时会有一些学生开始迟疑,还有一小部分大胆的学生回答“680岁”。接下来教师把“430”和“250”改成了“4”和“2”,这个时候全班迅速地安静下来,只有一两个比较活泼的同学会开玩笑说渔夫的年纪只有5岁。随后教师就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困境”中自由讨论。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认为教师出的题目不正确,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题目中的数字错了……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给予评价,而是再编一道题:“何同学家养了两只小鱼,一只小乌龟,请问何同学今年几岁?”通过引导与再次讨论之后,学生终于意识到这些条件与数量其是没有直接关系,而此类题目也是没有答案的。通过这种利用问题构建出的“困难”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够让学生用创新的角度去探究问题。

二、对问题进行“改装”,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对于事物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他们并不感兴趣。如果教师再沿用传统单一化的讲授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会逐渐地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也会错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机。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采取一些科学、高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随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与引导,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原本枯燥、无趣的数学问题上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改装,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这样导入问题:“同学们,有一天狮群里的狮子王要给站岗的小狮子们奖励,说到‘你们天天站岗很辛苦,本大王要奖励你们,每个人三块牛肉!这个时候小狮子们不乐意了,认为给得少。这个时候狮子大王又说到:‘那要不每两只狮子给六块牛肉吧。狮子们仍然不同意,觉得牛肉给得太少了。最后狮子大王牙关一咬,说到:‘那这样,我给你们每十人分三十块牛肉,这回不少了吧?这个时候小狮子们纷纷高呼‘大王万岁!不过在角落里,有一只小狮子低着脑袋皱着眉头,始终一言不发,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只小狮子为什么这样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吧。”这个时候班级里学生的情绪高涨,讨论的过程激烈,教学效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带有良性竞争意识培养的方式把问题置入到學生的数学问题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采取质疑问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由于我国长期地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只重视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优劣,把学生数学成绩和学生的个人能力相互挂钩;在教学中教师是以讲授模式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在讲台下方一边低着头记笔记,一边听着教师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良性的师生沟通与交流。虽然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学生长时间地处在这种动的环境下,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师生间的良性沟通,引导学生勇敢、主动地表达出不同的看法或者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加法各部分的关系后,就有许多学生提出问题:“老师,X等于多少?”“老师,X为什么不读成‘xi,而是读成艾克思?”“老师,X是哪个科学家发明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这种符号?”“老师,这个X可以把它写在等号的右边吗?”“它为什么能够代表未知数?可以用其他的符号或者字母代替不可以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中找出学生在该章节内容中学习的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这样教师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动向,这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极为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仅要深度探索与发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而且还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出一个高效、科学的“问题”式学习情境,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由学生自行控制,教师从旁协助与启发,这样就能够把数学问题的作用与价值发挥出来,让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积极创新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全新的思维角度来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黄伟.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32):134-135.

[2]赵彩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131-132.

作者简介:

周冰(1992.10-),女,汉族,江苏苏州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