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群关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策略

2020-07-06徐峥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学为中心群体

【摘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构成集体的基本要素之一。以群体去个性化现象和群体极化现象对集体中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对于探索实现有效的学习者为中心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策略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学为中心  个体  群体  心理效应  学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02-02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构成班集体的基本关系。学生作为群体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集体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因此以个体与群体关系常见的心理效应为切口,将为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学习提供有益探索。

一、个体与群体间的心理效应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的影响

群体与个体间的影响会随着情景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其间表现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便是群体与个体间的心理效应。群体去个性化现象和群体极化现象便是个群关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一)群体去个性化现象及其对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的影响

群体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之中的个体因社会约束力的降低,进而为个体从事反常行为创造了条件。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影响共分两种:一是集体中由于责任划分不明确,致使学生个体推脱原本应承担的责任;二是由于学生个体以“匿名”的形式淹没在集体中,致使集体或教师的约束力下降。

【案例】小组活动,活而不动——责任分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众多的河湖》

探究活动: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大洲作为谈论对象。介绍该大洲的主要河流及其基本信息。(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积极讨论着问题。)

展示环节:(一番推脱,最后教师指定了一个人)我选择亚洲……这个……(课堂陷入尴尬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方式。然而置于小组之中的学生个体就会 “群体去个性化”的影响。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只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但对于学习的分工并没有进行明确划分。因此在讨论中的责任主体是不明确的,其所承担的责任是分散的。群体去个性化现象的负面效用,其实就是指在责任分散的群体中,人们更容易失去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更容易做出有违于常规的事情。

【案例】还没轮到我,我已经轮过了——匿名隐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富庶的四川盆地》

活动任务:根据四川盆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如何发展这里的经济。

分工:四个大组分别对应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精神生活。

(展示环节)第一大组:发展农业可以……(其他大组依在讨论,教师多次提醒,但依旧声音不断。)

第二大组:发展工业可以……(三、四大组在窃窃私语,第一大组却对于别人的回答好像并不关心)

案例中讨论环节的明确分工有助于学习个体在明确责任的驱使下有效参与学习。但在展示环节,轮到的小组处于明确的角色中,未轮到或是已完成展示的小组又处于了“匿名隐形”状态,进而出现了失常的学习状态。这就是群体去个性化现象的另一表现,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是以“匿名”的形式存在的,他人的行动与己无关,于是自己参与的意识就大大减弱了。

(二)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对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的影响

群体极化现象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其原有的观点或态度倾向得到加强,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強到支配的地位。个体受到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其行为会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发生偏转,因此其在学教中带来的影响也分为两类:一是学生个体受到集体的影响,原本并不强烈的消极意识被不断放大、强化;二是学生原本拥有积极的意识,但是受到集体的影响,致使被减弱甚至消失。

【案例】被“平反”的牛角尖——冒险偏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师:楚汉之争,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请同学们分析成败的原因。

生1: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律,赢得了民心。项羽骄傲自大,纵兵杀掠,大失民心。(教师一番夸赞)

生2:项羽运气不好!(班里一阵哄笑)那个“笨老头”指错了路,项羽才会乌江自刎!(班里又是一阵哄笑)

师:这位同学太厉害了,说得很有道理!(班里再次一阵哄笑)

生3:刘邦、项羽运气都挺好的……(哄笑声越来越大,场面失控)

案例中学生的“牛角尖”回答受到教师的完全肯定,加之一次次集体哄笑声的助推,给学生造成了这是正确行为的假象,于是其行为越演越烈。这一情景即群体极化现象中冒险偏移情况的出现,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其冒险心态被不断扩大。

【案例】被冷落的烹饪材料——谨慎偏移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研讨展示课:《如何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探究活动:十二道“史”味 (探究国家统一、分裂的影响)

教师出示十二个史料(学案及PPT上有大片文字,学生发出抵触的声音)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选择多个史料,论证得出一个关于国家统一或分裂影响的结论。展示环节中,几个学生针对排序靠前的史料作了分析,之后一片寂静。

案例中的教师结合热播节目,搜集了丰富的史料,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探究活动。但活动参与度不高,成效不理想,究其原因便是群体极化现象中谨慎偏移的情况所致。所谓“谨慎偏移”,就是指原本积极的情绪因为受到集体的影响而被弱化直至消失。案例中文字量大,展现形式单一,让学生意识到了学习活动的枯燥性和困难性。加之,教师未对课堂起到恰当的调节,致使消极情绪被放大,最终导致探究活动的失败。

三、基于个体与群体间心理效应的历史与社会学教策略

以学习者为中心即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据,引导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任务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基于个体与群体间的心理规律所采取的学教策略将为探索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提供借鉴。

(一)隐者无忌 明者有责

【案例】“实名制”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逐水草而居》

探究活动:解密奇葩

教师展示被打了“马赛克”的四张图片。要求:学生推测马赛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说出理由。学案上记录讨论的成果,每一项都需注明提出人的名字。

小组活动分工不明导致责任分散,进而在群体去个性化现象的驱使下出现活而不动的情况。案例中探究活动的设计明确了任务,进行了分工。关键是要求全员参与,且每一项任务均要求“实名制”记录在学案上。所以这一份“实名制”的学案不仅可以落实学生探究的成果,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起到时时提醒、刻刻督促的效果。该做法的实质就是针对“群体去个性化”的心理现象,将集体完成的任务明确地划分到了每个个体,以组内异质的活动原则将个体责任不明的“隐者”转变成为了责任明晰的“明者”,由此来抑制消极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活动效力。

(二)彼此交织 化暗为明

【案例】由此及彼,由始至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垂直的生计》

探究活动:生存大PK  XX中学VS印加帝国

活动规则:1.四个大组依次参与四个回合:食、衣、住、行;2.展示观点,他组可以反驳,但必须理由充分。

(展示环节)生1:可以用数目来建造房屋。生2:安第斯山区非常寒冷,木头建造的房屋御寒效果差。生3:可以用力气大的动物来搬运货物。生4:力气大的动物体型也大,无法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

组间异质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战现象,即个体处于“匿名隐形”状态,他们对于他组漠不关心,致使活动参与度下降。案例中教师以PK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以反驳他人的形式来促使学生时刻关注他人表现,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旨在减少群体去个性化现象在组间异质小组活动中的负面影响,就应设计出组与组互相交织,人与人发生碰撞的思维活动。由此消除学生“匿名隐形”的状态,使学生参与活动由此及彼,由始至终。

(三)情理交融 亦张亦驰

【案例】“无厘头”中也有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垂直的生计》 探究活动:生存大PK  XX中学VS印加帝国——只可采取与印加人所处时代相匹配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級上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逐水草而居》

探究活动:解密奇葩——根据打了“马赛克”的四张图片,推测马赛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述两个案例在上文中已有体现,这两个探究活动的“无厘头”要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基于学情源于学生生活,同时要为学习活动而服务。新颖、开放的“无厘头”活动形式,可能因为学生的过度热情,以至于偏离探究方向,最终事与愿违。以上两个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则兼顾了学生感性和理性认知。如生存大PK规定“只可采取与印加人所处时代相匹配的措施”。例如解密奇葩中规定“要说出推测的理由”。这两条要求在活动之前教师就予以强调,这就为活动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有效的指引作用。可见由群体极化现象所带来的冒险偏移,是可以通过教师理性的预设和感性的调动来予以克服的。教师在设计开放性程度较高的教学活动时应作出明确且符合理性价值标准的活动要求,进而将学生的冒险情绪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四)整体设计 环环相扣

【案例】活动的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框题:《中华文明的曙光》

解密游戏——新手教程

师:新手玩游戏,先得经历新手教程环节。一来是教会你们如何来解密(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资料),二来可以给你们确定正式游戏时你们适合什么难度。老师这里有四个难度——传奇级、专家级、职业级、业余级。你们最后能参与到什么级别的游戏,就由你们在新手教程中的表现决定了。

(同学们跃跃欲试,前面环节表现积极,积极争取可以优先选择的权利。选择传奇级、专家级学习的小组并没有出现畏难情绪)

上文中提到的“十二道史味”活动和该案例中的解密游戏活动,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该案例中教师以“解密”主线贯穿全课。新手教程环节作了充分的知识、能力铺垫,同时难度级别是学生自发选择的,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相反,“十二道史味”活动却是在这节课中突然出现的,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学生的积极情绪自然更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可见,课堂中出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中的谨慎偏移,是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未作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铺垫所造成的。因此学习活动设计的应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注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学生的积极情绪才能被放大,消极情绪才能被化解,教学的实效才能得到保障。

群体去个性化现象和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历史与社会课堂学教中的个人与集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依据学情、教情,合理调配学生的“明确责任”或“模糊匿名”状态,运用群体极化的相关心理规律将学生的积极情绪转化成强大的课堂助推力,并在持续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理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牛学文,中学社会学科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道俊、郭文安,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

作者简介:

徐峥(1988-),男,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作者曾获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学为中心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