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就业形势下师范院校日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

2020-07-06孟令秀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复合型课程改革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的用人类型也发生了转变。而一直在原有课程设置下培养起来的师范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企业用人类型的需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完美对接,日语专业势必要根据企业的用人类型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就业形势  课程改革  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94-02

一、日语专业当前现状及就业形势

自2000年以来,日语发展势头迅猛,全国510所高校先后开设了日语专业,日语人才曾一度供不应求。日语专业发展过快,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当前日语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课时不足、专业性扩展类课程不足、实践研讨课缺失较多,基础语言课程效果不佳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师资有限和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之外,就是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一系列原因,其中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用人成本逐年提高,一部分通过“低人工”来盈利的企业不得不迁往东南亚等人工成本低的国家。这一部分日企的迁出,并不代表需求岗位少了,恰恰相反,日语毕业生岗位需求数每年仍成递增趋势。这是由于另一部分留在国内的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再是仅仅掌握了语言技能的人才,而是具有“日语+能力”的人才。因为这一部分企业是通过改变用人类型来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的。也就是说当今企业需要的是日语复合型人才,即“一人多用”。不仅要求员工会日语还要会至少一门技术,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也解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

为了拥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这些企业招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然后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企业内部培养这样的人才。但是,这些只具有单一能力的毕业生薪资要比具有“日语+能力”的毕业生低很多。所以说,以往单一的日语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日语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类型

师范院校,顾名思义主要针对师范生进行培养 。因此,一直以来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侧重于日语语言文学等,课程设置比较单调,仅仅培养了学生单一的语言能力。所以,就业时目标也比较单一。主要从事教师、口译、笔译等单纯需要日语的工作。对于企业中专业性比较强的翻译工作,需要培训后再上岗。而今,整个社会大环境变了,教师岗位随着日语专业扩招趋势的逐渐减缓甚至停止,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因此,日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不再包含教师岗位,主要面向企业。而企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也要进行机制改革,进而改变用人类型。企业用人类型改变了,师范院校原本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如果师范院校不及时对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做出改变的话,就会有大量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被社会所淘汰。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日语专业在培养学生方面不得不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培养。

三、课程改革必要性

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的根本要求。

高校培养学生,是为了给用人单位输送人才的。出口决定入口,也就是说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也要随之变化,进而高校日语课程设置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会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会因为缺乏人才,不能继续发展。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赢”,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作出调整。特别是原本培养人才形式单一的师范院校更要大胆地迈出课程改革的步伐,根据人才需求方向,改革课程设置,使“入口”与“出口”实现完美对接。

四、课程改革的策略

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社会就业形势要求日语专业必须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之路,必须解决由学日语走向用日语的转变,适应社会需求,要达到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宽领域、多种渠道就业的目标。因此,日语专业的课程改革要以以下三方面为目标进行改革。

(一)培养更高素质更高水平的日语专业人才

新社会新形势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的日语知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具有高尚人格的日语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培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

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2.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3.具有日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日本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科学研究、以及参与各领域实践的能力。4.具有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沟通与理解能力、组织领导和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

(二)培养“日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师范院校原本主要培养师范生,侧重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由于十几年来的发展,日语专业的开设已逐渐趋于饱和的状态,教师岗位需求人数锐减,大多数师范生已经无法从事教师行业了。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毕业生的出口就转移到了企业。最开始,单一型的人才就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即,以往的企业是通过多人合作来完成一个项目。例如,日语专业的人才只负责沟通各部门,技术部门的人才则只负责项目的运行。这样,不仅增加用人成本,也容易导致各部门沟通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人才相一致,大力培养具有“日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增加特色课程

师范院校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及对学生“日语+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考虑根据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系列课程。例如:开设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工业日语系列、文献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更多企业提供日语专业人才。

如今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外语的学习,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延伸扩展。日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优先使用好日语语言工具的优势,通过学习发掘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而日语专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方健壮;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1年01期

[2]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年04期

[4]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作者简介:

孟令秀(1982.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复合型课程改革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