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0-07-06余佩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后遗症康复家庭

余佩娜

(舟山市定海区岑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浙江舟山 316053)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高达25%,而且幸存下来的患者也多半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运动障碍、言语不清、认知障碍等,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1]。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护理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提高与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对2017 年8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27 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给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53 例, 依据奇偶数分组法将53 例患者分为2 组。 观察组:27 例, 男16例,女11 例;年龄61~83 岁,平均年龄(71.41±2.10)岁。 对照组:26 例,男14 例,女12 例;年龄60~82 岁,平均年龄(70.84±3.15)岁。2 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26 例选择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引导患者遵医用药,发放健康知识小手册,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的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及安全措施。 观察组27 例选择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其干预措施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导患者定期曲屈膝关节,定期外翻足部,同时定期外展、曲屈肩关节,由近关节到远关节逐步进行关节训练, 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承受能力调整训练时间,通常控制在10~30 min[2]。坐姿训练是发病后4~5 d进行的床上活动, 通常由30°角逐步增加到80°角,站姿训练主要是对患者肢体支撑的站立训练,如通过借助病床栏杆或家属搀扶等,使患者有着力点,通过外界的支撑达到站立的目的,当患者自行站立,无须借助外界力量,则可引导其进行走姿训练,从原地踏步、迈步逐渐发展到平地行走,之后再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坡度行走及楼梯行走[3]。 (2)语言功能训练:语言不清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语言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简到难,先引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鼻吸气,嘴呼吸,通过多次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肺活量,之后进行舌尖运动训练,咽喉、唇、舌、软腭等部位进行单独运动后,再进行口面多个部位的交替运动,口面肌肉能够较好地控制后再进行吹气训练[4]。 之后再进行构音肌肉动觉训练,通过软毛刷、少量冰块等刺激患者的软腭及口面肌肉,同时引导患者利用录用或者照镜子的方式进行发音训练, 从简单的语音语调开始训练,之后再逐渐训练词组、句子。 (3)认知功能训练:为患者安排脑力活动训练, 引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如让患者简单分析动物或物品的相关特点,如“狗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特征”“汽车有几个轮子”等,同时引导患者积极听收音、看报纸、看视频等,并协助患者理解和分析所听到的或浏览到的内容,日常生活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给患者布置简单的脑力任务,如回忆往事、视觉搜查、简单的计算等,以此提高患者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5]。

1.3 观察指标

2 组干预前后均选择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选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选择生存质量简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环境影响、社会功能4 个生活质量指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主要通过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完成各项数据的对比和分析,2 组FMA 评分、ADL 评分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选用(±s)表示,组间差异实施t 检验,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2 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2 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环境影响 社会功能观察组(n=27)对照组(n=26)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36.25±6.36(61.66±5.32)ab 36.34±7.22(47.65±6.14)a 36.53±4.62(63.41±5.46)ab 37.10±4.71(50.19±6.27)a 33.92±4.83(60.27±5.50)ab 33.87±4.31(46.58±5.41)a 35.64±5.26(61.28±5.45)ab 35.57±5.37(47.59±6.28)a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FMA 评分与ADL 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2 组干预后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干预前后FMA 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s),分]

表1 2 组干预前后FMA 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s),分]

组别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D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7)对照组(n=26)t 值P 值27.68±15.69 28.13±16.38 1.142>0.05 53.28±28.87 32.51±17.14 21.371<0.05 30.86±13.55 31.47±14.18 1.356>0.05 56.12±19.61 40.88±18.53 20.523<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指标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上升较对照组明显,2 组干预后生活质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疾病,俗称“中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国内文献报道,脑卒中病死率高,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幸存者多半留有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属的照顾与看护[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脑卒中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临床上除了进行有效的治疗外,积极的护理干预也是不可缺少。

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是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康复训练,加快患者各项机能的康复,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致力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主要任务为通过患肢功能锻炼, 如按压、按摩等,加快患肢的血液循坏,达到预防关节痉挛及关节僵硬的目的[7]。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从坐姿训练到站姿训练到走姿训练,从易到难,通过循环渐进的训练,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也是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舌尖运动训练、声音刺激、口语练习等,可加快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同时通过刺激和引导患者,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8]。 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控制运动量,运动量不可过重,以防肌肉拉伤。 该研究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家庭护理干预后患者FMA 评分和ADL 评分明显上升,患者心理、生理、环境、社会4 项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护理中推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FMA 评分与ADL 评分,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后遗症康复家庭
春天的“后遗症”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家庭“煮”夫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