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2020-07-06周祖刚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跛行小针刀腰椎

周祖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绵阳医院(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LSS 的病理表现为神经根管、 腰椎管与椎间孔异常狭窄,进而引发马尾或是神经压迫综合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与腰腿痛,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之一[1]。 其高发群体为中青年,多采用按摩、局部封闭和针灸等物理疗法,但复发率高,患者仍伴有顽固性疼痛和功能障碍等表现。 西医主要采取手术疗法,但其创伤性大,耐受度低,术后并发症多,需要寻求新型疗法。 该研究主体为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54 例LSS 老年患者,旨在探究小针刀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主体为来院治疗的154 例LSS 老年患者。 纳入标准为:经CT 检查诊断为LSS;伴有间歇性跛行与腰腿痛等症状;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为: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临床资料缺失;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随机分A 组和B 组,分别是78 例与76 例。 其中,A 组男47 例, 女31 例; 年龄范围是61~84 岁,平均年龄(64.95±0.74)岁;病程范围是5~13个月,平均病程范围(6.57±0.47)个月。B 组男46 例,女30 例;年龄范围是62~86 岁,平均(64.64±0.69)岁;病程范围是4~14 个月,平均病程范围(6.95±0.41)个月。比较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B 组行常规治疗,即骶管封闭疗法,操作流程为:于骶管内的硬膜外行封闭治疗,使用利多卡因(2%)麻醉,穿刺点为骶管裂孔。 成功穿刺后,嘱患者轻微咳嗽,待脑脊液流出后,行回抽治疗,观察有无脑脊液或是新鲜血液,注入利多卡因5 mL,再推注10 mL 的生理盐水与10 mg 的地塞米松,再推入10 mL 的生理盐水、500 μg 的弥可保与40 mg 的曲安奈德。 期间需观察患者体征,适度调节推药速度,询问患者的治疗感受。 每周治疗1 次,1 个疗程为2 次,治疗1 个疗程。

A 组行小针刀治疗:结合患者症状、CT 与X 线片确定治疗节段。 行常规消毒处理后,于棘突旁一横指部位进行穿刺治疗, 局麻后在L4-5 椎板间孔部位垂直进针,待接近神经根后,患者下肢伴有热感与酸胀感,接触神经根后,可出现下肢放射性麻木感。需适度退针,待下肢症状消失后,于椎板间孔上下行横行与纵向剥离,若椎间孔紧张,可进行上下左右摆动,对针刀切口行扩大处理,待出现下肢轻松感或热感后,即可出针,每周1 次,1 个疗程为2 次,连续治疗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疼痛度评估工具为视觉模拟量表(简称VAS),分值介于0~10 分,疼痛度与分数负相关。

1.4 疗效评价标准

腰椎功能评估工具为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简称JOA),维度包括主观症状(分值为0~9 分)、临床体征(分值0~9 分)、日常生活受限(分值0~14 分)和膀胱功能(分值-3~0 分),共29 分。 优为>25 分;良为16~24 分;中为10~15 分,差为<10 分。

完全治愈:腰痛症状彻底消失,并无跛行,能够进行正常的体力劳动;显著疗效:腰痛症状显著改善,步行500 m 内不伴有跛行,难以耐受过度劳累,可进行轻度的体力劳动;初见成效:腰痛症状有好转,步行100 m 内不伴有跛行, 可进行轻度体力劳动; 未见疗效:连续治疗1 个月仍伴有明显的腰痛症状,伴有跛行,难以耐受体力劳动[2]。

1.5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选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表达是(±s),经t值对比与检验,计数资料表达是[n(%)],经χ2值对比与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总有效率

A 组的总有效率为97.44%,B 组为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对比总有效率[n(%)]

2.2 对比疼痛评分

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 组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对比疼痛评分[(±s),分]

表2 对比疼痛评分[(±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A 组(n=78)B 组(n=76)t 值P 值6.74±0.68 6.71±0.64 0.282 0.779 1.16±0.41 3.87±0.58 33.404 0.000 61.417 28.869 0.000 0.000

2.3 对比腰椎功能评分

A 组的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对比腰椎功能评分[(±s),分]

表3 对比腰椎功能评分[(±s),分]

组别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 膀胱功能A 组(n=78)B 组(n=76)t 值P 值6.57±0.95 4.32±0.88 15.238 0.000 6.08±0.45 4.49±0.71 16.643 0.000 11.35±1.32 9.31±1.24 9.879 0.000-1.02±0.32-1.98±0.45 15.288 0.000

3 讨论

LSS 的致病原因较多, 病理表现为椎管各径线明显缩短,对硬膜囊、神经根与脊髓产生压迫感,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异常[3]。 其高发年龄为60 岁以上,行走较长一段距离后可出现下肢无力或麻木等症状,休息后便无典型症状。 病情加重后,患者行走短距离,便会出现明显症状。

中医学将LSS 划分至“腰腿痛”与“痹症”范畴,病机与病因为气血不足和肾气亏虚, 无法儒养经脉,外加寒、风、湿等外邪侵入,易导致经脉闭塞,引发疼痛。临床多为患者行保守疗法,但其创伤性较大,根治性不佳[4]。 小针刀常被用于LSS 治疗,操作简单,具有微创性,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少。 其治疗目的是维持脊柱力学的平衡度和松解粘连, 小针刀类似于手术刀,可在病变部位进行剥离、松解与铲削处理,以降低炎症部位内压,避免神经血管被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以改善缺血与缺氧表现,进而促进炎症吸收与消退[5]。 其会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改善局部组织的动态平衡。 此外,小针刀有针刺效果,针感强烈,可发挥调畅气血与通经活络等治疗作用[6]。 其治疗原理是破坏LSS 患者的力学稳定结构, 利用针刀的机械触击解除神经根压迫,可导致内源性镇痛物质的有效分泌,改善病灶组织微循环,促使炎症与神经根水肿消退。但若为重度LSS,则难以彻底消除症状,需要选用其他治疗方式。 术前需评估椎管管径宽度,降低治疗危险性[7]。

结果中,A 组的总有效率 (97.44%) 高于B 组(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针刀治疗该病的效果较佳, 能够缓解老年患者的跛行症状,恢复其劳动能力,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后,A 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针刀治疗可减轻痛感, 对于疾病的治愈率较高。 A 组的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针刀治疗可改善腰椎功能,最大化清除腰椎功能障碍,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

猜你喜欢

跛行小针刀腰椎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黑龙江东部某牛场泌乳牛跛行调查及其与产奶量、胎次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关系研究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小针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小针刀配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
有限减压配合Sino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