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椎管狭窄的应用价值

2020-07-04谭速成

介入医学杂志(英文) 2020年2期

谭速成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椎管狭窄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2例确诊为椎管狭窄患者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病例均经过临床证实,将后处理图像与轴位图像相比较。结果:122例椎管狭窄中先天性椎管狭窄15例,后天性狭窄89例,混合性狭窄4例,共计108例,CT轴位图像诊断为87例。结论: 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椎管狭窄的诊断能够明显提高检出率,诊断结果优于CT轴位图像。

[关键词]椎管狭窄;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

CT后处理技术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通过多种重组方式能够对于复杂的解剖位置进行诊断,如对椎管狭窄的观察比较直观,但由于技术制约诊断效果不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影像学逐渐进步,后处理技术在对脊柱复杂解剖位置中的诊断效果较以前明显提高,能够对椎小关节及椎管狭窄的结构进行准确的诊断,相比于普通的X线检查,误诊率及漏诊率较低。

椎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类病变,指椎管的容积变小,因椎管内壁向内突入导致椎管管腔变窄,包括中央型椎管狭窄和侧方型椎管狭窄,致椎管内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受压。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椎管狭窄。16排螺旋CT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特别是具有强大的后处理能力,对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对122例确诊为椎管狭窄患者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椎管狭窄检查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组122例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58例,年龄17-83岁,平均65.9岁,12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以腰腿疼及麻木为主要症状,行骨科门诊专家对症治疗后部分症状明显改善。

1.2方法

应用飞利浦16排CT,采取仰卧位平扫。扫描采集层厚为3mm,管电压140KV,管电流300mA,矩阵512X512,显示野(DFOV)25CM。将扫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

1.3数据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不同方法下计算出椎管狭窄检出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16排螺旋CT后處理技术明确诊断108例椎管狭窄,其中先天性椎管狭窄15例,后天性狭窄89例,混合性狭窄4例。122例患者中,CT轴位图像诊断为87例。

3讨论

3.1椎管的解剖

椎管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椎管连成,上接枕骨大孔并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椎管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后壁为椎板及其间的黄韧带,侧壁为椎弓根和其间的椎间孔,后外侧为椎间小关节[1]。其内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椎管狭窄症可能由于脊椎内骨性通道缩窄或软组织肥厚(或两者同时存在),从而压迫椎管内结构,如脊髓、神经根、脊神经节和脊神经等[2]。椎管以第4-6胸椎最为狭窄,颈段以第7颈椎、腰段以第4腰椎较小。椎管狭窄的原因有①先天性,如软骨发育不全、椎弓根短、骨硬化症、椎板位置异常或齿状突发育异常等[3];②后天性狭窄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椎体滑脱以及后纵韧带和黄韧带肥厚、钙化、骨化等刺激周围神经及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水肿,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3.2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

椎管狭窄CT诊断的管径测量国内外标准不统一,个体差异比较大。本病应该密切结合临床,部分有肯定的椎管狭窄影像,并不一定有临床症状,这与病变的发展和机体适应能力相关。椎管狭窄的CT影像表现可分为径线测量法和椎管狭窄面积测量法。椎管的有效矢状径:颈椎管≤9mm为绝对狭窄,9-10mm为相对狭窄;胸腰椎管≤10mm为绝对狭窄,10-12mm为相对狭窄。所谓有效矢状径有椎间盘膨出和突出、后纵韧带钙化等情况应该测量实际径线。椎管狭窄面积标准:硬膜囊横截面积≤100mm?时才能诊断椎管狭窄,100-130mm?多为轻度狭窄,测量椎管的横截面比测量硬膜囊方便准确。但这种方法不能对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做出准确诊断。

3.3 CT轴位图像漏诊椎管狭窄的原因

普通轴位CT扫描由于层厚及层间距较大,对于部分椎管狭窄容易漏诊。CT轴位图像数目较多,图片缺乏直观的诊断,容易使读片者顾此失彼从而造成漏诊。CT轴位像由于成像为横断位,无法多角度成像,部分狭窄病例无法全面观察,

3.4 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椎管狭窄的优势

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更方便、直观、准确的显示椎管狭窄的形态、狭窄部位及解剖关系。MSCT的Z轴分辨率提高,MPR图像基本达到各同项性[4],即MPR图像质量与传统轴位图像质量基本相同,但在MPR图像中重建轴位图像,可以在矢状位上360?任意变换角度,解决了因椎管角度过大的难题。在冠状位上也可以任意变换角度,避免了因脊柱侧弯传统轴位图像不能左右变换角度的缺点,从而可以做到每个部位都能显示真正的正中层面,全方面观察狭窄的形态。曲面重组能将不同层面的椎管在同一平面显示,直观的显示狭窄的位置,与椎间盘的关系以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情况。

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重组方式将椎管和周围结构充分显示,在诊断椎管狭窄方面具有方便、直观、准确的优势,提供的信息丰富,对多发椎管狭窄、椎管狭窄伴钙化、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优于CT轴位图像。随着多排螺旋CT的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必将为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孟庆学,柳澄,田军.脊柱和脊髓.实用CT诊断学,2009,07(1):682.

[2]李果珍 脊椎退行性病变和脊椎狭窄症.临床CT诊断学,1994,10(1):659

[3]郭启勇 椎管狭窄.实用放射学,2007,1(3):241

[4]李院华、胡爱生、廉红祥 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4,12(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