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

2020-07-04陈春华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小学数学

陈春华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備受推崇的有效教学基本原理,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保持一致,改变过去这几个方面互不相干或各自为政的不良局面。这里所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拥有共同的目标,其中教师的教学是为学习目标而展开,学生的学习是为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投入的,教学评价又是针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和方法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能够改变过去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一致性的局面,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课堂实践

怎样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数学教师尤为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题,因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个教学要素有着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各个要素互不相干或各自为政。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和方法,加强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好课程教学当中的思路与方法,对各个教学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并借助科学化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达成,构建与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相符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师生围绕知识传授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因为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或者是学习,而是教、学、评这几个要素的综合统一体。换句话说,教、学、评是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不属于没有多大关联的独立部分。如果忽视了这几个要素的联系,就会让教学活动变质,把原本的双向活动转变成单向的知识灌输或者是学生单一化的知识探索,让课堂教学因为丧失互动性而变得呆板乏味。教、学、评不一致的话会出现教学中的脱节问题,从而影响数学教学活动顺利地推进,以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是不能替代的。其原因在于小学生理解以及分析能力相对较低,好奇心比较强,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过于混乱与教学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小学生在心理层面上渴望获得同学与老师的认可,但是又因为诸多能力与思维的限制,不能够构建独立而又完整的知识体系。假如教、学、评当中的某个环节没有和其他部分保持高度一致的话,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同样的,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也会受影响,轻则造成学生无法顺利理解数学课程当中的知识点,重则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备受打击,也让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遇到大的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方法

(一)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落实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以及优化设计的过程,给数学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教师提前把握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做好教学规划,建立一个明确而又统一共享的教学目标,保证各个要素的安排,都把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根本方向。教师是数学教学的指导者与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所以数学学习成效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教师无法完全掌握,这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与评价目标展开综合研究,最终得到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具备统一性特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教师需要先对学生对一位数加减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假如学生在这一部分内容掌握上还存在缺陷与不足,就需要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添加这部分内容,基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一位数加减法学习向两三位数加减法学习的成功过渡,促使教、学、评保持一致性。不然的话,学生在前面的内容学习中就没有奠定好基础,致使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时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密切结合课堂生成,动态优化教学计划

在具体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学计划仅仅是一种参照物,在很多时候无法完全依照预定计划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施。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很有可能会偏离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仍旧按照原有计划推进教学,会导致“教-学-评一致性”受到影响。为了避免出现教、学、评相互脱节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当中的有效生成,并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化调整,防止出现照抄照搬和机械化教育的情况。例如,在对元角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面额不同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换算方法;然后利用人民币设置相关问题(如小亮到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一把尺子2.5元,一支钢笔10.8元,一个笔记本4.6元,小亮一共花费多少元?如果小亮带着20元去购物,还能够剩下多少元?),指导学生掌握人民币购物时的简单计算方法。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话就可以暂停原定计划,再次带领学生梳理元、角、分之间存在的关系,促进对教学计划的动态性调整,为“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三)基于课标分解指导,开展分层教学评价

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实践中,课标分解占据重要地位。也就是说在保证教学目标整体一致的同时,强化教学目标的分段性,把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阶段,为小学生的学习理解和实际应用提供便利。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教师需要落实分层教学评价,其原因在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想要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就需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所以实施分层教学评价非常必要。例如,在对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几种图形变化关系,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不能够对轴对称进行深刻理解与掌握。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组,让已经掌握有关知识点的小组练习综合性习题,让另外一个小组再次学习分析轴对称知识,在突破学习难点之后再完成综合练习。如已经给定三角形ABC,分别围绕三角形的B点顺时针旋转90度画出图形、围绕C点逆时针旋转90度画出图形。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互动交流当中平等地完成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并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

(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密切教、学、评的关联

“教-学-评一致性”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要求教、学、评三方面保持密切的关联,同时这几个方面要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相辅相成。在这几个要素构成的体系当中,评价环节最易被忽视,因为在一个完整的课堂上,通常是教与学占大多数时间,给“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达成带来了不良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当中渗透过程性的评价方法。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很容易出现将小数点点错的问题。为了突破这样的教育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成要求学生查找原因,指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等知识点方面解释小数加减法知识。这样就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巩固课程教学的同时,让过程性评价发挥出积极作用,确保教、学、评高度一致。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逻辑所在,其中涉及到了教、学、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的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学、评共享学习目标,最终才可以满足一致性要求。在做好目标设定后,需要安排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任务,最终让几个要素互相匹配,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理顺各个教学关系,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一致性”策略进行综合剖析,将其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活动当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小学数学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