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兰简论

2020-07-04周建忠

江苏教育 2020年7期

【摘 要】王兰老师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良好的训练,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她将教育看作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她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快速成长为一名教育教学反思型的实践家。与此同时,王兰独有建树地形成了以“和谐美丽”为主要特色的儿童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理论。她的五代嫡系弟子,一脉相承,各有成就。作为一代名师,王兰爱儿童、爱教学、爱教师、爱学校的精神,生动诠释了一位老教育家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王兰;本真和谐;美丽语文;五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K825.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07-05

【作者简介】周建忠,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主审专家。

一、渊源有自,训练有素

王兰,1925年出生于河北曲周,1938年入曲周县简易师范学校,一年后因战事影响被迫中断学业。1939年,由于父母双亡、失学,王兰寄居北京舅舅彭八百家。彭八百(1882—1971),原名彭鸿恩,字溥皋,号耕兰山人,为河北曲周望族。先后在军队、地方担任要职,为国民政府高级文官。同时又是著名画家,善画兰石,出版《彭溥皋石兰》。齐白石评语:“自古画兰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技矣!”张大千有言:“求之古人,尚无其敌,况今人耶?”书画家张九峰序称“兰石并二郑鼎足而三”,即与画兰大家“二郑”(宋末元初郑思肖、清代郑燮)齐名。1949年后一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王兰亲炙其舅,耳濡目染,晚年还回忆舅舅画兰的精义,“写意画就是要传神,要有生气。比如画兰草,你就要认真观察它,叶子是怎么长的,花儿是怎么开的,抓住它的特点、精神。画的时候还要有自己的创见与风格,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感情”。

王兰得到舅舅多方面的教导与熏染,所以才可能触类旁通,厚积薄发。一是兰花形象。兰花绰约多姿,典雅脱俗,幽香高洁,直接影响了王兰的审美观,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顯高华雅致之气质,至今还是一袭红衣,温婉动人,仿佛就是兰花的化身。二是兰花魅力。兰花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直接影响了王兰的人生选择:一生追求,不求闻达,坚守阵地;一心向教,乐此不疲。虽然95岁高龄,为了去学校方便,依然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小区,修道立德无怨无悔。三是艺术气质。她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行为,听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四是画兰感悟。通过对舅舅画兰传神的感悟,抽象出教师授课的目的,“不是灌输给学生死的知识,而是要塑造他们的灵魂”。五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将教育看作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对教师个人而言,我们要投入理想热情,乃至整个生命,要视课堂为生命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当你真正开始认同这项事业的时候,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去看学校,你会发现,教育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事业”。

二、精益求精,勇于反思

1947年,王兰的丈夫作为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到南京一所中学任教,王兰随夫迁居南京。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王兰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1951年以妇女代表的身份,在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市妇联的一位领导根据王兰的情况:读过师范,聪慧机灵、能说会道,而且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于是推荐她到蓝家庄小学任教,这就是王兰教育生涯的起点。

入门迟、不熟悉教学,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王兰全身心投入:在教室外、窗户前,边听边记,专心致志;学生放学后,苦练粉笔字,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深夜,授课的内容全部写出来,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烂熟于心。这就是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通过反反复复听、学、思、练,从而达到“熟”的程度。

其实,刻苦认真是所有名师的特征,王兰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特别刻苦,愿意付出数倍于他人的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她边教边学,自创了一套教学具,学会了手绘幻灯片,制作《小蝌蚪找妈妈》的幻灯教具,总是不满意,修改了5次。每次的讲稿,王兰都要反复修改打磨,最多的改了9遍,这是青年教师难以承受的,王兰不仅挺过来,而且迅速完成了新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跨越。4年后王兰被调入省重点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任教,“认真”加上“平台”,自然脱颖而出,第二年她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师。

王兰的第二个不同之处:她是一个自觉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她能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的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她“一生为了孩子好”,注重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要“上好每一节课,不放过每一个难点;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后进孩子”,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了四个关键词:宽容、期待、欣赏、赞许。看似平常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涉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的重大问题。王兰有名的金句:“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聪明。”她说,老师对学生的热忱鼓励,或发自内心的期待,都会使学生从老师的眼神、微笑、爱抚、赞扬中得到一种信心和力量。

王兰的第三个不同之处:她是一个反思型教育实践者,这也是最可贵的。她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汉语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困难很大。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拼音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让汉语拼音教学充满趣味性,王兰老师在认真学习新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摸索钻研。她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精心备课,精心制作卡片、图片、幻灯片,比如用硬纸板做6个单韵母字母的教具,还编写顺口溜“小ü真淘气,见了jqx,就把眼睛闭”,等等。借助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抽象的符号具体化。教师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教学效果显著。王兰带领团队总结出“发挥汉语拼音作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新经验,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质量。1964年《人民教育》刊登了王兰的汉语拼音教学经验,1998年《江苏教育》又以“汉语拼音新探”为题进行了系列报道。1994年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摄制出版了《特级教师教拼音》的教学录像带向全国发行。

三、理论建构,思逸研深

王兰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散见于一些精简的短文,更多地体现于长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但在学校的办学经验总结中,在几代徒弟包括一些年轻教师的回忆中,却记录了不少王兰教育思想的金句。

一是语文教育理论。一般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王兰在教学实践中又提出,语文不是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技能的学科,它还承担着塑造儿童美好心灵、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重任,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兰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语文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的升华”。继而提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长江路小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整体风貌: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敏锐而又深刻的时代感悟;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

二是语文教学实践。王兰的课堂教学实践,包括汉语拼音、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指导五大板块,均有精心到位的设计与经验。以阅读教学为例,王兰提出“三线并进,言意兼得”的观点。这里的“三线”是指情感线、思维线、训练线。她强调:读懂教材,拎出三线;教学设计,围绕三线;课堂教学,体现三线。在多年的探索中,王兰构建了“引起兴趣,激发欲望;经历过程,教给方法;设置阶梯,步步爬高;启发想象,注重发散”的教学模式,蓄情于内,激情于生,融情于课,努力使课堂达到过程优化、气氛热烈、教学高效的要求。

三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王兰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使人成之为人。语文不仅是学习、工作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与为人之道以及深邃的思维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我们的教学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对其进行再创造,以达到用教师的智慧去开启学生智慧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关爱、尊重儿童,她说,教师的爱,应该是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即理解、宽容、赞赏。而传统意义上的师爱,是非平等的,非双方自愿的,有强加之嫌,具有施舍倾向与功利色彩。

四是教师专业发展。王兰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都不一样。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会用智慧开启思维,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就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从而感受幸福人生。”针对一般的蜡烛燃烧之喻,王兰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红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升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是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五代师表,一线贯注

王兰多次说过,“培养青年教师是更紧迫的大事”。她主动带徒,答疑,倾其毕生心得;辅导,提供一切资料,目的是“要让年轻人在老一代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樓”。“课堂是有路子和章法的,年轻老师虽然学历高,但不等于会教书,他们缺少‘临床经验,只有被打磨‘入格后,才会少走弯路。”王兰的每位弟子都要经过入格、升格、出格三个阶段的磨炼,入格即掌握基本教法,升格便意味着有了自我发挥和创新的空间,出格则代表出落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长江路小学,许多青年教师都曾有过被王兰当众从讲台上“请下来”的经历,王兰常严肃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不是‘小白鼠,他们经不起实验!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要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喜欢,把学生越教越聪明的老师,这样活得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王兰并不认为培养青年教师仅仅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她认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培养青年教师既有承前启后,也有保持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兰率领自己的团队在全国最早开发了手绘幻灯片、自制录音录像,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步伐,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教育部召开的电教工作会议。1984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胡启立视察学校,称赞王兰“经验丰富,运用幻灯片好,值得推广”。王兰将这一强项传给了第一代徒弟刘军,也将更多的机会给了刘军。

刘军上《小蝌蚪找妈妈》,王兰指导了一遍又一遍,光是教案刘军就重写了4遍。课文中的“迎”和“追”,七八岁的孩子难以掌握其准确的意思。王兰就带着刘军设计和制作幻灯片。这套幻灯片前后修改了5次,从不动到动,从单个动到整体动,设计制作之精,教学效果之佳,被公认为幻灯教学艺术的典范。1991年刘军执教的《小蝌蚪找妈妈》被中央电教馆推荐为卫星教育节目向全国播放,并与海外交流。1994年,由王兰撰稿、刘军执教的《特级教师教拼音》教学录像带在全国发行,后又在江苏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刘军深情回忆说:“王老师总是把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研究,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倾注心血,看到青年的成长,她会发自内心的快乐。”

最令人羡慕的是,王兰至今有五代嫡系弟子,各有成就:第一代刘军,1985年师从王兰,先后荣获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普教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行知教学奖、首批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等称号。第二代宋建玲,先后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玄武区学科带头人、玄武区十佳青年等称号。而第三代薛莉、王欢,第四代钱辞苑、秦钰,第五代赵昌竹,均崭露头角,格局初定。

五、精神引领,名校风范

王兰自1955年调入长江路小学,坚守一线,教学带徒长达65年。王兰作为一代名师,始终与校长、学校融为一体,三者互动,各自生辉,形成了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现象,堪称典范。也就是说,王兰的教育思想、校长的办学重点、学校的办学特色,密不可分,是完全统一的。

仅举三任校长为例,李国材,1979—2000年期间任校长、书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宋红斌,2000年任校长,全国劳动模范、南京市名校长、王兰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卫东,2015年任学校党支部书记,2019年兼任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导、第四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三任校长都是圈内圈外叫得很响的名校长,他们对王兰的尊重、研究、推广,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是为了学校的事业与发展。1987年,学校设立“王兰工作室”;2011年,成立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中心;2015年,建立“兰亭”,表达对从教64年、在长江路小学工作60年、90华诞的王兰老师的崇敬和热爱。

再以“和谐”为例,1985年,学校开展“创设最佳环境,探索最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整体和谐发展”教改课题研究,负责人是王兰。2006年,长江路小学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王兰教育思想传承与教师和谐成长的校本研究”立项。201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名校文化研究中心小学联盟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和谐教育专委会会员单位,召开了江苏省“和谐教育理念与实践暨王兰教学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上王兰从六个方面对“和谐教育”进行了清晰的阐释。

我以为,王兰一生追求本真、和谐、美丽,是学科研究、教师发展、学校事业的有机结合,本真是起点,和谐是过程,美丽是境界。2017年,宋红斌校长领衔承担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王兰‘美丽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践与推广”,在江苏、云南、青海等省20多所学校实验推广,先后召开五次课题研讨会,宋红斌校长认为,“王兰‘美丽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践与推广”的课题意义,将助推语文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实现语文课堂新突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语文教学带来的美,塑造美的靈魂,分享美丽的世界,共度美丽时光。现任校长周卫东认为,王兰老师的“美丽语文”,不是因一枝独秀而孤芳自赏的优雅独舞,而是因生机蓬勃而一歌众和的交响合唱;不是只作静态的一方精致盆景,而是富于动态美的自然气象。这种动态之美,即是一种进入“言语环境”时涵咏吟诵的美好,一种融入“语言情境”中思索追求的美妙,一种抵达“审美境界”时神思超迈的享受。

我也有幸应邀参加了第五次课题研讨会,主持了“美丽语文”沙龙研讨,提出了长江路小学是“美丽语文”的园地、基地、阵地、高地、圣地。王兰不仅是学校的偶像、旗帜,更是与校长、学校和谐相处的共同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与动力。2019年长江路小学的“入学通知书”写道:“诵美丽语文,问科学正道。代代传王兰,薪火掩劬劳。”我坚信,王兰的“美丽语文”会得到更好的传承、更广泛的推广、更深入的研究。

结语

人生的竞争,就是生命的竞争。王兰生命竞争的双重意义在于:一是生命的长度,恒久不变的坚持。王兰今年95岁,是当下中国校园里最年长的老师,也是一直活跃在校园里时间最长的老师。银发如雪的偶像,好学上进的老师,活泼可爱的孩子,古色古香的“兰亭”,构成长江路小学最美的风景线。二是生命的质量,不断升华的努力。王兰第四代徒弟秦钰说:“从她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执著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流星陨落一瞬间的耀眼光芒,不是火山爆发刹那间的山崩地裂,这种热情是滴水穿石的坚韧,是夸父逐日的不懈追逐。”

王兰,一枝灵动的充满魅力的素心建兰,一棵平凡而神奇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