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认识与思考

2020-06-29晁建立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认识培育思考

晁建立

摘要: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基础。为此,2019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这是新时代、新任务、新课题。从什么是高素质农民,为什么培育高素质农民,怎样培育高素质农民出发,阐释了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回答了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政策保障,对做好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认识;思考

一、高素质农民的概念

高素质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爱农业、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体魄、树新风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高素质农民是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骨干力量,是解决“谁来种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一项管当前、利长远的工作,既需要政府部门真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又需要社会各界谏真言、出良策、共参与。我国从2005年原农业部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养新型农民”,再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型职业农民”写入其中,才正式全面开启了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序幕。可以说,起步时间迟、发展历程短、成熟经验缺、推进力度大、发展势头猛是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考察和分析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基础上,得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这一结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而耕地面积只有世界耕地面积的7%。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鎮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兼业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日显突出,农村劳动力素质出现了结构性下降,农业劳动者后继乏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农民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劳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然而,在广大农村,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的不足5%。据统计,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20年后,现在50岁左右的农民将“退休”养老,而在城市打工的“农二代”“农三代”已不会种地,对土地没有了感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二三产业的经营者到农村大规模承包土地,把农业作为“时尚”“休闲”产业时,再谈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为时已晚。

三、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政策保障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解决好耕学的矛盾,使我国7亿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上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国家有关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农民教育更是农业发展的基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展增收渠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部署,探索中国高素质农民培育道路,2013年4月,原农业部科教司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咨询组,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国建立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提出“一个中心”(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四个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三大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阳光工程、智慧农民工程),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这些重要决策的实施,都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方式

解决“三农”问题,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培育高素质农民要本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一)我国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主要做法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提出利用“四个课堂…‘三大工程”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规划出了中国特色农民教育的基本路径。

1、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模式。一是粮食核心区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以滑县分校、永城市分校为代表,围绕实现产粮大县的增产增收,以农广校为平台,整合农口优势资源,结合农时季节,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跟踪服务。二是特色产业区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三门峡市分校为代表,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在广大农村建立农广天地大讲堂,将全国农业教育系统的优质资源整合,制作成移动硬盘,在农村循环播放,方便农民学习。三是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夏邑分校为代表,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在发展“一村一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四是农民子弟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三门峡市陕县分校为代表,重点开展“两后生”(高中、初中毕业后留在农村的青年农民)的素质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技能教育和个性快乐教育融为一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广大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土生土长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切合河南省的农村实际,更符合农民对知识的需求。

2、湖南省模式。湖南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培训资源优势,创新机制体制,依托大户组建实训基地,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带富社员,取得了良好成效,被誉为“湖南模式”。

(二)探索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1、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结合农村生产经营产业,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合作社、办到农业企业,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送教下乡”。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農业大学、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广泛参与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高素质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2、开展分类培训。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系统培训,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经营规模的骨干农民,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农民能力要求的现代经营者;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新型绿色证书)的农民要开展持续跟踪辅导培训;对农业后继人员,通过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农村有志青年,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为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回乡务农创业提供全程免费培训。

五、创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优良环境

高素质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就目前而言,高素质农民面临三大风险。一是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三是土地承包价格上涨风险。为促进高素质农民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营造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环境条件。

(一)享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目前,土地流转机制造成工商资本或承包大户的雇工农业不具备可持续性。主要原因是高地租难以保证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雇工的高成本增加了农业经营者的风险;土地流转价格不统一,导致地价不稳定等等。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营造高素质农民存在的法律环境。

(二)享受系统的免费学习

高素质农民难以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专门的教育培养,这是由高素质农民的特点和责任所决定的。高素质农民要免费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需要专门的机构提供有效培训与教育服务。目前,中国的高素质农民主体是50岁左右的承包大户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对农业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农民不仅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农业后继者的培养。

(三)享受城乡一体的流动环境

高素质农民的来源应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城市市民,同时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高素质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过征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房建设、社会保障和投融资管理机制完善等措施,切实解决转移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将土地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合二为一,使全国2亿多农民工尽快真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将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逐步向城镇转移,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高素质农民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高素质农民到农村创业,现代农业才能获得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认识培育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