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具——敲开数学之窗

2020-06-29朱秋冬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学生

朱秋冬

【摘 要】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教学模式通常是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而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学具的广泛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学具;学生;小学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接受并掌握,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学具的使用,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学具,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课堂中存在的疑难問题,将数学学得更好;巧用学具,打破了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内容;使用学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具的有效使用,带领学生探索新知,敲开了数学的大门。

一、巧用学具,打破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很容易被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迷惑,使学生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固有的数学思维定势。面对学生错误的定势思维,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纠正,帮助学生理清数学解题思路,重新对问题进行思考,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具的巧妙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使数学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很容易把“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求宽”与新知识“已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求宽”发生混淆。如:已知学校有一个长方形花池,周长为18米,长为6米,问花池的宽为多少米?学生误认为是18÷6=3(米)。很显然,学生将花池的周长错误地当作面积来计算了,错误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中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时教师可利用学具——一张白纸来代替花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物,再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地就能够纠正错误进行改正,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路。

由以上例子可知,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学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避免新旧知识间发生混淆,让学生区分知识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对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及掌握,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利用学具,解决疑难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处于由具体向抽象发展的阶段,对数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很难理解,很多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费劲地讲解,而学生却是一片茫然。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有效利用学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深化知识的理解,通过直观形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分数的认知是陌生的,因此,形成初步的抽象认知很有难度。教师可借助教具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首先教师对同学提出问题:“两个同学分一块面包,平均分各自得二分之一。但一个同学没吃早饭,所以二分之一不够吃,想吃面包的四分之一,大家说对吗?”有的学生说四分之一是将面包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变少了;有的则认为四比二要大,所以四分之一分得多。到底哪种情况是正确的呢?这时,教师拿出两张圆片进行验证,将一张圆片平均分成两份,一张圆片平均分成四份,再让学生进行对比,结果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分数的大小。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避免后续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因认知不清形成的错误。

由以上实例可知,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具的利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知识的理解,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错误认识,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使用学具,提高学生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生将知识内容进行吸收转化,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直观地探求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数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感受知识,发现隐含在事件间的数学问题,揭示问题本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数学能力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材中有一道题目:小明和小方分别住在学校的两个方向。一天早上,他们从家里出发同时向学校前进,小明每分钟走45米,小方每分钟走55米,5分钟后小明和小方同时到达学校,请问小明和小方的家相距多少米?这种相遇问题尽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学生的理解比较模糊。在解题之前,教师可借助学具—小球进行演示,用两个小球分别表示两个同学,相向滚动,这时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两人相遇。通过演示,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人相遇的路程既是两家的距离,两人同时出发,相向移动,那一分钟二人所行的路程之和,就相当于速度之和。教师再稍微进行点拨,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解答问题。

由以上可知,教学过程中学具的合理运用,可以揭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理解,清晰地呈现事物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阶段,合理地使用学具,能够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奥秘,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课堂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仪.浅议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43.

[2]季卫平.小学数学课堂因“学具”而精彩[J].教师,2019(26):46-47.

猜你喜欢

学具小学数学学生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