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影音素材”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巧用

2020-06-29彭瑜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高年段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彭瑜雅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便捷的网络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恰当的影音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兴趣大大提升,直观的图像、贴切的音乐,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新鲜感。机遇和挑战是同在的。不得当、粗放的利用方式又会使得图像声音的感官刺激盖过文字咀嚼的思考,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因此,如何更高效、更合理地利用丰富的影音资源,从而更好地为课堂主题教学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一些典型的课例为例,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如何巧用影音素材辅助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影音素材 ;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方向。机遇和挑战是同在的。便捷的网络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恰当的影音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兴趣大大提升,直观的图像、贴切的音乐,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新鲜感。相反,不得当、粗放的利用方式又会使得图像声音的感官刺激盖过文字咀嚼的思考,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更好地为学生创建语言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很有探讨的价值和空间的。

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一些典型的课例为例,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素材选用、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总结升华四个环节探讨影音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题引导,筛选适合的素材

语文教材的编写以专题组织单元,严格筛选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为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因此,我们教师便可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搜索相关资料。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关于汉字的影音素材,实在是太多了。如何选择?以其中《汉字真有趣》这一活动板块为例,为了突出汉字之“趣”,除了教材上建议的搜集字谜、古诗、歇后语、对联等资料外,我更想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从最早的图画汉字——甲骨文入手,感受象形文字的魅力、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按着这样的思路,我从海量的视频资料中搜索、筛选后,选用了《中国文化宣传片—汉字》的宣传短片和《三十六个字》的故事小片。从课堂的反映和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无疑是极好的。

又比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除了互联网上出现的3D复原图外,我便想起了《圆明园》的纪录片。在3个多小时的视频里,根据课文的内容,我精心剪辑出“圆明园的辉煌”与“圆明园的毁灭”2个短片,穿插在教学中,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二、激发兴趣,直观导入

直观形象的影音素材在创设情境、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观看一个精彩画面、电影片段等,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我选择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鄉。”学生在高昂的配乐中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战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壮怀,为课文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

又比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剪辑了《舌尖上的中国》中关于“桂花”作为食物加工的一段短视频导入,让学生通过长焦、微距的镜头,感受极美的画面、细腻的说辞,未见实物先闻其香,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视觉、味觉、听觉交相辉映。

三、课中穿插,画龙点睛

课堂中根据课文内容穿插影视素材最为多见。高年级阅读课文精选大量文质兼美的篇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或节选原著或根据名著改写成现代文,课文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品读课文重点段落,体会人物形象的时候,如果借助影视艺术的独特优势,可以跨越时空、再现精彩片段,从而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变得更有趣味。

又比如在,《慈母情深》一课时,文中有一段描写:“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当时“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我便找到了一段机器轰鸣吵杂的配乐,让学生在轰鸣的配乐中角色朗读“我”与老头的对话,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从学生的感受分享看出,理解了慈母的舐犊深情。

四、课后延伸,总结升华

在高年段的一些精读课文后面,常常会安排“小练笔”练习,目的就是巩固本课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技能。比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有“初试身手”环节,要求学生尝试在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并试着用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写他。我在备课时,利用课间的时候去抓拍几个孩子的“所作所为”,然后在小练笔环节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大家注意观察同学的特点,写一写。学生在舒缓的配乐中完成了《我眼中的他》小片段习作。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在语文课堂的尾声部分,灵活借用视频素材补充教学,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有效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

总之,新时代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视频素材的剪辑技术,并把适当的影音素材运用于语文课堂中,丰富课堂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2]曹浩明.影视素材:激活语文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03):56-58.

猜你喜欢

高年段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未成曲调先有情
高年段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