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探究

2020-06-27彭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0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评价

彭德

【摘要】当前,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已经深入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实施这一学习模式的困惑和难点。本文聚焦小组合作中的分组策略,从小组成员现状评价,小组组长选定,小组结构建设,小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进行新的探究,助力初中教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组策略;结构建设;评价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为了改进传统的老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笔者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尝试推进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活动实践,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合作并不能让每一个成员参与,受限于课堂时间,小组合作的活动时间有限,在任务的驱动下,往往由小组比较主动的学生承担了整个合作的任务,他们的活动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相反,一些内向的,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这种小组合作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达的机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其次,当一个任务发布时,学生会叽叽喳喳讨论,没有组织者,老师也不能参与所有小组的讨论,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花时间一到,便命令其停止交流。结果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甚至有的学生乘机开小差说话,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

经过对初设的几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的总结,我发现,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小组分组的不恰当。我只是简单按座位分为前后左右四人的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小组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分组时需要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心理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差异。美国教育学专家南希·弗雷和道格拉斯·费舍合著的《教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一书中,明确提到:混合能力的分组是最好的方式。例如,当小组构成比例是每一位学习能强的学生对应两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时,他们之间会进行更多的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前期准备——小组成员现状评价

不管是混合能力的分组方式还是相同层次的分组方式,都需要对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知。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设计了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为小组合作的分组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借助这个评价表,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积累,学生在预习,发言,互动,小测,笔记、各科成绩等六个方面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结果。我以学生的各科成绩作为基础,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分A/B/C/D四个等级。

因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时,各科成绩是首要的考虑因素,也是进行分组时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预习、发言、互动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小测和笔记体现的是学习落实情况,互动情况体现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首要条件——小组组长的选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老师发布学习任务,具体到每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时,就需要一个组织者,领导者,驱动者,监督者。小组组长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组长就必须是核心与纽带。

小组的组长需具备领导力。在初中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领导力首先体现在学习成绩为核心的学习能力上。所以,小组长选定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活动评级中,各科成绩必须达到A等级。小组的组长需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当小组合作进行一个学习任务时,分配任务,协调工作,沟通老师,都需要组长来组织。所以,小组长的选定必须考虑学生在互动,预习方面的表现。小组的组长还需要具备监督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让每一个组员真正参与小组活动中,必须考虑组长在预习,笔记、小测等方面的监督能力。所以小组长的选定需要综合学生以上方面的表现,六个方面至少四个方面达到A级以上。

四、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核心——小组结构建设

1.小组的规模

小组的规模也影响到小组的合作效果,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笔者所带的班有40个学生,笔者曾经试分过10个小组,8个小组,5个小组和4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经过试验5-6人最有利于小组合作的开展,团结性也最强。为了加强小组的互动机会,可以把班级的座位调整为3人为单位的形式,前后两个单位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的座位不能固定,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兼顾学生的视力等问题。

2.小组的组建方式

要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混合能力分组是最合适的方式。根据之前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活动能力的评价表,可以把学生划分为四个层次。A/B/C/D四个等级作为划分的依据。小组的组建方式也应该是混合式的,综合考虑教师选择,随机选择,学生选择三种方式。教师来主导小组组长的选定。根据评价表提供组长候选人。

以40人的班级为例,设定6个小组,那就由教师选定12位组长候选人,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领导者——组长。同学也允许学生组建自己的团队,第二层B等级的学生,由6位组长自己来选择自己的组员2个,再从C等级的层级里选出2个组员。D等级的学生设定10人左右,这些学生必须自己和组长进行协商,被组长接纳,才能选择自己的小组。

混合能力分组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可能,而组间异质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小组之间能够尽量做到平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五、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保障---小组评价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小组的凝聚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在小组分组时,必须同时提供小组的评价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1.聘任制度

选定小组组长之后,笔者认真制定了小组长的聘书,在聘书中对小组长的职责,聘期做了明确的认定。同时,专门用班会课进行小组长的证书的颁发仪式,并邀请家长和学校领导参加。这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组长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也加强了组员的归属感。

2.进组合约

对综合学习能力处在D级的学生,之前小组构建时,进行的是双向选择。他们在选择小组时,需要征求相应组长的同意,同时必须签订进组合约,对于表现不好的组员,组长有权利进行淘汰。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淘汰的压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更好地参与小组活动中,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综上,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分组的策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力,组长的选定,小组的构建和小组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的小组分组建设,必定能给小组合作提供最合理的组合,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秀玉.如何优化分组学习[J].现代教育,2011,13(1):45.

[2]何函燕.合作学习分组模式的研究簡述[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7(4):50-52.

[3]张海霞.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21-22.

[4]南希·弗雷.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141-143.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评价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