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字土著”向“数字公民”的转变

2020-06-27华责斌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

华责斌

[摘   要]伴随着数字时代成长的学生是新一代的“数字土著”。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促使学生从“数字土著”向“数字公民”转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数字土著”;“数字公民”;信息社会责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5-0036-02

一、“數字土著”和“数字公民”

“数字土著”是指那些出生在数字时代,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出生于21世纪的中学生,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较其父母有了本质的改变,他们成为伴随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数字公民”,指公民的互联网身份,要求具备公民的素养,遵循相应的准则,能够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文和社会问题,并能在应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数字公民”不是天生的,要让中学生从“数字土著”转变为“数字公民”,涉及法律、道德、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责任。

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处于数字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准则。

三、存在问题

作为“数字土著”的中学生,他们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受益于数字时代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具有全新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但是另一方面,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加上网络的普及和资费的低廉,学生可以轻松获取网络资源,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普遍缺乏辨识能力,同时好奇心和模仿力又强,因此游戏成瘾、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甚至暴力犯罪等现象在中学生群体屡见不鲜,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笔者通过对某四星级高中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信息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平时上网以娱乐为主,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经常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或查阅资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一次上网时长超过一小时,百分之三十的学生一次上网时长超过三小时。笔者通过平时的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前上网时绝大部分学生以玩游戏、看视频、看娱乐新闻为主,有部分学生甚至会浏览一些不良网站,只有少数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近年来,学生沉迷网络、违规上网等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网络使用时长和频率缺乏自控力

作为“数字土著”的中学生,对于网络具有与生俱来的熟练度,再加上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对于网络使用时长和频率很难有自控力,不少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耽误学业,影响正常人际交往。还有部分学生在学校偷偷使用手机等数码产品,影响正常的学习,并对周围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2.网络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往往对网络上的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对于网络病毒、网络欺凌、网络犯罪等缺少认识,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很容易成为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的受害者。

3.网络道德意识缺失

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缺失,网络交际的匿名性和信息传输的相对隐蔽性等特点,助长了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之风。有些学生可能还会参与到网络犯罪、传播网络病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之中,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4.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网民生活其中必须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网络上出现种种不规范行为,诸如散播谣言、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归根到底是由于网民规则意识缺乏、网络法律意识淡薄。中学时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将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造成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自制力差;也有家庭的原因,比如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还有社会的原因,信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产生冲击。从深层次思考造成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应该归结于学生对于网络的心理依赖。学业的压力、精神的空虚、好奇心的驱使、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要通过网络释放自己的压力,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从而在不断的需求满足中逐渐沉迷网络,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要消除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首先必须让学生树立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从“数字土著”转变为“数字公民”。

四、问题解决方法

1.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社会责任教育的主阵地

新课标将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教会学生操作知识和技能,还要渗透信息社会责任教育。比如在教学《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要引用检索到的信息,必须注明出处,同时要教育学生检索的内容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在《域名与域名的管理》一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域名被恶意抢注的案例,教育学生申请域名时既要符合《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也要遵守国家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除了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外,学校德育部门也要对学生进行健康上网的宣传和教育。班主任应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团队活动,开展关于文明上网的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从文化修养、道德规范、行为自律几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信息社会责任教育,促使学生成为一合格的“数字公民”。

2.家庭是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前沿阵地

2019年,《新周刊》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穷人的孩子,正在被手机废掉》的文章,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是网瘾的首要受害者,父母缺位、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孩子沉溺于手机,家长需要反思。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缺位缺乏归属感,而网络虚拟世界承载了农村孩子无处释放的情绪。过度沉溺于网络、沉溺于手机游戏,直接导致孩子学业下降,并引发孩子一系列问题:爱撒谎,与老师唱反调,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偷钱上网、玩游戏。农村留守儿童网瘾问题严重,有父母陪伴成才的孩子问题同样也不少。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本身也沉溺于网络或游戏中,孩子耳濡目染,成为网络的受害者。因此,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成为培养孩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前沿阵地。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合理、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监督和保护,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家长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看到信息技术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巨大便利,不能将网络或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严厉禁止孩子使用网络,而是要看到网络的积极一面,了解“数字土著”们所处的时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从“数字土著”转变为“数字公民”。

3.社会要为学生營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培养“数字土著”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社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网络安全,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要制定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进行监管。社会要与学校、家庭、媒体合作,向学生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信息技术公司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引导学生合理、合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产品。

五、小结

作为“数字土著”的中学生不仅是数字社会的参与者,更是数字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责任,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从“数字土著”向“数字公民”转变,成为数字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立新,张小艳.论数字原住民向数字公民转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11-15.

[2]  李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4-9.

[3]  张丽霞,吴玉娟.论青少年学生的数字公民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13(4):76-8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