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叙事:情节的运行与动力

2020-06-22欧阳国胜

语文建设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员葫芦板书

欧阳国胜

师:同学们好,日本近代小说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板书课题及作者)一文同时入选了初高中教材,说明这篇小说可以浅读,似乎一望而知;但亦可以深读,或许在一望而知中存在着“不知”。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主要从“文本互涉”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互涉”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最早称为“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它强调“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文本与别的文本之间存在关联,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或提供理论基础。我们今天主要运用小说叙事学中小说“情节”的运行方式与运行动力等理论来探讨小说叙事技巧,力求实现浅文深读。

现在,老师给出了“( )葫芦→( )葫芦→( )葫芦→( )葫芦→( )葫芦”(投影)这条情节线,分别对应2~6、7~20、21~27、28~36、37~44自然段,请以“葫芦”为中心,在( )里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情节。

生:(看)葫芦→(议)葫芦→(买)葫芦→(失)葫芦→(卖)葫芦。

师:很好,但文章的第1段与最后的第45~46段在小说叙事技巧上如何理解?

生:第1段先交代结果,是倒叙的手法,而最后两段是尾声。刚归纳出的“看—议—买—失—卖”就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可是这里的“看—议—买—失—卖”有五个方面了。

生:后面的“失”与“卖”应该属于小说高潮的两个部分,即有两个高潮。

师:很好,你所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条线,就是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小说情节运行的常规方式,叫作“基本模式”,属于小说情节运行的第一种方式。(板书:“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按照刚才所讲的文本互涉,同学们能否想到相似的情节设置?

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怨于勒”。

师:是的。但把《清兵卫与葫芦》放在高中学习,我们对情节发展的把握当然不能仅停留于此,还需要去分析情节发展的另外两种特殊模式。小说是围绕清兵卫对葫芦的兴趣與爱好展开故事的,如果我们把“符合清兵卫或促进其兴趣的发展”视为“正向发展”,把“不利于或阻碍其兴趣的发展”视为“反向发展”的话,那么,我们刚才分析的“看—议—买—失—卖”分别属于“正向发展”还是“反向发展”?下面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派代表陈述。(4分钟)

生:“看葫芦”是“正向发展”。

师:何以见得?为什么要把这一情节归纳为“看葫芦”?

生:因为第2段明显总写清兵卫对葫芦的喜欢。后面第3段中有一个关键词“错看”,第4段结尾明显写到“呆呆地站在门前望”,第5、6段反复出现“看”,所以归纳为“看葫芦”。

师:你很机灵,把“看”分成了第3段的“错看”与第4~6自然段的“正看”。“正看”体现的是对葫芦的喜爱,这个好理解,但第3段中的“错看”如何理解?

生:常人不会把“老头子的秃脑袋”与“葫芦”联系起来,清兵卫却能“错看”成葫芦,这说明他对葫芦很痴迷。

师:也就是说,“错看”在这里实际上就是一种联系,属于一个“细节”,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喜好。(板书:细节)你刚才说第2段是总写“喜欢”,可是我没看到“喜欢”的词呀?

生:表面上是没有,而且好像很普通,但总感觉就是写“喜欢”的。(众笑)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文字表面平静,内里却波涛汹涌,往往只有大家的笔墨才如此精深。那么,请你沉到这一段的字词里去分析一下。

生:感觉这一段不像一般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写人物的行为,如“常常买了葫芦来玩”“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还有“掏籽”“自己装塞”“用卤茶泡”“装酒”“把表面擦亮”等。

师:对,这是以行为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的爱好与兴趣。(板书:行为)此外,大家想一想,从词性的角度可以发现什么?

生:副词!副词的精准使用。

师:比如?

生:比如“常常”“已”“能够”“也”“不停地”等。

师:很好,这一段主要通过副词来描写,那第5段呢?

生:动词。比如“看”“收拾”“装”“包”“藏”“打开”“系”“挂”等。

师:嗯,作者分别从副词、动词的角度来展示人物内心对葫芦的喜爱。(板书:词性)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看葫芦”的情节运用了“行为”“细节”“词性”等描写方法来刻画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属于“正向发展”。那后面的“议—买—失—卖”呢?

生:第7~20段是“反向发展”。因为第12段中的“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这就表明是在“议葫芦”,结果是:第18段写清兵卫遭到“呵斥”、第19段中的“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第20段中的“沉默了”等,总体上应该是写其爱好遭到父亲的训斥,所以是“反向发展”。(掌声)

师:大家给予了你充分的肯定,你把难掌握的部分化解了。后面的“买葫芦”“失葫芦”“卖葫芦”呢?

生:“买葫芦”写清兵卫买到自己心仪的葫芦,属于“正向发展”;“失葫芦”是葫芦被老师没收或被父亲砸烂,属于“反向发展”;而“卖葫芦”是葫芦被卖出了高价,证明清兵卫眼光正确,属于“正向发展”。

师:归纳得好。大家应该发现了,小说从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即故事的开端到结局,这一情节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或受到压制的直线性方向奔向终点的,而是表现出围绕这一喜爱或正或反的摆动,以曲线甚至是否定或循环的形式发展,这样的小说叙事策略,叫作情节的“摇摆”(板书:摇摆)。正反向发展其实就是情节的正反向摇摆。我们刚才其实完成了这样一份表格。(见投影)

这种情节的“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第二种方式。这种从故事的开端到结局,关涉全篇结构的摇摆,叫作“大弧摇摆”。而在情节发展的某一个局部,比如小说中的“失葫芦”这一节,也不是按照清兵卫失去葫芦的直线性方向奔向“失去”的,而是中间反复出现转机或希望,这样在某一局部出现的摇摆,叫作“小弧摇摆”。现在,4人小组讨论,分析第28~36段“失葫芦”这一高潮部分,按下图拟出情节发展脉络及清兵卫相应的心情,在( )中填事件,在[ ]中填清兵卫的心情,即“紧张”还是“舒缓”。(5分钟)

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先说一下“失葫芦”这一情节的摇摆。

生:先是清兵卫因玩葫芦被老师发现,这时心情是“紧张”;接下去并未写老师的责罚,而是写教员对武士道表演的“爱好”,这样又使清兵卫的心情“舒缓”了下来。

师:转写教员的“爱好”?从哪里看出来的?又是怎样写的?

生:第29段中的“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这句是明写,从中间的分号可以看出前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且后面还有“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的描写,尤其是这个“倒”的副词使用。

师:太好了,能借助标点、词性把握文章意脉。这里有三个词语需要同学们注意:一是第28段中的“修身课”,它倾向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灌输;第29段中的“武士道”往往是暴力、强权及个性压抑的代表,“名伶”则是武士道表演演员。这样,同学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教员的“爱好”。好的,你接着说。

生:接下去写教员“当场没收”了葫芦,并要家访,清兵卫的心情又“紧张”起来。巧的是,父亲“恰巧不在家”,这时心情应该又“舒缓”了下来;可是接下去第33段写清兵卫“怕注意到”他“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所以心情“别别地跳着”,又“紧张”起来了;而第34段“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所以心情应该又“舒缓”了下来;但第35段写“父亲做工回来了”,“使劲揍了一顿”,且第36段写父亲“砸碎”了葫芦,清兵卫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

师:按照你的归纳,顺着你的思路,我们完成了这个表格。(见板书图)在“失葫芦”这一局部环节,小说的描写也并非按照直线性方向奔向“失去”,而是上下摆动,即“小弧摇摆”。我们已经知道,“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又一种方式,但运行的过程还需要动力。那么,在整个事件发展中,清兵卫在课堂上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属于小说叙事中的“突发性事件”,作为一种运行动力,它引发了后面“教员喜好”“没收”“家访”等一系列事件。“突发性事件”的本质是拒绝平滑单一的直线型叙事模式,这样可以增加陌生化。同学们想一想,从我们提供的文本互涉的文本中,哪一篇也运用了“突发性事件”?

生:《炮兽》!因为在文章一开始大炮就突然滑脱,从而引发了系列事件。

师:对,看来文本互涉并不难理解,这是手法的互涉。与“突发性事件”相对应,“父砸葫芦”属于“危机爆发”。“危机爆发”是指小说情节在发展中不断聚积的矛盾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刹那间爆发。那么,“父砸葫芦”這一“危机爆发”在情节上的作用是什么呢?提示一下,大家看看后文写了什么?

生:后面写被没收的葫芦卖出了高价。

师:多高?原来多少钱买的?卖出的价钱是原来的多少倍?说明了什么?

生:600元,原来1毛,(生计算)6000倍啦!这样的高价证明清兵卫的眼光是正确的,是对他兴趣与爱好的肯定。

师:从小说主要人物清兵卫喜欢葫芦这件事的对立面即被长辈训斥与被教员没收看,以这样高的价格卖出葫芦,大家想得到吗?

生:想不到。

师: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小说情节运行的第三种方式——“突转”,即情节向着不同于原来情境如父亲与教员的否定的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短时间内产生大的波动,故事发展不是像摇摆那样曲线温和,而是折转。我们提供的文本互涉阅读资料中,哪一篇结尾也采用了突转的手法?有何作用?

生:叶紫的《古渡头》。因为它以悲情人物渡夫毫无表情任情高歌结尾,这样可能比常规结尾的艺术震撼力更大。

师:对。那么,大家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思想内容五个方面(板书这五个方面)分组讨论,思考“高价卖出”这一“突转”用与不用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生:艺术结构上,在父砸葫芦的高潮后,通过突转形成二次高潮,产生了戏剧效果,更耐人寻味。

生:情感表现上,强化了清兵卫喜欢葫芦的个性被扼杀的悲剧,你看,后面葫芦被卖了那么多钱他却得不到。(众笑)

生: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清兵卫的爱好受到压制,又表现了他的审美眼光独到,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生:情节设置上,突转带来的悲剧力量更震撼,读起来更刺激。

师:嗯,也就是增强了可读性。

生:思想内容上,突转使清兵卫的兴趣得到了延伸,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突转意味着个性解放精神的胜利?如果是这样的话,突转可能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主旨更丰富多元。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尤其还揭示了主旨。总而言之,突转可以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作品魅力。突转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别忘了,我们前面探讨的是“危机爆发”在小说情节上的作用。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明确了“危机爆发”后引出葫芦高价卖出这一突转,算是对葫芦的收束。但关键在于,成功的“突转”与“危机爆发”要让观众震惊于突转后生发的新情况,最后第45~46段容易被忽略,可是小说家却匠心独运。大家看看这两段朴实的文字蕴含着怎样的意味?

生:我觉得,“热衷于绘画”“新的寄托”“早已不怨恨”等看似平实,给人带来的震撼却很大。

师:尤其是这个“早已不怨恨”带来的震撼。大家看看文本互涉阅读资料,从主题互涉的角度,哪一篇文章与此有相同的内涵?

生:鲁迅的《风筝》。哥哥瞧不起弟弟喜欢放风筝的爱好,把弟弟的风筝踩扁,多年后意识到这是一种生命的虐杀后向弟弟道歉,弟弟却轻轻地说:“有这事吗?”弟弟与清兵卫对于别人对自己兴趣的压制早已淡忘这一内涵都具有震撼力。

师:你继续说。

生:葫芦被卖了600元,常人应该是对自己失去葫芦感到惋惜,清兵卫却“早已不怨恨”。“热衷于绘画”也说明他有了新的爱好,就是前面所说的精神的胜利——没关系呀,你压制了我这个兴趣,可是我另一个兴趣又来了。(众笑)

师:对,你说的这种新旧接替,实际上就是小说“危机爆发”的“收场”艺术,它必须具备过渡作用,即要具备“双指向性”:一是指向“旧情节的收束”——葫芦最后被古董商高价收购;二是指向“新情节的生发”——清兵卫有了新的绘画爱好。(板书:“双指向性:旧节收束,新节生发”)可是,新的爱好自由吗?大家齐读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一段哪两个词表示他新的爱好又遭到了干涉?

生:(齐答)“可是”“嘀咕”。

师:是啊,葫芦才去,绘画刚来,可是,新的压制与矛盾又来了。同学们一路走来,是不是也常常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清兵卫吗?“清兵卫”只是一个符号,他是当时的日本民众,而葫芦也好,绘画也罢,都是一种隐喻,隐喻什么呢?

生:兴趣与爱好。

师:这是我们已经知晓的,再提升一下,想想前面的“武士道”。

生:应该是美的象征。

师:对,是美与人道主义的象征。志贺直哉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显然小说内容上指向对美与人道主义的呼唤。如此,我们才知道这篇小说内容上是静水流深,而在似乎一望而知的“浅文”背后,渗透着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模式”“摇摆”“突转”三种运行方式,还有“突发性事件”“危机爆发”两种小说情节的运行动力,且广泛运用行为、对话、词性、细节等描写方法,堪称经典。

布置一道作业:从课内外小说或电视剧中找一找“突发性事件”与“危机爆发”,并试作分析,如“宝玉摔玉”“草料场失火”等。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教员葫芦板书
晚上好, 教员先生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葫芦瓜
校长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晚安,教员先生
宝葫芦
晚安,教员先生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