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作用评析

2020-06-22张歆颖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管腔栓塞血流

张歆颖

(鞍山市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鞍山 114000)

临床受手术创伤、长期卧床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滞缓及血流高凝状态极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未能及时处理,脱落的血栓进入肺循环最终可诱使肺栓塞发生,亦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对保障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操作不便于常规开展。相较而言,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可靠等特点的超声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本研究评析了超声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入选标准:符合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受检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继往有血栓病史;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其中,男性25例,女21例;年龄30-75岁,平均(56.7±12.1)岁;闭合性骨折34例,开放性骨折12例;股骨骨折20例,膝部骨折12例,胫骨骨折8例,腓骨骨折6例。

2 方法:选用Siemens ACUSON Freestyle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3.5-12.0MHz;依据血管情况调整增益、聚焦部位,获取最佳状态的超声图像。受检者取仰卧位,沿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追踪扫查各段静脉;之后,取侧卧或俯卧位,扫查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超声检查时,沿各段静脉解剖走行,利用探头施行纵切、横切交替连续扫描,观察血管壁、管腔结构,详细记录管腔栓塞程度、血栓部位及大小情况。此外,经彩色多普勒了解侧肢循环的血管及血流变化情况,对其静脉管径大小进行准确测量,观察管腔内异常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

3 临床标准:诊断标准[1]:加压检查静脉未压瘪,多普勒超声激惹性血流缺乏(较高回声);静脉管径增宽,血管壁僵硬,血流缓慢,侧枝静脉血流较多(较低回声)。分类标准[2]:急性栓塞:管腔内均匀实性低回声,栓塞部位的静脉管腔内径增宽,探头加压管腔未闭合,无血流信号。亚急性栓塞:实性低回声向实性中等回声演变,探头加压管腔不能完全压瘪,边缘处有呈条状的细小血流。慢性栓塞:呈条索状的实性回声,静脉管壁在栓塞部位增厚,回声增强,管腔边缘处血流呈点线状,静脉远段侧支循环开放。

5 结果:本研究中,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44例(95.65%),左下肢27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3例;急性栓塞10例,亚急性栓塞26例,慢性栓塞8例。除去漏诊及双下肢病例,比较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患侧与健侧的静脉管腔内径,相比于健侧,患侧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胫后静脉内径明显扩张,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患侧与健侧静脉管腔内径的对比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内异常凝结的血液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静脉血管腔阻塞性疾病。目前认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如下因素密切相关:手术麻醉、长期卧床使血液流动滞缓,凝血因子与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内壁上可引起栓塞发生;静脉内膜受损时,静脉内皮的抗血小板聚集、黏附及抗凝功能可使静脉血栓进一步形成;骨折手术、患肢制动直接造成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增多,处于高凝状态的血液极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得到及时处理,血栓脱落引起肺静脉血栓发生,会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尽早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手段,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安全性可靠、费用低廉等明显优势。其能够经血栓形态、回声及血管腔状况的判定对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进行分期,并可以凭借二维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对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进行诊断。本次研究显示,超声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准确率为95.65%(44/46),与相关文献[3]报道的97.8%较为接近,证实超声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进一步分析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征,可见本病在声像学表现、彩色血流图表现、脉冲多普勒表现上存在典型特征。声像学表现:血管腔内实质回声,信号有强有弱,血栓部位探及部分或全部管腔填塞;彩色血流图表现:血栓部位完全栓塞的显示血流信号无变化,不完全栓塞的显示血栓沿血管壁通过,双侧呈“轨道征”,血栓游离端被血流包绕呈“轮廓征”;脉冲多普勒表现:血流部位连续性低速血流信号,呈“轨道征”或“轮廓征”。此外,本研究对46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患侧与健侧的静脉管腔内径进行了比较,相比于健侧,患侧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胫后静脉内径明显扩张(P<0.05),说明一定程度上可根据静脉的压缩性对血栓形成进行诊断。若目标静脉较深时,对远端肢体进行挤压,根据血流变化情况即可对血栓形成作出明确诊断;血流速度显著加快,提示深静脉无血栓梗阻发生;血流量、血流速度是否随呼吸运动的改变而变化,也是临床判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力证据。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动态、实时观测血管解剖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可以帮助医师对血栓部位、范围、分期及管腔阻塞程度进行明确,以此进行检查和评估,可以有效提升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性,故有助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治及科学评估。

猜你喜欢

管腔栓塞血流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