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

2020-06-21金春鹏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引力模型

摘 要: 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江苏鲜明地提出“省内全域一体化”。然而,全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着城市间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不高的现实困境,只有从全局高度对全域的空间经济联系水平和特征进行科學评估,找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路举措,从而高质量推进全域一体化进程。本文运用引力模型,从空间和产业等维度分析江苏全域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特征,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全域一体化进程发挥一定的决策咨询作用。

关键词: 全域一体化 引力模型 空间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是借鉴物理学万有引力模型,运用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空间距离等基础性数据测算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的计量方法,是空间经济分析的常用计量方法。运用引力模型测度空间经济联系,对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均衡、有序、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是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模型在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延伸,模型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1)中,Rij代表区域i、j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也称为空间经济联系量;Pi、Pj代表区域i、j的人口规模;Vi、Vj代表区域i、j的经济规模;Dij代表区域i、j的空间距离,通常按照直线距离计量。

根据引力模型,还可计算空间经济隶属度,计算公式为:

从公式(2)可见,空间经济隶属度rij反映的是空间经济联系量的占比情况,代表区域i、j的经济联系量占区域i全部对外经济联系量的比重。

二、数据来源说明

江苏全域一体化空间范围包括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13个设区市。人口规模Pi、Pj用常住人口表示,经济规模Vi、Vj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整理结果见表1。

三、各市测算结果

根据引力模型,对江苏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先以城市为边界,分析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情况。

从南京来看,与扬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联系量为1050.24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23.74%;其次是镇江,经济联系量为995.78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22.51%;与连云港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45.22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1.02%。综合来看,南京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高的区域集中在宁镇扬版块。

从无锡来看,与苏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两市之间经济联系量为12341.16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两市间经济隶属度为72.86%;其次是常州,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为2027.1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11.97%;再次为南通,两市间的经济联系量为1133.21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6.69%;与连云港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23.62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0.14%。综合来看,苏锡间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最高,在全域都具有绝对性比较优势,同时锡常、锡通空间经济联系也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城市构成了无锡对外空间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空间区域。相比而言,与包括南京在内的省内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

从徐州来看,与宿迁经济联系强度最高,两城市间经济联系量为303.55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32.95%;与镇江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30.64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3.33%。综合来看,徐州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整体水平不高。在全域一体化背景下,广大苏北地区迫切需要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引领。徐州是江淮经济区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工业经济基础(特别是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制造业实力雄厚),近年来老工业区改造升级也成效显著,但对外经济联系不紧密,一方面不利于将自身工业影响力向外辐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吸收外部要素资源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因此与区域中心要求还有差距。

从常州来看,与无锡经济联系强度最高,两市之间的经济隶属度为33.83%;其次是苏州,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为1203.73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20.09%;与连云港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20.24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0.34%。综合来看,可按照常州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高低情况,将其他城市划分为四个类别:一是苏州、无锡,常州与这两个城市共同构成了苏锡常版块,空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在江苏全域都最具优势;二是镇江、泰州、南通,常州与这些城市都经济联系明显弱化;三是南京、扬州,常州与其经济联系进一步弱化;四是苏北5市,常州与其经济联系不紧密。

从苏州来看,与无锡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隶属度为73.44%;其次是南通,经济联系量为1660.39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9.88%;再次为常州,经济联系量为经济隶属度为7.16%;与连云港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33.11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0.2%。综合来看,按照苏州对外经济联系强弱情况,可将其他城市划分为两个类别、五个层次。第一类经济联系强度高,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紧密层,包括无锡,经济联系强度高,占苏州对外经济联系3/4;第二层次是次紧密层,包括南通、常州,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较强优势。第二类经济联系强度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南京、泰州;第二层次包括镇江、扬州;第三层次包括苏北5市,经济联系不紧密。

从南通来看,与苏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隶属度为36.56%;其次是无锡,经济隶属度为24.95%;与连云港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25.51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0.56%。综合来看,苏通、锡通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较强优势;其次是常通,但经济联系强度已降至较低水平;与泰州、南京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弱化;与扬州和苏北5市经济联系不紧密。南通经济规模较大,随着对外交通等条件不断改善,南通与苏锡常版块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鲜明;而且南通与上海经济联系紧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域一体化背景下,南通必将有大的作为。

从连云港来看,与淮安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联系量为108.1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18.15%;与镇江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17.6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2.95%。综合来看,连云港与其他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均处于2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以下,即表明连云港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都不紧密,这主要是因为连云港周边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小,而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距离连云港又较远,同时连云港自身经济规模偏小,导致连云港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均较低。连云港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的发展成绩并不突出,甚至一度被视作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洼地”。当前,连云港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建设等,有望助力连云港加快发展,成长为新时代新增长极。

从淮安来看,与盐城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联系量为266.17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19.88%;与常州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55.22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4.12%。综合来看,淮安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整体水平不高。长期以来,淮安发展缺少国家战略的直接覆盖。当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淮安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将通过流域资源整合,助推淮安建设成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

从盐城来看,与泰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联系量为288.85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15.83%;与徐州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60.56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3.32%。综合来看,盐城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整体水平不高。

从扬州来看,与镇江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联系量为3082.92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45.99%;其次是南京,经济隶属度为15.67%;再次为泰州,经济联系量为1021.05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15.23%;与连云港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29.18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0.44%。综合来看,扬州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宁镇扬版块,同时扬泰经济联系强度也具有较明显优势。当前,宁镇扬一体化迈入了新的实务化发展阶段,而且南京、镇江两市融合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必将助推扬州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从镇江来看,与扬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经济隶属度为51.26%;其次是南京,经济隶属度为16.56%;与连云港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隶属度为0.29%。综合来看,镇江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宁镇扬版块,其中与扬州经济联系最紧密。镇江地處苏南地区,但与苏锡常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都不高,甚至与苏州、无锡的空间经济联系都处于较低水平。可见,镇江向南发展(包括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成效并不理想,亟待提升。从宁镇扬版块来看,镇江与南京接壤,但并没有占据“近水楼台”的优势,反而在一些领域还要防范南京的虹吸效应;扬州发展质量低于镇江,融合发展中对镇江有一定的依赖,这就决定了宁镇扬一体化中镇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过镇江也有独特的优势,地处苏南,与苏锡常融合发展具有空间、人文等诸多先决条件;同时,镇江也是在空间上距离苏中、苏北最近的城市,能够为苏中、苏北向南发展(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提供更多的便利。可见,镇江在全域一体化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区域,因此要把处于过渡空间的优势,转化为重要要素资源中转的优势,打造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一系列流的节点和全域一体化最重要的要素中转站。

从泰州来看,与扬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两城市间经济隶属度为25.46%;与连云港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28.39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0.71%。综合来看,除扬泰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高外,泰州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不显著。

从宿迁来看,与徐州经济联系强度最高,两市之间经济隶属度为31.44%;与镇江的经济联系强度最低,经济联系量为26.14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经济隶属度为2.71%。综合来看,宿迁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不高。宿迁城市规模小,经济规模小,这些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宿迁人文景观众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不妨另辟蹊径,在全域一体化进程中,突出“生态品牌”,按照“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目标定位,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以生态经济作为强化对外经济联系的纽带,提升对外经济联系紧密度。

按照上述对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可根据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弱情况将全身划分为三个区域版块,见图1。其中,版块Ⅰ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市;版块Ⅱ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四市;版块Ⅲ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版块Ⅰ、版块Ⅱ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版块Ⅲ经济联系强度较低,具体情况已做分析,不再赘述。

四、综合比较分析

在对江苏13个设区市经济联系强度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基础上,将13个设区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联系量)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排名第1位的无锡苏州,经济联系量超过120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而排名第2位的扬州镇江,其经济联系量已降至3082.92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不足第1名的1/4,降幅高达75.02%。排名第3位的无锡常州,经济联系量降至2027.1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较第2名下降34.25%,且不足第1名的1/6。排名第4位的苏州南通,经济联系量为1660.39亿元·万人/平方公里,较第3名下降18.09%。排名第5位的常州苏州,经济联系量为1203.73亿元·万人/平方公里,较第4名下降27.5%。从第6名到第9名,经济联系量较前一名的降幅明显收窄,但经济联系量已降至10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以下。到排名第10位的镇江泰州,其经济联系量较第9名南京镇江又出现了一次断层式的下降,经济联系量降至570.43亿元·万人/平方公里,降幅高达42.72%。从排名第11位的常州南通开始,经济联系量较前一名的下降态势趋于吻合,但经济联系量已整体降至较低水平。其中,到排名第14位的南京常州,其经济联系量(454.83亿元·万人/平方公里)已降至78组城市经济联系量的平均值(455.58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以下;到排名第30位的盐城扬州,经济联系量已降至2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以下;到排名第45位的淮安泰州,经济联系量已降至1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以下;排名第78位的连云港镇江,联系量仅17.6亿元·万人/平方公里。综合来看,从排名第1位到第9位,经济联系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幅度极为显著,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从第10名开始,联系量降幅明显收窄,降势趋于平缓,但已降至较低水平。

五、简要的结论

根据引力模型测算了江苏13个设区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情况,通过对各设区市逐一进行分析以及按照经济联系量排名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江苏全域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总体水平不高。从全省13个设区市之间78种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量对比情况来看,只有9个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排名第1位至第9位),占比只有11.54%;有65个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量低于78个城市组合经济联系量的平均值,占比83.33%;有49个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量低于2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占比62.82%;有34个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量低于10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占比43.59%。数据表明,江苏绝大部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处于偏弱或松散状态,经济联系不紧密将是全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掣肘。

二是具有全域关联性的中心城市尚未形成。从各设区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情况来看,与其他所有城市都具有较高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尚未形成。以南京為例,虽然是江苏省会城市,也是江苏的政治中心,但从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来看,只与扬州、镇江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与其他10个设区市的经济联系都较弱;再看苏州,是江苏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但只与无锡以及南通、常州经济联系紧密,与其他9个设区市的经济联系都较弱,甚至弱到可以忽略不计;无锡、南通等城市也是如此,而连云港、宿迁等城市甚至与所有其他城市经济联系都不紧密。综合来看,所有设区市都不具有全域的经济关联性。

全域一体化迫切需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因此缺失具有全域经济关联性的中心城市,无疑成为全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和短板。

三是江苏城市群空间演化呈现新的鲜明特征。在联系量排名前9位的城市组合中,共涉及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根据城市间相互联系情况,可大致分为两个城市组团,其一是宁镇扬(泰)城市组团,其二是苏锡常通城市组团。虽然两个城市组团的划分并未超越人们的常规认知,但两个城市组团内部经济联系特征却值得关注。例如,在宁镇扬(泰)城市组团中,虽然是以宁镇扬三市为核心,但呈现出以扬州为节点向泰州辐射的趋势;城市组团中核心经济联系是扬州镇江,经济联系强度远超南京扬州和南京镇江;南京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并不明显,南京与扬州和镇江的经济联系基本上与扬州泰州处于同一水平。再从苏锡常通城市组团来看,核心经济联系是无锡苏州,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传统苏锡常三市关联关系基础上,南通强势加入,苏州南通经济联系强度甚至超过了苏州常州;组团的城市相互关系中,除常州南通处于较低水平外,无锡苏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经济联系都处于紧密状态,表明城市组团的稳定性较高。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在宁镇扬(泰)、苏锡常通两个自然形成的城市组团外,其他城市组团发展仍不成熟,如锡常泰等,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仍然不高。

参考文献:

[1]刘晓萌,胡叶星寒,刘妮雅.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20(2):121-128.

[2]王希.基于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师,2020(1):82-84.

[3]刘志彪,孔令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37-147.

[4]赵正,王佳昊,冯骥.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空间联系及影响测度[J].经济地理,2017(6):60-66.

[5]孙久文,罗标强.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8):71-75.

[6]瞿伟,刘慧.基于引力模型的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J].当代经济,2015(20):124-125.

[7]车裕斌.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模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3):163-165.

[8]李国平,王立明.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1):33-37.

[9]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6):742-752.

(金春鹏,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引力模型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韩自贸区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实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地价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中日—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贸易潜力比较研究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及潜力研究
新型贸易壁垒理论综述及对我国产品出口结构的影响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经验研究
基于引力模式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