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课可以取代真实课堂吗?

2020-06-19吴聪灵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文游学网课

吴聪灵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慧见。近来广大中小学生陆续回归校园,结束网课,上缴电子产品,有人产生种种不适,时有极端事件发生。当此之际,回温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性反思“网络教学模式”。

事实上,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是行与知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工程。互联网工具丰富、便捷的今天,我们如何具足智慧合理运用这些工具来获得幸福生活?不妨做些深度思考。

古人学文,

是“行有余力”的事

生活实践与书本学习哪个重要?先贤关于少儿教育的次序早有言及。《论语·学而篇》第六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朝秀才李毓秀更在此教义基础上拓展引申出《弟子规》一文,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原则与规范,同样强调:“有余力,则学文。”

此时的“学文”,在儒家规划中简曰“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大方面。其学习方式也与今人共聚教室听课完全不同,那是落实在身体层面的切实有感的教学活动。如“乐”,即兴的吟诵与身体配合有节奏的舞蹈动作等;而“射”则要视力好、体力足,定力、耐力等都增长,才能获得好成绩——这是融身体机能训练与心理素质提升于一体的“高级体育课”。

而后,在此基础上,随着年事渐长,游学活动丰富,社会化程度提升,再学习更多知识,去了解事物发生、发展规律,领会前贤思想乃至治身治家治国的方略之类,实是有序推进、逐级提升的学习方式,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终身学习。

学艺先练基本功,

未行远路莫读书

通识教育是上述的次序。技能教育呢?今人动辄提倡的工匠精神,捕捉到了古代技能教育的核心——练就“匠心”。

庄子《南华经》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因为高度了解牛的结构,每一骨骼关节转承都了然于胸,因而庖丁在持刀解牛时,竟有“游刃”之感——就这一招,他练了19年。

古人拜师学艺,都是从打下手练起。以学厨为例,先择菜、洗菜、洗碗碟;磨刀、洗抹布、整理案板……与高级技能相关的所有事物,都一样样理顺熟悉了,人的性子也磨得够踏实了,才可登堂入室进行正学。个中既有身体功夫增长,又有心性磨练与德行的铸就,断非上几堂视频课之类就可达成。

线上课可以把功夫拆成几个动作、把知识提炼成几个要点让你了解、学习,但这都是头脑层面的“知道”,而非身体层面的“体悟”。禅宗六祖慧能的悟道经历,也体现此理。

慧能拜见五祖求法,被派往碓房去踏碓舂米八个多月,“素刳其心,获悟于稊稗”。这种心无杂念、专注于勞作的状态,反让他越发静下心来,于体证中增长智慧,最终得五祖衣钵传承,并从此取消师徒密传制度,广开理路。与之类似的还有修行者因扫地而开悟的记载。

不论哪种文化传承体系,都需从头脑层面落实到身体层面。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它强调游学的重要性,也是要求学子们莫做书呆子,要将读书思悟与脚踏实地的生命实践融合起来。《弟子规》有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指的就是那种只在头脑思维层面读书的人,全无实践体悟,却如复读机一般向人宣扬作大师状,其实并非真才实学,反倒流于浮华,并且还易走向偏激。

与现代近乎固定目的地参观的“到此一游”之游学不同,古人游学,是一路行走一路驻足,接触不同人情风物、历史掌故,结识有志师友相互交流思想的过程。今人所读酬答应和类的诗文,很多是古人在游学途中有缘相聚时的切磋之作。如《滕王阁序》就是王勃探亲省父途经南昌时,参加雅集活动留下的作品,成为绝唱。

那样的辞章往来,意韵深远,情感真挚,体悟笃切,远非今人网聊表情包之类随意往来的浮华思屑所能比拟。

网课后效应:

让教育以实践为基础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人际对接的速度快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人类发展至今所产生的知识经验与智慧成果,几乎都处于共享状态,一个人足不出户,有个可连接网络的信息择取器,就够了。可是,信息的获取,能取代生命实践活动本身吗?

一场疫情让网课成为必需,山区孩子跑到半山腰找信号用手机上课的画面,成为励志典型。于是,许多家庭常见的场景是,孩子在家配齐电子产品上网课,老师们费尽心思做人气主播,孩子却很难有耐心坐在电子屏幕前每天听好几个小时课程。相反,手机上比网课好玩的东西太多了……

学习质量姑且不论,原本就缺乏实践支持的教学活动,连同学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性都被剥夺了。

多数孩子的日常,是衣食不必自劳,洒扫不必伸手,要做的就是对着电子屏幕听课答题。家庭教育与交流也变成了简单的“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努力奔前程,你不能玩游戏,我是为你好”之类单向输出的命令式语言。

孩子作为一个有完整、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听了许多道理,接收许多信息,可这些都是在头脑层面的思维活动,没有相应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来支持吸收时,这样的教育就是与生命脱节的,是无法帮助孩子体验到生命实在感的。

头脑接收的信息与身体实践之间产生脱节,因之生发空虚无意义感是很正常的。外界灌输的意义和价值之类,同样也因为缺乏自身足够的实践经验去领悟,而无法生根。所谓“思而不学则殆”,指的就是这类只有思维活动而未能融入实践,头脑与身体脱节的学习方式。

因而,现在孩子们陆续返校,“神兽归笼”,并非万事大吉。电子产品突然收回,学业任务积压未完,都是头大的事……若亲子沟通(或曰家长单向教育)再稍有升级,原本就已缺乏生命实在体验感的孩子,势必更为空虚。

历史车轮向前,互联网发展的初衷绝不是为了把下一代送入虚无主义的空白地带。相反,这是给现代父母与师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式,是成年人影响未成年人的过程,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中缓慢渗透发展的过程,需要工具承载信息,更需要人与人的心意相通、情感相连为底座——作为完整、有感受力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彼此看见,才是真正合乎人类发展诉求的教育,才可助孩子拥有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不是一台电脑连接另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摇一摇另一部手机。技术工具永远只能是辅助,网课必然只能是补充,是权宜之计,绝无可能取代真实课堂。

因之,教育工作不是发张电子地图让孩子背在脑子里就完事了。你得拿出诚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陪伴者和引领者,和他一同上路。让电子地图所描绘的虚拟空间,成为他脚下踏实可感的世界,成为他心中的坐标与明灯,直到他可以英姿勃发向前,创造真实世界中的美好未来。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学文游学网课
赔缸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盗版网课何时休
网课欢乐多
网课——折磨人的新物种
现在的网课,也太不可描述了
国内首例核辐射夫妇:我们是彼此的阳光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