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选穴规律*

2020-06-19张禄晗陈吟诗徐振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腧穴面神经面瘫

张禄晗,谭 丽,陈吟诗,徐振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3.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严重影响患者外貌及心理。目前周围性面瘫的确切发病原因仍然不清楚,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1]、神经压迫学说[2]、自身免疫学说[3],治疗上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营养神经等药物[4],尽早控制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5]。艾灸作为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艾的温热刺激,起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6],有利于促进面瘫的恢复。故选取近10年来各医家使用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所选的腧穴进行穴位规律分析,以期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资料检索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CI及Embase数据库于2009年1月1日—2019年5月20日的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

1.2 检索方法

中文文献以“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面瘫”+“艾灸”“灸法”或“灸”为主题检索词。英文文献以“Facial Paralysis”“Bell Palsy”+“Moxibustion”为主题词检索。

1.3 纳入标准

1.3.1 文献类型 文献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病例观察及经验总结。

1.3.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不限。

1.3.3 干预方法 明确指出艾灸处方的穴位,不限定具体艾灸治疗方法,包括悬灸、隔物灸、温针灸、艾柱灸等,可配合其他中西医治疗手段。

1.4 排除标准

①文献类型为个案报道、文献综述、系统评价、动物实验类的研究文献;②艾灸处方未明确给出具体穴位;③重复发表或重复检出的文献保留年限最近的1篇。

1.5 数据筛选

共检索到文献1 939篇,研究者将搜索到的文献数据导入NoteExpress,软件去重后获得文献1 594篇;通读文献题目与摘要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76篇;对纳入的676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199篇文献进行分析。具体见图1。

图1 数据筛选流程图

1.6 统计方法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整理,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保存,录入内容包括文献名称、作者、发表期刊、艾灸方法、艾灸穴位、疗程、疗效等,对腧穴使用频次、穴位归经、穴位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将频次>10的高频腧穴利用SPSS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计算腧穴项集的支持度和置信度。

2 结果

2.1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单穴使用频次分析

共检索并纳入199篇文献,通过挖掘其199条艾灸处方,共运用59个穴位,其中十四经腧穴53个,经外奇穴6个,总应用频次965次。其中应用频次前15位的穴位为:翳风、颊车、地仓、阳白、下关、四白、合谷、迎香、牵正、太阳、足三里、颧髎、风池、鱼腰、攒竹。见表1。

表1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选用腧穴频次分析

2.2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络频次分析

对199篇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处方数据进行穴位归经和频次分析,共涉及经络10条,6个经外奇穴。其中腧穴使用频次较多的经络依次为足阳明胃经(377次)、足少阳胆经(121次)、手少阳三焦经(119次)、手阳明大肠经等(93次)。结果显示,足阳明胃经用穴频次最高,选用腧穴最多。见表2。

表2 腧穴-经络频次表

2.3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的部位分布规律

通过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的部位分布规律分析,可以得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选用与疾病部位的相关性。在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中所选用的腧穴个数和使用频次均以头面颈项部的腧穴最多(36个,频次824次),如三焦经的翳风穴,胃经的颊车、地仓、下关等。见表3。

表3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部位相关性分析

2.4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特定穴用穴分析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在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199篇相关文献中,共选用了31个特定穴,累计使用频次434次。其中,两经相交或者多经相交的交会穴个数及使用频次均最多(用穴10个,频次271次),10个交会穴中有9个位于头颈面部。见表4。

表4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特定穴的用穴分析

2.5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使用高频次腧穴的聚类分析

将199条处方中位于频次>10的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谱系图结果,可简单分为3类:翳风-牵正为一类;足三里为一类;剩余一类可分为6小类:承浆-人中、迎香-攒竹-四白-鱼腰、地仓-阳白-颊车、下关-太阳-颧髎、风池、合谷。见图2。

图2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前17位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2.6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高频次关联规则分析

对高频腧穴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选用支持度大于20%、置信度大于85%的穴位对关联组共有5组,按置信度高低排列依次为:地仓→阳白-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颊车→下关-地仓、地仓→阳白、地仓→迎香。见表5。

表5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高频次关联规则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中的“卒口僻”“口眼喎斜”[7]。《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认为脉络空虚是其内因,贼邪侵袭是其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发为本病。即患者平素体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面部筋经,使面部气血运行失调、筋经失养,发为此病[8]。疏通面部经络、调和气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根本。从表1可知,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多以足阳明胃经为主,足阳明属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9],为多气多血之经,有调和气血之功。

《灵枢·经脉》曰:“足阳明之筋……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纵缓不胜收,故僻”。面瘫与足阳明筋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选取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达到调和气血、疏通面部筋经的目的。

多数古代文献中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位以足阳明及手足太阳经脉为主[10-12],如“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目上纲”为足太阳经筋, “目下纲”为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致口眼歪斜。而本研究发现手足少阳经的选取腧穴频次较手足太阳高。考虑手足少阳经在头面部循行与现代医学中面神经循行及其局部神经、血管重合率较高,艾灸少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部位,有利于改变面部动静脉微血管状态,扩张微血管管径,改善血液循环[13-15],从而缓解局部神经、血管的痉挛。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频次较高的有翳风、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四白。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是治疗面瘫的要穴[16],翳风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局部解剖深层为茎乳突孔,是面神经进出颅腔的部位[17]。其余高频穴位如地仓、颊车、下关、四白是面神经各分支分布的位置。患者发生周围性面瘫后,面神经因缺血水肿极易在茎乳突孔受到卡压,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而出现疼痛[18]。艾灸翳风穴可改善面神经干处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缓解耳后疼痛;配合艾灸地仓、颊车、下关等刺激面神经分支,抑制TNF-α、IL-1β的释放,缓解或阻断致炎因子的致炎效应[19-20],起到抑制面神经炎症的作用。

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部位相关性分析显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头颈项部使用频率最高,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从特定穴使用分析,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交会穴的应用频次最高。交会穴乃两经相交或者多经相交的穴位,巧用交会穴能扩大主治范围,如地仓、承泣、巨髎皆为足阳明经及阳跷脉的交会穴,选用以上交会穴,既疏通足阳明经,又能濡养阳跷脉,加强其“司目之开合”之功,精简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

在高频腧穴聚类分析中,腧穴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翳风-牵正,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穴,以疏通经络、调和局部气血、濡养温煦面部筋肉;第二类主要为头面部的穴位,可根据面瘫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选择相应穴位,这一大类可具体分为6小类:口角流涎可选择水沟-承浆,皱眉、耸鼻困难者可选择迎香-攒竹-四白-鱼腰,口角歪斜者可选取地仓-阳白-颊车,面部麻木感或牵拉感的可选择下关-太阳-颧髎,配合合谷主治“一切头面诸症”,风池祛风清头目;第三类为足三里,考虑周围性面瘫发展到后遗症期时邪去正虚,需加灸足三里能振奋阳明经气、补中益气。同时,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5对腧穴,提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应重视地仓→阳白-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颊车→下关-地仓的联合应用。

4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基于古代经络系统及现代面神经解剖理论,以足阳明胃经的头面部穴位为主,辅以手足少阳经,重视头面部穴位及交会穴,特别注重翳风穴的艾灸及与地仓、阳白的联合应用。艾灸时可先灸翳风穴,以激发面部经气,再根据面瘫的受损程度及部位选取水沟-承浆、迎香-攒竹-四白-鱼腰、下关-太阳-颧髎等进行巩固治疗,延长艾灸对面瘫的治疗效应。

猜你喜欢

腧穴面神经面瘫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旅途止泻按脾腧
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的临床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