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浅析

2020-06-12侯颖

知识文库 2020年9期
关键词:园林文明意识

侯颖

以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人们的观念,经济发展也必须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未来景观的规划者、管理者或养护着,园林专业的大学生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居环境。本文以“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为背景,分析了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案例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在园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中的应用。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但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趋于紧张甚至对立。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是对过去几十年我们经济发展的反省。它要求人们转变传统的单纯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的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人地关系思想。

生态意识是指人类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认知意识和价值行为取向,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共同利益。因此,加强生态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生态意识并不是个人自觉形成的,要靠感召和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其独特的文化素养以及社会地位决定其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后备军,为今后全社会生态意识树立提供了最基础的人才资源。

园林专业是以培养能够进行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植物繁育和养护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工作、休憩提供更加自然、优美的活动场所。园林专业特殊的性质决定了该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环境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他们的工作与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园林专业大学生对于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园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意义

2.1 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经济发展,也要提供更多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在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物质基础,更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建设者。但环境保护部的调查表明,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 74.8%、48.2%、60.1%,生态文明意识呈现“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需提高公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并增加公民的实践能力。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一是因为他们的科技知识与文化素养普遍较高,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先进思想,更勇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二是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其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对中国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其养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习惯,把关心自然、爱护环境放在第一位。

2.2 “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艰巨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这就要求“美丽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但要有生态文明的意识,还要有扎实的生态理论知识。园林专业的大学生,未来主要从事与园林绿化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养护等工作,其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工作中,进而影响我们的环境,因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意识根植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为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作为“美丽中国”未来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当他们面对当前及今后的严峻环境问题时,还应有足够的生态学知识储备,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人文社科知识等,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且公众也应具备生态文化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生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 。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转化为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从而在其工作中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而不懈努力。因此,生态意识是当代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3 园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途径

加强对园林专业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坚定其生态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生态道德责任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高校是生态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是可以通过思政类的课程进行,二是可以融入到相关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园林专业开设的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如《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和《气象学》等课程,是开展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课程,但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各自的内容灵活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渗透。

3.1 案例式教学,增加园林专业学生的生态基础知识

目前的园林景观项目中,已有做的很好的具有生态意识的设计,如果有能力,可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亲身体会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如果不能实地参观考察,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给学生解析设计中所运用的生态学原理,体会生态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俞孔坚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师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原则,保持原有河道的自然形态、多应用乡土树种,对原有地貌进行最少的干预,使昔日的城郊荒地和垃圾场变成了生态绿廊。这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案例的解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园林生态学》中学过的生态学基础知识。

3.2 实践式教学,强化园林专业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与体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生态意识的培养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如《气象学》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开展空气成分检测试验,使他们了解空气污染的状况以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中,让学生调查城市园林植物的应用和病虫害情况,了解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多是为了观赏而进行人工选择的品种,后期养护需求较大,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这样即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提升其生态意识的水平,并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

3.3 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知行合一

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目的是他们能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一种生态素质,最终体现在他们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为人类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居住环境。要实现这个目标,需增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可以结合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将其已有的生态意识体现在景观设计项目中。如,在《景观生态学》课程中,教师通过特定场地(如城市棕地、采矿迹地,垃圾填满场等)的选择,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以生态学思想为主要原则,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景观项目设计,使其生态学理论知识应用于项目设计中,不仅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强化了理论应用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承担起“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重任。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7SJGLX430);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JSJYYB051)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学院)

猜你喜欢

园林文明意识
《园林》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中国园林“缀玉集”
对不文明说“不”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