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法规》课程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

2020-06-12魏佳何昱刘引利

知识文库 2020年9期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课堂教学

魏佳 何昱 刘引利

在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信息化教学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平和效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且这也是适应当前应用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体系为中心向能力体系为中心转变。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做好对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合理分析,引入更加科学的教育机制和举措,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应有作用和价值,更好的为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提升给予有效的保障与支持。本文从《建设法规》课程课堂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信息化课堂教学在高校建筑类专业课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1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

现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数字原住民。在 WiFi 全覆盖的大学校园里,他们玩转智能手机,生活便捷而多彩。但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依然离不开手机,“低头族”们上课时专注度严重下降,教学质量堪忧。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随之下降。教学成果让教师产生职业幸福感,可越来越多的课堂”低头族“让教师产生“愚子不可教也”的职业倦怠感。

另外,在硬件设置方面,学校的个别教室没有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室也没有覆盖无线网络,导致难以进行互联网教学。

2 新时代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The Engineer of 2020》提出: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领导力、伦理道德与专业精神、适应变化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在内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学 -做 - 练”理实一体化课堂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是欠缺的,在“互联网 +”时代,搭建基于“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价值塑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信息化课堂被提上日程。

3 信息化课堂的构建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建设法规》课程课堂上构建了一个信息化教学平台,包含了课前功能、课中功能和课后功能等三部分内。课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及特点,设计出适合所授对象的合理、有趣的任务;课中可以完成上课签到、课堂练习、点将、课堂练习等环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并对作业进行在线批改。下面以《建设法规》中分类汇总知识点为例,介绍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构建流程。

(1)课前任务分发。课前发布了一个主题活动,将分类汇总的学习资料上传,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丰富的教学资源轻松插入幻灯片,随时随地推送到学生微信。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课前任务,完成课程预习工作,在预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也可以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APP的讨论、私聊功能和教师联系,或者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2)课堂考勤。在上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考勤是一件比较耗费课堂时间的程序。但是通过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就可以轻松点名,省去教师手动记录的繁琐。教师只需要在APP上发布学生签到,在座学生用手势或定位即可签到。在教师设定的签到时间到了之后,系统自动记录迟到、旷课学生,并将名单形成电子表格以供后期查阅。

(3)课中活动设置。为了获取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通过点将功能随机抽取学生提问或请学生上台进行简单的演示。为了检验学生的演练结果,课堂中向学生发起粘贴板活动,要求学生拍照以图片的形式上传学习成果,做到成果可视化。弹幕、投稿、课堂红包、随机点名,大班教学也能人人都发言。

(4)课后复习资料分发。结合本次课的教学效果,主客观题、投票题,附件作答、拍照上传、语音回复,满足不同作业需求。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接收并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后,教师可以在线批阅并打分。

(5)线上考试。在课程的中期或者期末,教师可以发布考试来检测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线上考试不需要借助教室,也不需要配备监考老师。教师通过建立线上试卷、试题库的方式自主决定题型、分值和题量。考试可以设置时长等,考试一经发布学生便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完成试题。

(6)课程评价。课程有双向评价系统,老师可以给学生打分,学生也可以给教师和课程评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将评分细则量化,评分或者评价之后,都可以在课程的门户看到。

4 信息化课堂的应用

(1)构建教师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方便师生课内外共享使用,实现了PC+移动终端课堂互动和“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等多种功能,包括:资源推送、学习行为监控、课堂手机互动、课后答疑及网络交流、教学评价等。

(2)课中活动开展。课中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点将、一句话问答和粘贴板等方式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參与度和互动,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授课方式,使纯粹的理论课没有那么沉闷,教师以教学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3)因材施教。今天的教学现状已处在多媒体教学向信息化学习转变的过程。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由多媒体教学转变为数字化教学。当学生运用终端之后,学校就可以时时采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数据,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360度的个性化分析。而对于学生来讲,由之前仅是考试结果性的评价转变成对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数字化学习带来本质的区别。

(4)教学建设。新形势下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每位教师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5 高校信息化课堂遇到的问题

高校课堂的信息化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信息化教学也为高职院校课堂带来一些挑战。首先表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掌握的水平不一,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部分老教师仍热衷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新形势教学需要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表现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时,导致不可控制局面的产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应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培养其积极获取知识信息的主动性,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工作中准备不足,导致课堂后续教学开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6 信息化教学对策分析

以学生为本,推行“互联网 +”课堂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发放的培养上。在“互联网 +”时代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 + 课堂”等相关教学平台,大力推进以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通过“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学黑箱变为白箱,以崭新的、开放的、透明的信息化魅力课堂,促进专业群全部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以教学资源为支撑,推广“互联网 +”课堂。要实施并铺开“互联网 +”课堂教学,必修有强有力的课程教学资源作为支撑。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设计、制作、使用和完善,同时要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质量,要保证其能够为学生自主、泛在学习提供服务。在教学资源制作上,要融入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标准,提升校企联动、双师协同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水平。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都带来了新的选择与挑战。为使高校教师能够了解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以及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总之,高校“互联网 +”课堂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客观需要。高校教师需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为学校的人才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信息化课程课堂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