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试题探究与解题思路建模

2020-06-12杨斌斌甘芬芳张钦真

地理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模型建构解题思路环境保护

杨斌斌 甘芬芳 张钦真

摘 要:文章以2014—2019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全国卷选做题“环境保护”模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试题立意、情境设计、设问形式等对“环境保护”相关试题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在建构出“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基础上,从规范阅读图文材料、规范审题、建立思维导图和有效组织答案四方面对“环境保护”高频考点进行解题思路建模。通过研究旨在为中学地理“环境保护”教学提供参考,并为学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试题解题技巧,以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关键词:环境保护;试题探究;解题思路;模型建构

一、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试题探究

“环境保护”模块是高考地理全国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考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该模块试题通过人地关系的考查,旨在规范人类行为,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下面以2014—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环境保护”模块试题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题探究。

1.试题的立意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模块命题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力鉴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019年全国Ⅱ卷,以韩国首尔市清溪川的历史演变和治理措施为背景进行情境设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进行问题设计,聚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立意,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美德的做人导向。

2.试题的取材情境

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试题素材主要选取于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环境问题,体现高考的应用性。如2019年全国Ⅰ卷考查的水体污染和2019年全国Ⅱ卷考查的河流生态素材都来源于生活,2019年全国Ⅲ卷考查的农业大棚生产过程中土地盐碱化素材来源于生产。

试题的取材情境主要从环境问题的区域表现、动态变化进行设计。如2018年全国Ⅱ卷首先从区域表现角度设置“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湿地中广泛分布着芦苇,再从动态变化的角度设置前些年和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湿地中芦苇的变化,通过情境的巧妙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根据表1可知,三类环境问题在高考中均有涉及,但生态破坏涉及次数最多。试题情境设置的生态要素主要集中在生物、土壤和水,其通过考查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要素,体现高考试题注重考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3.试题的设问形式与内容

根据表2可知,从试题设问的形式来看,在环境问题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试题主要用了分析、说明等层次较高的行为动词,此类问题强调地理的因果逻辑关系,需对每个答题要点进行一次或多次推导,对学生答题组织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方面主要用了提出、指出、简述等层次较低的行为动词,此类问题的设计只需要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着重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从试题设问的内容来看,“环境保护”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三方面。通过设置环境问题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类问题,反映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立意,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通过设置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类问题,反映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立意,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解题思路模型建构

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是高考“环境保护”模块的高频考点。针对高频考点,考生若想在考场上轻松解题,首先,要梳理清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建构出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其次,需建构一套规范的答题技巧,为学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1.“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建构

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当不合理人类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就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环境问题最终影响的是人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应从人类自身角度入手,因此,人类是环境问题的核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的恶化。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列出 “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图1)。

根据思维导图可知环境问題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需从原因入手,不仅要从政府、企业、公民层面思考,还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方面想办法;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当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时,会导致环境问题加剧,人类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质量恶化,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使人地协调观深入每个公众的心里并在行动中落实。

2.“环境保护”模块答题思路模型建构

在“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针对高频考点,下面以高考真题为例,进行答题思路模型建构。

(1)“环境问题”的原因答题思路模型。

(2016年全国Ⅲ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直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

规范阅读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长江刀鱼生存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近年来出现衰竭的现象。

规范审题:题目中的中心词组是“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行为动词为“分析”,要求答题层次高,需对每个答题要点进行推导,注重因果分析。

建立思维导图:先围绕中心词组得出考查知识点为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再根据材料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并结合图1,说明自然原因中的生态要素脆弱不是目前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因此,应从人为原因入手分析。列出 “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思维导图(图2)。

有效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和图2,长江刀鱼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多对长江刀鱼需求量增多,导致过度捕捞;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导致水污染、河湖湿地减少、干扰刀鱼生长繁殖规律等,使刀鱼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模型。

(2019年全国Ⅱ卷)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规范阅读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清溪川曾是一条河流。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水质恶化,覆盖为暗河,并兴建高速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提出多种措施改善当地环境。

规范审题:题目中的中心词组是“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行为动词为“说明”,要求答题层次高,需对每个答题要点进行推导,注重因果分析。

建立思维导图:围绕中心词组得出考查知识点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此题从题型的角度看属于典型的因果推导题,在解题过程中需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导,列出 “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思维导图(图3)。

有效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和图3,得到“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恢复自然河道可以增加湿地面积,恢复地表水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可以改善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可以减少汽车通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3)“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答题思路模型

(2015年全国Ⅱ卷)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规范阅读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农业落后,农民过度放牧、砍柴、种玉米等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规范审题:题目中的中心词组是“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行为动词为“简述”,要求答题层次较低,答案只需写出要点即可。

建立思维导图:围绕中心词组得出考查知识点为石漠化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由图1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应从产生原因入手,全面、多角度提出措施。列出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解决措施”思維导图(图4)。

有效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和图4,得到为改善贵州石漠化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减少种植业比重,增加林业、畜牧业比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良种,科学施肥等增加农业单产;政府监督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植被破坏;建立生态脆弱保护区;山区适当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客土移植增加土壤肥力与厚度;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总之,在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时,高考解题时,学生在具备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若做到规范阅读图文材料—规范审题—建立思维导图—有效组织答案,就能有效提高高考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模型建构解题思路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例谈磁性软白板在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创新方法初探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讨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例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