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二自语文” 感悟语文“趣”“味”

2020-06-11林明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探究

林明

策划人语:以“读·写·秀”为平台和方法,以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探究、感悟语文之美为主线,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感悟语之趣、文之味的“二自语文”,既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既讲究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情怀的涵养,又着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二自语文”的由来

笔者至今还记得三十年前参与特级教师颜振遥主持的“语文自学辅导”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的思想在那时无疑是超前的。颜老师第一主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即学生能够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嗅觉等感觉,调动起手脚和头脑,自主去学习。第二是教师的“辅导”,教师必须挖空心思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最佳状态是喜欢学。

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笔者。笔者觉得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但学生必须有教师的引导——无论学习还是做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从2012年开始,笔者连续八年开展“以自媒体为媒介,开展专题读写活动教学”(以下简称“融合教学”)实验教学,倡导并验证“读·写·秀”活动教学模式。八年的实践研究和论证,让笔者逐渐发现,学生需要教师引导进行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交流。若没有自主阅读,想要提升语文素养,那是连神仙也无法帮助他的;而没有自由表达,哪会有思想的温度、厚度和广度?实践多了,思考多了,笔者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理念:“二自语文”。

二、“二自语文”的基本概念

“二自语文”指:以“读·写·秀”为平台和方法,以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探究、感悟语文(语言、文字)之美为主线,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感悟語之趣(情趣、理趣、乐趣)、文之味(文字、语言运用之道)。

(一)“读·写·秀”是平台、是方法

“读·写·秀”既是教学活动的三个环节,也是教学的三种方法和手段,还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阅读是基础,没有读,就做不到有感而发,就不能触景而作;写作是吐纳,是独立的自我情感的抒发和自我思考的呈现;而阅读和写作是“秀”的先决条件,“秀”即是分享,是阅读、写作成果和经验的展示、交流。它的行动规则是:先读后写,先写后秀,先读后秀,边读边秀,秀后读写。

在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悟”出读写之道,是语文教学必须追求的目标。如果“读·写·秀”重在感受“语之趣”,强调外在、显性,重在吸收和吐纳,那么,“悟”就强调内在、隐性,重在内化、裂变,从中悟出“文之道”——语言文字表达之道、“世”道——为人处事之道、“人”道——身心修养之道。“悟”贯穿“读·写·秀”三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必须尽力做到读后能悟、写后能悟、秀后能悟,读中有悟、写中有悟、秀中有悟。

(二)“发现、品味、探究、感悟语文(语言、文字)之美”是主线

这是就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言的。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灵活的思维,也有人主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而美的灵魂。权衡之下,尤其是经过了这次全民、全球“战疫”,笔者认为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有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时,他们就能按照健康而美的理念和思路设计人类的生活。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当学生发现、感悟到语言、文字和形象之美时,当学生探寻、品味到语言文字之道时,那种语之趣、文之味不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吗?可以肯定,学生会不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品味、探究、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形象之美,是学生能否创造美的基础,也是读写能力有没有形成的标准和标志,更是心灵和思维是否都得到自由发展的标志。

(三)“二自”(自主、自由)是根本

“二自”即“自由”“自主”,是笔者的教学理念的基本元素。提出这一理念,是基于三点认识和理解:汉语言(包括语言和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由于汉语言文字表意而不是表音,因此更显得灵动、自由,即使是一句相同的语言表达,由于语气、语调的不同,可能会有多样的理解,此其一。其二,语文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多维的,它往往既讲究逻辑美,更讲究辩证美,这样,就要求语文学习也必须是自由的,唯其如此,学生的心灵才能充盈、灵动,思维才能灵活、开阔。其三,从笔者自身的语文学习而言,笔者认为提升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关键还是学习者自身有兴趣去阅读、写作、表达,并在阅读和写作、表达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情趣和理趣,体会到其中的应用之道,进而促进学习者更积极地阅读和写作、表达。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的功能大概只有以身作则地引导、指点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表达了,因此,语文学习又必须是自主的。

三、“二自语文”的基本内容

包括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秀什么、怎么秀。

(一)“读·写·秀”什么

“读”,提倡以读经典、名作(篇)为主。经典名著是全人类最为丰厚的财富,教材中的文本是经典的“例子”,因此,它们应当成为教学内容的第一选择。此外,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情实际和“经典阅读”要求开发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专题阅读等校本阅读课程,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和思维视野,这也是新课标的“标配”。

“写”,包括写作和口语交流。从写作的角度看,应当以写作短评、研究论文(报告)、读后感这些逻辑、思辨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章为主,倡导有感而发、触景而作。在课堂教学中,更主张学生就阅读写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即时口头辩论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进行即时微写作,让学生学会点评文本中的某一个或多个问题,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看法和情感。

“秀”,是“展示、炫耀”。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大大方方、自自然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果,并通过展示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能一次次、一个个在不同的时间和平台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使学生始终对语文学习保持兴趣,并将此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怎样“读·写·秀”

笔者概括了二十字行动规则:先读后写,先写后秀,先读后秀,边读边秀,秀后读写。

“读”,形式多样,可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本加以选择。笔者尤其强调速读和研究性阅读。当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的大小:速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时代和社会发展都需要提升人类的速读能力,养成速读的习惯;其次是研究性阅读,会不会进行研究性阅读,是“读懂”一本书最为重要的标志,而“读懂”的标志是会不会做读书笔记、会不会写作研究性作品。标准是能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笔者特别阐述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观,它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以一本书的阅读为例):1.记忆积累——摘抄(包括优美、精彩文句、段),不少于1000字;2.理解分析——问答的形式(提倡自问自答。重点探究“是什么”。包括认为有哲理或隐含义、有启发或感悟的事例和句子、写作艺术),设置至少三个问答,有一个问答不少于100个字,其余每个问答不少于60个字;3.鉴赏探究——问答的形式(提倡自问自答。重点探究“为什么”。可以赏析形象甚至形象中的某一方面或主题,也可以赏析突出的一个或几个艺术手法,还可以赏析一个或几个语言特色,也可以综合赏析有特色的某一点),选取自己觉得值得探究的五个问题作简要论述,每个问题论述字数不少于150字。

“写”,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创作”的理念。“创作”与传统理念的“作文”虽是一字之差,但“创作”强调“创造”,重在从无到有,因此,自己创作的文章,就可以叫“伟大的作品”,无论写得怎么样,都必须将之视若自己的亲生儿女,珍视它、愛抚它、保护它。其次,教给学生必要的“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让学生一开始创作就符合规范要求。第三,“创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一本书的阅读为例):赏析评价——写一篇论文(评论)或研究报告等,原则上不少于1500字;应用——尝试创作符合本专题文体或其他形式的作品。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即要“让阅读和写作成为基本的生活习惯”。

“秀”即是展示、分享。首先,要坚持“亮点”原则,无论任何形式的作品,只要有亮点,就值得展示,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它是激发、保持语文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也是学生生成内驱力的最强推手;其次,尽量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喜好,适时调整展示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通过“秀”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通过多个、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多次感受成功、感受多次成功,让学生不断感受到付出努力后的无穷乐趣,以此不断激发起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

四、“二自语文”的实施原则

对课堂教学,笔者主张必须关注“教”,更应当关注“学”,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哪一方的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一堂成功的课,笔者觉得应当让学生课内愉悦,课外期待。因此,于学生而言,主要看:1.参与度——高,参与课堂“学习”的人数多,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思维度——被激活,使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锻炼;3.自由度——能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4.获得度——觉得学有所得(一课一得即可),有所收获。于教师而言,主要看:1.准确度——准确把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能够引领学生主动积极探究问题;2.自由度——能够自由、平等地与学生探讨、交流语文学习活动的问题与成果;3.亲和度——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与姿态看待学生;4.分享度——善于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历和体会。

为此,笔者总结了如下六项原则。

(一)因“本”制宜,阅读为先

“本”包括“文本”(含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编者意图、其他辅助读物等)和“生本”。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是普适性的问题,又要突出主要问题。因此,教师在活动的具体开展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更好地调整活动的内容和进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既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也让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阅读比写作更重要。这是笔者的基本观点。阅读是有方法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义务更是责任。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朗读、诵读、精读经典作品,积极探究作品中包含的语言文字和形象之美,这也是实施“二自语文”的关键。

(二)适度延展文本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矛盾”“裂痕”,教学“不但要告诉学生写了什么,还要告诉学生没有写什么”。笔者对此的理解是:通过学生的阅读就能理解的显性知识,是无须教师来讲解、分析的,只有那些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无法理解的隐性知识才是课堂必须讲解、分析、探讨的。所以,了解、把握一些文本中没有的却又与文本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讲述这些内容,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这,就是适度延展。这样的适度延展,还能让学生觉得教师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虽然教学目的并不要求这样,但学生的这种感觉多了,就会相信教师,进而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欲望和兴趣。

除了适度延展文本内容外,有时也需要适度延展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结构应该是树状而不是线性的,也即常常要就某一点发散开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

笔者始终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教师的阅读必须比学生广、深、多,教师的创作必须比学生多得多。否则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于教师而言,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和“学”;学生的“学”给“教”生成资源。既然都是“学”,教师就必须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挚友般的真诚、师长般的谆谆,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旦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他们就会愿意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设问引导探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