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契合的策略

2020-06-11徐明春

天津教育·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徐明春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来说,这一阶段让他们接受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感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中学生能够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学语文中为什么要渗透传统文化;二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遇到的问题;三是如何有效地契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国家和民族层面

如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价值,文化软实力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中华民族之所以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让人树理想、塑品德、导言行、启智慧等。

(三)中学生的心理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四)语文学科的特点

中国素有“文以载道”之说,“道”即“文化、方法”,而高中语文教材中记载着大量的优秀文化,如“仁义礼智信”等。基于此,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我们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始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续“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有轻视心理

受高考选拔制度的影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考试技巧和能力的提升上,很少有教师主动安排较多的课时让学生积累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部分教师专业程度有短板

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当下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学派较多,传统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导致部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教师无法驾驭传统文化的精华及糟粕,重构传统文化时的能力欠缺,如有时不能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曲解甚至误解传统文化的意义,造成传统文化教学效果整体不佳。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欠佳,大多数时候还是采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契合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寻找传统文化之“根”

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首先离不开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细致挖掘,因为只有教师深入挖掘了所教内容,教师才能对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能够挖掘出其中的传统文化,在其中探出优秀的文化之根,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基础。其次,由于语文教学不光是一种语言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多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慧眼识珠”的本领,将教材内容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能够充分地挖掘出来,然后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根”作为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抓手。

例如在《赤壁赋》这篇古诗文中,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乌台诗案”,而《赤壁赋》就是苏轼此时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一个描写。诗中不仅描写了如诗如画的魅力月夜,还描写了苏轼江边饮酒的舒畅心情。诗中虽然流露出了苏轼些许消极、悲伤的情绪,但还是更多地流露出了苏轼本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一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针对《赤壁赋》这篇古诗文,教师就应该秉着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让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并能深入挖掘出教材内容中传统文化的“根”,最终实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拓展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发芽”

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文章的篇幅也是很有限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是很有限的。想要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在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广泛合理的拓展和延伸,不但让学生具备“浮想联翩”的能力,而且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当中的优秀文化内容进行拓展后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芽”。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完美契合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教学中,还要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比如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名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名著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名著知识。通过一些经典的名著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内涵,且在研究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想观点,即实现传统文化的“发芽”过程。总之,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完美契合,有利于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研究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三)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熏陶学生品质

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在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论中多实践,实践中悟理论”,给学生传统文化品质的熏陶,使其体会传统文化精神。

例如,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在学生完成了课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要求小组内同学讨论文章内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等,然后组织部分小組同学通过话剧的表演形式向他人展示文章故事情节。待表演结束后,我要求表演的学生谈谈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认识,这时多数同学就会概括出蔺相如智勇双全、宽容大度;廉颇粗中有细、知错能改的性格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就会间接地受到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

(四)积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多渠道汲取传统文化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和受到传统文化洗礼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但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经典诗词、名著等,阅读也不能局限于书本,学生也可以在家里看看一些含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等,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观看相关电视节目就可以了解相关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的写作训练来升华传统文化素养,比如清明节快要来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有关“清明”的写作话题,学生通过该话题的写作,就会知道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人们应该干什么,尤其会理解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让华夏儿女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来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寻找传统文化之“根”;拓展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发芽”;丰富教学活动,展现传统文化之技;积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多渠道汲取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范井轩.文化意识引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9(7).

[2]王文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系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6).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