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2020-06-11朱江艳

天津教育·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培养

[摘要]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课程教育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模式,实践活动内容增加,替代了照本宣科;学生的兴趣度增加,替代了死记硬背。高中地理教师应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摸索地理的规律,找准地理的学习方向,自然地适应素质教育环境,引领学生探索地理的内涵,挖掘地理的实质思想。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一、阻碍高中地理教学素质化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地理的概念性信息较多,且很多名称、定义容易混淆,地理教师在讲解此类知识的时候,已经占据了很多时间,鲜少能抽出空儿来展开知识互动。且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去解说知识信息,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理解,让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上出现了困难,无奈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地理教学中过于强调课堂秩序,不允许学生私自议论,甚至打击学生的发言,在单一教学模式下成效不佳。

2.学生理解困难。地理要求学生读懂地图信息、串联相应知识点、记忆大量概念、逻辑分析相应问题,期间还包括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汇总地理问题、将空间虚拟知识转换为实际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量,较强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还需要学生合理地处理空间问题。一旦学生重点把握错误,学习中知识记忆混乱,就会在理解上自然地出现偏差,也会让学生地理学习的信心减弱。

3.过分重视应试教育。高中不同于其他学习阶段,高中时期学生压力较大,部分学科施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时间一再被压缩。教师太过于重视学生的阶段性成绩,从成绩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让学生局限于试卷的问题上,难以拓展视野,徜徉在地理不同的情景下获得思维发散。地理素质教育下所提倡的人文教育、人与自然地理问题倡议均被忽略,学生所学知识较为狭隘,对地理的认知度不高,不足以满足素质化教育需求,学生认知的信息也不足以支撑其能真正感受地理真理。

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育变革后,新课改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理知识储备量、地理问题的分辨能力、地理素材的辨识能力、地理相应问题的人文思维、地理与自然、生活的关联思考等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可适当将时事热点、地理环境变迁轨迹等穿插其中,而不拘泥于教材信息,传递仅存于教材之内的泛泛内容。教师应明确新课改的系列要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逻辑联想,培养出具有地理认知、具有人文地理思想,具有地域分辨、民族自豪、自然和谐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自身能力发展和基本素养养成的需要

高中地理学习中,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少,故此认为自身发展与地理知识储备关联小,而忽视了地理的自主探索。教师应融合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帮助学生借助地理熏陶,实现自我价值,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对自然形成敬畏心,重视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开展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应借助多媒体组件、剪辑软件、视频处理器等,将抽象的地理信息转换为更简单易懂的图像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图标引路,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此同时将地理问题以简化繁,增加地理趣味性。如教学“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类知识时,需要有一定的模型结构来模拟示意,进而去分析大气运动规律。要了解大气运动的变化、运动相互联系作用等,可先进行假设,假设一:地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假设二: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并结合赤道地区、两级地区空气上升、下沉的情况,分析近地面气压,还可以结合极地、热带地区冷暖空气变化来分析气压活动。期间借助多媒体构建箭头图示,箭头动态所指演示气压影响。

利用网络图,分别区分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图,帮助学生绘制并理解季节变化下的气压带、风带移动图,摸索出移动规律,归纳总结相应信息。传统书本的平面图,箭头指示点较多,学生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各个箭头表达的含义,在动态情景下,相应指示图标的动态活动,一应难点而一目了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问题变化与规律性。

2.开展实践教学。实践出真知,地理需得从实践出发,联系身边的地理问题,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如教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可结合学生的居住喜好进行讨论,学生居住在城市或乡镇,但如井底之蛙,很少拓展视野从整体观来考虑地域功能。本节课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地理的同时也是推进城市文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可给出学生所处城市的整体形态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平原、山区、丘陵的分布状况,借助学生生活的轨迹来了解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之间的关联,可具体到本城市的某一地标性建筑,让学生有熟悉感。在地理城市空间的区域总结阶段,还可以化身房产销售、导游等角色,对家乡的区域分布进行介绍,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地理总结,对于城市区域功能、城市空间利用等有基本的了解。教师还可以与时俱进,去政府部门搜集城市规划文件等,引导学生遐想本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可能、勾画结构图,促使学生对建筑、城乡规划、人与自然、土地利用等均有一定的科学认知。

3.开展互动教学。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课堂互动,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合作模式,还是个人独立思考模式,均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每个人都积极地表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学习气氛高涨,学生在地理互动中,难解的问题也逐渐豁然开朗。如教学“荒漠化的防治”,教師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荒漠化的相应治理案例,借助我国真实的荒漠化治理案例进行地理分析。如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搜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有哪些;我国荒漠化治理中已经施行的对策有哪些。”学生课前收集了资料,其中包含“大漠“愚公”十余年治沙记;解析库布其治沙模式记;为荒漠“织绿”的“80后”治沙青年;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智慧......”搜集相应的网络图片、新闻资料、人物传记、采访视频等,课堂上集中结合西北的地理环境展开其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分析我国主要的荒漠化治理对策,并在植树造林之余,找寻其他的防治可行性。诸如此类的话题应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对地理环境、自然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并发自内心地参与环境整改,充分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具有高度的国家归属感,对我国的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并自愿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环境整改队伍中。经过地理的熏陶,部分学生就自愿地加入了春季植树造林团队,在寒暑假进行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体验。而后教师可布置虚拟的环境美化命题,要求学生通过GE的计算方法,进行基本地理测量,并结合西北某地区的环境进行读图、析图。而后总结所呈现地理位置的人文景观,将现有的荒漠化 (石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土地:楼兰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罗布泊地区)一一呈现,告知学生GE的“河流、戈壁沙漠、植被、土壤、风沙”图片的地标,深入分析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4.开展游戏教学。地理知识不断地以图解、文字说明、问题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生难免会感觉疲累,游戏不仅能让学生暂时地放松,还能帮助学生汇总知识,进行逻辑思考。如一组四人,一人拿到卡片,另一人形容该卡片上的地名,其余两人一个猜名字,一个说出该地区的地貌特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逐次帮助学生形成素质意识、文化认知,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与热情,是帮助学生深度感悟地理,融合人文活动、正确分析地理的根本。让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学生的求知生涯中,提高高中地理教育的有效性。

注: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第13期教研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课题编号:2019JK13-L20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汉生.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J].地理教学,2017(12).

作者简介:朱江艳(1986.02-),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新课改培养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