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研究

2020-06-11曾呈进叶景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水循环新课标过程

曾呈进 叶景芳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时代需要大力倡导探研式教学,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解构分析,领会探研式教学的精髓,掌握探研式教学设计 的技巧,在新一轮课改实践中快速成长。

关 键 词 新课标;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标倡导探研式教学,引导学生由表 及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研讨 和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在 新情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所谓探研式教学,指用 “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教学情 境,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研活动,得出结论,使学 生参与并体验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 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培 养科学探研的能力。[1]探研式教学的概念要比探究式 教学概念内涵更丰富一些,探研式教学不但包含自主 探究学习,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倡导合 作学习。教学过程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获得了多少 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在预设的情境中发现和探研问题,并评价结果是否正 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这一点,学科核 心素养时代需要大力倡导探研式教学,教师需要领会 探研式教学的精髓,掌握探研式教学设计的技巧。

一、基于新课标的探研式教学实践

高中地理新课标是新教材的编写依据,也是新时 期高中地理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我们要对高中地理 新课标进行分析,把握新时期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 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建议,彰显核心素养理念,落实 “立德树人”目标,根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加强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的针对性、实 效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教育部“國培计划(2016-2019)”跨年度递 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地理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 班开展了“新课标解构分析的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 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 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 为例,介绍该课题实践的做法和体会。

  1. 解构分析课标内容条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水循环”这一节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条目是地理 必修课程地理1“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及其地理意义”。

首先,对这一条课标内容条目进行解读。水循环 是自然界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包括降水、蒸发(蒸 腾)、径流、水汽输送等环节。水循环过程是动态过 程,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综合在一 起,利于整体把握水循环过程,避免割裂讲解三种循 环。水循环的过程学习需要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 的名称和含义,还要明了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要求的重点。水循环的过 程是基础知识,为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做铺垫。

其次,做好实验学校的学情分析。水循环的初级 内容在小学科学中已有安排,河流补给等在初中也有 涉及,高中要求通过学生绘制或使用水循环示意图, 建立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立体、动态的联系,并用 规范的学科术语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地理意义。 学生来自省级示范性高中一年级,地理基础好,学习 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具有较好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水循环初级内容掌握较 好,绿色植物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学习预学案必备知 识等实际学情,本课可以采用探研式教学的方式。

最后,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学 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如下:①学生观察景观图,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树的主要结构与水之间的相 互作用,归纳自然界水体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综合思 维);②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分析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 化与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特点及分布。(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③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类 型、过程及环节。(综合思维);④学生阅读相关数据, 分析下垫面状况改变对水循环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辩证综合认识自然现象,提出合理利用水 资源的建议措施,建立人地和谐观。(综合思维、地理 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设置探研式教学问题 探研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探索方式,首先要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引人入胜,并设置学生感兴趣的 探研问题,顺利开展教学。如本节课可以这样引入: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奔流于江河湖海中。可是有人 在想,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 没有增多?我们又常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 该怎么理解呢?原来这里涉及一个自然现象,水循 环。那么,今天我想用一棵生长在中国福建东南沿海 的古榕,来说说水的故事,释疑解惑。”接着,设置福州 市郊县的乡土情境,展开“水循环”问题探研。

[情境1]投影图文资料:古榕,长在福州永泰县梧 桐镇(118.95°E,25.88°N),图2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图,图3为永泰古榕景观图,图中河流为大樟溪,闽江 支流,汇入东海。

[问题探究](1)观察景观图片,说出古树进行生 命活动可能涉及哪些水体类型?

(2)      降到地面的水是否都渗透到地下了?如果不 是,水又到哪里去了?榕树蒸腾作用的水又到哪里去了?

(3)      读图2和图3,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大樟溪畔 的这棵古榕参与的水循环过程,并尝试画出水循环示 意图。

创设了乡土生活情境,又有了令人感兴趣的教学 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活动的冲动,自然地进入下一 环节。

  1. 引导开展自主合作探研活动,促进深度教学

探研式教学的目标是要开展深度教学,并通过深 度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度的探研过程,从而获得 深层次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深度 教导产生很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显现良好的学习效 果。[2]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要结合所学生物知识 进行自主研究第一个问题。通过探讨树的主要结构 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 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古树进行生命活动涉及的 水体有:生物水、土壤水、地下水、大气水。其次,教师 组织学生结合图文信息讨论分析“水从何而来,将去 往何处? ”学生可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降水情况角度进行分析,顺利解决第二个 问题:自然界中的水,海洋水占96.53%,大部分的水应 该是源自海洋。榕树位于永泰,中国东南沿海,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大洋中的水汽受蒸发,随着大气运动 输送到陆地上,通过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渗透到地 下,被植物的根吸收,供给榕树生命活动。图3中显示 河流为闽江支流大樟溪的某河段,河流也会蒸发,为 榕树提供水汽。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出水循环 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根据水循环示意图 图4),可知古榕参与的是海洋与陆地间的水循环,我 们称之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中1-7个序号,则分别 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蒸发①或蒸腾⑦-水汽输送②- 降水③—地表径流④—下渗⑥—地下径流⑤。通过 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研,学生深刻认识到水循环可 能涉及哪些水体类型,水循环包含哪些环节,这些环 节如何构成水循环过程,对水循环的概念达到深度学 习的目的。

  1. 评价学习效果,适时拓展延伸

新课程改革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研活动。例如,学生正 确回答上面的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这样说:“你对古榕 树参与水循环过程理解得很透彻,能联系永泰这个地 方背景进行说明。真棒!”教师注意正面评价学习效 果的功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容易产 生让师生欣喜的“期望效应”。在学生通过探研教学 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后,为了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可 以适时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时 的问题探研与问题解决能力,加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培育。例如,本节课教师抛出下面探研问题:

[拓展延伸1]针对上面的第三个问题:(1)假如, 因城市建设,古榕被砍,地面变成水泥地?(2)假如,该 地坡度变大?(3)假如,大樟溪的上游兴建水电站?这 些情况,将对水循环造成怎样的影响?

[拓展延伸 2]古榕参与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如果 是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树,如图5,参与的水 循环有何不同?

通过上面的拓展延伸,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 的迁移,有利于落实主干核心知识,把探研式教学的 方法应用到更多的社会实例、生活实际当中,还将学 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合在探研式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思考

  1. 要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节课在教学中渗透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 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例 如,将以福建福州永泰县梧桐镇春光村的百年古榕与 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探 研水循环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福建永泰古榕与新疆 塔里木盆地胡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水循环的差异,渗 透着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育;讨论单一要素、 多要素与水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加深学生对水循 环整体性的理解,又体现地理学科的时空变化特点, 渗透着综合思维的培育;进而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 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渗透人地协调观的 培育。
  2. 要着眼于生本课堂

探研式教学要着眼于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 体,要从学生实际来设计和推进课堂教学。例如,要 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来创设情 境,要与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联系并靠近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问题,要通过“先行组织者”手段 让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关联,留给学生充足的 探究和研讨时间,让学生在探研式教学中放飞自我。

  1. 要着眼于“教-学-评一致性”

水平1

根据永泰古榕景观图,能够辨识古榕所在的中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 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植被覆盖好等,简单分析永泰气候、河流、植被 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水平2

对比古榕和新疆胡杨林的生长环境的差异,能够简单分析福建永泰和新疆塔 里木两地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 系,对比解释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水循环的不同时空变化过程,辨识两地某 些自然要素(如植被)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把教学看成是各要素具有 辩证关系的教学系统,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联系性、 动态性、最优化等特点,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3] 按此理论,如何使促进探研式教学过程最优化呢?正 确的做法首先是根据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 准解构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再把教学目标细化 为可执行的学习目标(即学习探研问题),综合上述工 作成果可以设计基于目标的学习水平等级评价任务 表。“水循环”这一节课如何将课标细化为教学目标和 学习目标在文章前面部分已有叙述,基于学习目标的 水平等级评价任务表展示如表1。按照上述程序开展 的探研式教学就会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实现教学 过程最优化,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探索提供了 借鉴。

参考文献:

[1]曾呈进,王颖,谢道州.基于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整 合的探研式教学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5):81-83.

[2]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EB/OL].

[2018-02-15].https://www.sohu.com/a/222798542_387114.

[3]          付寶威,曹纯,郑一筠. 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及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2-156.

(责任编辑:周志平)

猜你喜欢

水循环新课标过程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水循环冷热凳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