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5-HT、FSH的影响*

2020-06-10林如意

陕西中医 2020年6期
关键词:涌泉穴针法绝经期

林如意,吴 林,赵 瑾

海南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海口 570203)

围绝经期失眠症(Peri-menopausal insomnia,MI)是女性围绝经期一种常见病症,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入睡、彻夜难眠等为主要表现,可引起心烦、易怒、盗汗等,甚至进展为狂躁、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1-2]。目前西医治疗MI常采用性激素替代治疗、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调节植物神经类药等,其中性激素替代治疗成本较高,且会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发生风险,抗抑郁、抗精神病药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与耐受性,会加重失眠症状,因此研究新的安全有效疗法意义重大[3-4]。中医学认为,MI发病与阴阳失衡、心肾不交、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有关,宜治以补肾固本[5]。引气归元针法是一种针灸疗法,有固本养元、调和阴阳的作用[6]。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温针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7]。但目前关于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在MI患者中应用的报道较少,是否能提高患者受益仍有待探讨。鉴于此,本研究选取106例MI患者,探究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MI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顺序排序1~106,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观察组:年龄40~60岁,平均(53.66±3.02)岁,病程2~29个月,平均(13.69±5.16)个月,体质量指数19~26kg/cm2,平均(22.06±1.48)kg/cm2,月经紊乱29例,闭经24例,合并心脏病3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2例。对照组:年龄42~58岁,平均(54.15±1.86)岁,病程4~30个月,平均(13.47±4.68)个月,体质量指数19~26 kg/cm2,平均(22.12±1.01)kg/cm2,月经紊乱32例,闭经21例,合并心脏病1例,高脂血症2例,糖尿病7例,高血压4例。两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月经状态、合并疾病等资料均衡可比(P>0.05)。入组者均对本研究及治疗方案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纳入标准:西医符合失眠、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8-9];中医符合失眠心肾不交的标准[10],症见失眠、多梦易惊、时寐时醒、心悸怔忡、烘热汗出、心烦不宁、健忘、舌尖红、苔薄,脉细数;年龄40~60岁;入组前1周无失眠相关治疗史;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有药物滥用史、酗酒史者;存在相关药物过敏史者;合并肾、肝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未完成治疗者;脱落、失访的患者;无晕针史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谷维素片(国药准字H44020096)口服,20 mg/次,3次/d,10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引气归元针法:取气海、下脘、中脘、关元穴,常规消毒,选取一次性毫针0.30 mm×40 mm),直刺以上穴位至皮下,缓缓进针至地部,当手下出现轻微阻力时,停止进针,不做提插,轻捻转针,留针0.5 h后起针,无菌干棉签按压针孔30 s,10 d为1个疗程。涌泉穴艾灸: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准双侧涌泉穴温和灸,并询问患者感受,以温热不烫不准,2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

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进程:应用多导睡眠检测仪(美国Alice4),描记与分析睡眠图,记录睡眠潜伏期(Sleep latency ,SL)、觉醒次数(Awakening time,AT)、觉醒时间(Actual wake time,AWT)、快波睡眠睡眠潜伏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latency,RL)、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应用多导睡眠检测仪,描记与分析睡眠图,记录慢波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快波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其中NREM包括S1、S2、S3、S4,均为所占整个睡眠时间的百分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等项目,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30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检测血清IL-1β、5-HT、FSH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皮疹、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 果

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361,P=0.007),见表1。

2 睡眠进程 治疗前两组SL、AT、AWT、R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SL、AT、AWT、RL低于对照组,SE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进程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相比,△P<0.05

3 睡眠结构 治疗前两组睡眠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NREM S1、S2低于对照组,S3+S4、REM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相比,△P<0.05

4 睡眠质量 治疗前观察组PSQI评分为(11.69±2.46)分,对照组PSQI评分为(11.25±2.19)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PSQI评分为(4.53±1.05)分,低于对照组的(9.2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两组患者血清IL-1β、5-HT、FSH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1β、5-HT、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清IL-1β、5-HT高于对照组,FSH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IL-1β、5-HT、FSH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相比,△P<0.05

6 安全性 观察组2例感觉针刺皮肤处疼痛,2例轻微点状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4/53)。对照组2例眩晕,1例皮疹,3例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6/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2,P=0.506)。

讨 论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此易发生MI,由于MI持续或反复发作,成为困扰围绝经期女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显示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S3+S4、REM、SE高于对照组,SL、AT、AWT、RL、NREM S1、S2、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MI,可改善患者睡眠结构、进程与质量,疗效较好。关天翔等[11]研究指出,引气归元针法能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情况与日间功能。路广利等[12]报道显示,艾灸涌泉穴能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状。均从侧面论证了本研究结论。

中医学中,MI属于“经断前后诸证”、“夜不寐”等范畴,心肾同属少阴经脉,心居上属火,肾居下属水,两者阴阳相济,当女性围绝经期气血耗伤,日久化火,心火妄动,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出现失眠症状。因此治疗MI应以调节阴阳平衡、补肾固元为原则。引气归元针法气海、关元穴可养阴填精、培元固肾,中脘为胃之募穴,合下脘可补脾胃、调理中焦气机之升降;四穴合用以后天养先天之意。且四穴均在任脉上,能针对绝经前后之冲任亏虚进行作用,以固本养元。涌泉穴位于足心,处于至阴之地,距属火的心脏最远,得艾火纯阳之性使阳生阴长,浮游之火下行复归命门肾宅,使心肾得交,水火既济,阴阳协调平衡,则寤矣。因此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疗效较好。现代医学认为,引气归元针法能通过针刺的物理刺激作用,调节内分泌,并能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睡眠周期异常与睡眠质量,联合涌泉穴艾灸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舒适感,平缓情绪,增加褪黑素的合成,同时还能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促进睡眠,因此具有有效性[13-14]。

FSH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在围绝经期大鼠中呈高表达[15-16]。研究发现,IL-1β参与围绝经期女性失眠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17]。张耕源等[18]报道指出,上调IL-1β、5-HT表达,可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本研究显示,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可降低FSH水平,上调IL-1β、5-HT水平,这可能是两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睡眠情况的一个作用机制,原因在于降低FSH水平可反馈性上调雌激素水平,缓解由雌激素减少造成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从而改善失眠状态;5-HT为神经递质,参与情绪活动、体温、痛觉等的调节,并能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神经毒素”的损害,有利于机体进入睡眠状态;IL-1β能减少觉醒相关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睡眠相关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故上调IL-1β有助于睡眠[19]。可见上调IL-1β、5-HT,下调FSH可能为MI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思路。但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改善IL-1β、5-HT、FSH的机制尚不明确,仍有待后续的探讨。同时本研究显示,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具有安全性。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纳入了心肾不交失眠患者,对其他辨证分型患者是否适用仍尚不明确,且为单中心研究,仍有待后续进行多中心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完善。

综上所述,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MI,可改善患者睡眠结构和进程,提高睡眠质量,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1β、5-HT、FSH有关。

猜你喜欢

涌泉穴针法绝经期
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女性身体有了某些“变化”,可能快触碰到绝经期了
亮丙瑞林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临床研究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浅析涌泉穴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