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的终端与源头之约

2020-06-09高淑琴

天津教育·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兴趣情境探究

情境的终端与源头之约

——以“和的奇偶性”的教学为例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世坂小学  高淑琴

【摘  要】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情境的力量,把学生引入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中。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满足于开头的简单引入,应该让它贯穿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与结尾对接,有始有终,首尾呼应。

【关键词】情境;探究;兴趣;策略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刺激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学活动中的情境缺失,往往会削弱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情境创设成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对知识内容的简单提引,或简单地涉及某个知识点;也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热闹而简单地设计哗众取宠的开头,它应落实在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有开启的缘由也有结尾的蕴意,不唐突地出现,也不莫名地消失,有始有终地服务于整个教学。“和的奇偶性”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索的过程,通过猜想、说理、图示等探究获取结论,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将“奇数、偶数相加的三种情况”直接抛给学生进行研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境的创设就成了我这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整堂课我将“一个街头小把戏”的情境贯穿始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我就以这一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情境的开启、经过与收尾。

一、情境之始,巧在开篇,既有铺垫,又有激趣

情境创设能避免照本宣科所带来的枯燥的学习状态,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创设情境之始首先体现在开篇之巧。这个巧可以是趣味性的游戏、熟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富有挑战性的悬疑情境等。针对本地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经过多次考虑,我选用了常见的“转盘小把戏”情境的切入,希望这种熟悉的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为“和的奇偶性”的出现做了铺垫。

片段一:〔出示情境〕有一小贩,摆一转盘,邀人相搏,转面四周是一组连续的自然数,转一次,指针所指的数加上邻边数,和为偶数,奖励20元;和为奇数,则赔2元。十倍诱惑,真有此美事?

学生:有没有存在骗术呢……(学生马上质疑)学生:我随便假设转出某个数,加上旁边任意一个数,和都是奇数。教师:是不是这样呢?大家也假设看看?(分组假设,只见学生热情参与。)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正是因为这个熟悉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相破解迷局,大家都想成为揭开谜底的第一人。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情境的开篇作用。

数学教学最大的成功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解题,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并掌握解题策略。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有意渗透枚举法,引导学生用一组组具体的数据去验证其猜测。虽然这种列举属于不完全归纳法,但它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中却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如若没有情境,叫学生枚举一组组数据相加,学生会有所排斥甚至被迫因排斥而厌恶,哪能主动掌握这种解题策略呢?但在这里,因为有这个情境的衬托,学生渴求参与,学习变得毫无强迫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迅速感受到枚举法的实效性。我认为,在这以后,学生会自觉地将枚举法渗透到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中,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可参照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推之有法,境之所至,追根查底

片段二:在所有的具体数据的实例中,为什么和都是奇数呀?每组数据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问)

教师:假如不是相邻的自然数,任意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相加,它们的和会是偶数吗?为什么?我们今天就要研究这一类的问题。

至此,我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那么情境是不是可以退出了呢?如果就这样退出会显得戛然。于是我又說,具体数例只是肯定了骗术的存在,但无法揭开骗术的根本。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数学理论知识向群众解释这个骗术呢?由具体实例升华到一般理论的探究才是探究的终点。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具体的数例中攫取知识的共性,再做进一步研究,既要经历探究过程,又要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探究中所获得的解决策略,最后应用策略。如果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还能与情境相联,那么这个探究会更加深入,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潜能,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完整、系统的知识。学生的好胜心驱使他们用独特的方法向大家解释这个骗局。所以,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我仅借助情境需要进一步解析的理由,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再次激起学生追根查底的欲望。一个个小福尔摩斯争着摆出他们的理由,不断呈现出新的解题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借形思数,以形激学,形象解析

数形结合是常见的解答途径,直观图能形象地解析题目,理清思路,理解结论,真正地“知其所以然”。某些学生借助方格数、点子数等,俨然一个破案高手上台画图演示,形象地证明了和的奇偶性,将探究推向高潮。

1.方格数的探究。并列摆放两组方格,代表偶数或奇数。例如,“偶数+奇数”,一组方格两两对应,另一组方格有对应有零余,它们的和在对应摆放中,有一个方格找不到对应,所以不能被2整除。如图1:

图1

2.点子数探究。经过方格的启示,又有学生提出了点子数探究。其实点子数的探究与方格数的探究是一样的,也是对应问题,只不过图例更加简易明了。虽然两种解题策略一样,但学生真的都在动脑思考,只因想成为像福尔摩斯式的高手,这不正是情境的召唤吗?

(二)借数特征,拆分探究,以数思数

教师:借图解析是破案高手的一种最形象易懂的方法,还有哪些同学有更理论性的解释呢?如根据奇数、偶数的概念。(继续借助情境,鼓励学生用较强的逻辑性语言来概括。)

这时,轮到语言表达好、思维缜密、熟悉各数特征的学生展示了。他们抓住数的特征,进行拆分,以数想数。根据“偶数是2的倍数、奇数可以看作‘偶数+1”等特征,推出自己的理由。例如,“偶数+奇数”,一个加数是偶数,另一个加数可拆分成“偶数+1”,那么它们的和可看作“偶数+偶数+1=偶数和+1”也就是比2的倍数多1,所以和是奇数。

(三)字母演绎,推理证明,形成概念

教师:文字表达很清楚,但书写起来有点长,能否把研究的结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明地表述呢?

利用情境,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成功萌发兴趣,再次以兴趣推动进一步的成功,引导学生联系字母的简明性,自然地由数过渡到字母。学生十分愿意继续参与这个简明的推论,结果又收获了新的解题策略。假设a为任何自然数,偶数表示为“2a”,奇数表示为“2a+1”,那么偶数+奇数=2a+2a+1=4a+1,4a+1就是奇数。由形到数再到字母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探究的升华,这正是因为有了先前情境的驱动才迸发出来的。此时,情境是不是圆满地完工了呢?其实我们可以对情境继续二次加工,让它也参与在课堂收尾阶段。

三、收获方法,应用方法,加工情境,提升趣味

教师:如果转盘随意转三次,将三次数据相加,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在收获应用环节中,我将情境进行二次加工,提高难度,吊学生的胃口,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先前掌握的方法,对“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等数之和的奇偶性,选择所研究的解题策略自主地进行应用,让学生清晰地感知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总之,对于情境的创设,我们不应当只满足于开头的引入,而是力求把它落实于整个课堂的探究中,并与结尾对接,有始有终,首尾呼应。让学生因情境的驱动,主动参与整堂课的学习。这样的情境既对接了开头,又参与探究全程,还在结尾继续发挥延伸作用,使得情境有头有尾有经过,与教学内容同进同出,相得益彰,实现终端与源头之约。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钟建林,林武.小学数学专题式教学导引[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兴趣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感悟三角形的高